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he)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错牙(he)畸形,近年来,对反(he)的治疗由于早期矫治理论的指导,以及临床矫治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得临床医生对反(he)的矫治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egg固定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袷中的适应症、方法、矫治疗效。方法:采用Begg固定矫治器对20例替牙期牙反验畸形的患儿进行矫治。结果:通过临床矫治疗效观察,显示了Begg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反验的矫治中,具有疗效明显,矫治时间短,临床上简单易行,复诊次数少,特别适合替牙期前牙反袷,戴活动矫治器固位较差的患儿。结论:替牙期前牙反验,Begg技术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较活动矫治器更易被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活动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及其它方法对300余例错颌畸形病例进行矫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以上措施具有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易于实施等特点,是正畸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反(牙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近年来,对反(牙合)的治疗由于早期矫治理论的指导,以及临床矫治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得临床医生对反(牙合)的矫治有了提高。但是对反(牙合)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这一理论认识,即反(牙合)最早期在什么时候开始矫治的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动翼矫治器与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的矫治效果及疗程.方法选择临床需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患者20例,平均分成2组,分别用活动翼矫治器和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对其错畸形进行矫治,观察两组疗效与疗程的差别.结果两组矫治效果均能达到个别正常的矫治目标,活动翼矫治器组病例完成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8.9个月,复诊5~12次,平均为7.8次.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组病例完成时间为14~25个月,平均为19.4个月,复诊次数14~26次,平均为20.1次.结论活动翼矫治器在保证矫治效果的同时能够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6.
反(牙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近年来,对反(牙合)的治疗由于早期矫治理论的指导,以及临床矫治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得临床医生对反(牙合)的矫治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egg固定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中的适应症、方法、矫治疗效。方法:采用Begg固定矫治器对20例替牙期牙反畸形的患儿进行矫治。结果:通过临床矫治疗效观察,显示了Begg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反的矫治中,具有疗效明显,矫治时间短,临床上简单易行,复诊次数少,特别适合替牙期前牙反,戴活动矫治器固位较差的患儿。结论:替牙期前牙反,Begg技术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较活动矫治器更易被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Cu(Ⅱ)的三个四氮杂环十四烷二烯配合物CuL1Br2.2H2O,CuL2Br2.2H2O和CuL3.Br2.2H2O(L1代表5,4-二甲基-7,12-二苯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4,14-二烯;L2代表5,14-二甲基-7,12-二对氯苯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4,14-二烯;L3代表5,14-二甲基-7,12=-二甲氧苯基-1,4,8,11-四氮杂环十  相似文献   

9.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起病形式多种多样,现就我院儿内科1993年3月至1997年7月收治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儿18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病儿均为住院患儿,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6岁,2岁以内10例(55.6%),大于2岁8例(44.4%),男性12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2: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流行性。1.2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发热8例(44.4%),体温均在39.0℃以上;腹泻3例(16.65%);前驱症状距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出现时间,同时出现2例,一日内出现7例,~…  相似文献   

10.
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均减少11.39°, UL-NA平均减少 1.36 mm, LI- NB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 3.0°,LI-NB平均减少 1.4 mm, LI- AP,平均减少 1.2 mm,SN-OP角平均增加 1.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相似文献   

11.
上颌前突及牙列拥挤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如不及时矫治,将会对上颌骨发育、咀嚼功能造成影响,更会造成开唇露齿,唇部隆突而直接影响容貌美观,给患者造成心理障碍.我们应用上颌限制器与固定矫治器联合矫治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车前属两个种的核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车前属两种车前的核型。Plantogo lessingii Fisch.et Mey为2n=12,核型属于“2A”,核型公式为K(2n)=12=10m+2sm;P.minuta Pall为2n=12,核型仍属“2A”型,核型公式K(2n)=12=8m+2sm+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2L+4M2+4M1+2S1,2n=6M2+6M1,染色体总长分别为30.60,29.80,由12对染  相似文献   

13.
首次合成一种链式苯并酰胺配体N,N'-双(2-氨基苯甲酰基)-1,3-丙二胺.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核磁共振等对配体进行表征和确证.用pH-电位法测定了配体的加质子常数βH1及其4种过渡金属离子所形成的去质子MH-2L型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结果,βH1=2.42×102,βH2=4.15×103;logK分别为:-9.83(Cu2+);-13.76(Ni2+);-14.13(Co2+);-12.12(Zn2+).配位情况类似于低肽的配合物,且形成1∶1的中性分子,稳定性顺序Co2+<Ni2+<Cu2+>Zn2+,和Lrving-Wiliams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14.
前牙反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颌畸形,本文通过运用导弓式活动矫治器矫正前牙反颌并观察其临床订疗效,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的适应症和治疗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8种藓类植物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数,其结果为:(1)反纽藓Timmiellaanomala(B.S.G)Limprn=15;(2)小反纽藻Tummielladiminuta(C.mull.)Chen.n=13;(3)真藓BryunargenteumHedw,n=10,(4)卵叶美喙藓Eurhynchiumstriatum(Hedw),Schimp,n=12;(5)中华绢藓Ento  相似文献   

16.
杨晶  王威 《黑河科技》1994,(2):30-31
TN矫治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固定矫治方法,其应用的材料以其具有的超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显示出独特的临床效果。然而,技术的差异工艺的差异、材料的差异,使得TN矫治器还不能大范围使用,因此,探讨TN矫治器的简易制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科自1990年开始引进TN矫治技术,临床对TN矫治方法,固定矫治器的制作上做了改进,用国产材料代替进口材料,起到了其。它矫治器所起不到的临床效果。现将TN矫治器的简易作法及临床效果报告如下:一、TN矫治器的组成及制作(-)组成1、带坏:前平带环片0.09mm,后牙带环片0·lin”。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9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患者用功能矫治器(FR-2)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早期的功能矫形治疗,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但也有部分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功能矫治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2-噻唑偶氮苯三酚和2-苯骈噻唑偶氮苯三酚的合成方法及氢离解常数的测定.氢离解常数的数值如下:Ⅰ.2-噻唑偶氮苯三酚 pK1=1.96,pK2=5.75, pK3= 11.28;PK4= 12.16; Ⅱ.2-苯骈噻唑偶氮苯三酚 pK1= 0,72,pK2= 5.32,pK3= 10.45,pK4= 11.85.用休克分子轨道法研究了不同酸度下各种可能的离子形式,借理论计算与实际对照的方法,对各级氢离解常数作了归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钢铁表面的三种常温黑化剂配方的试验,研究了这三种黑化剂的工艺条件和膜层性能.结果表明:CuSO4·5H2O,NiCl2·6H2O均为2g·L-1;H2SeO3,Zn(H2PO4)2均为4g·L-1;络合剂A,B和C均为2g·L-1;促进剂为5g·L-1;PH为2.3~2.5的配方较佳.另外,发黑前工件表面必须彻底除油除锈,提高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发黑后的工件必须清洗干净后油封,增强膜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胡萝卜肉质根产量73149.7kg/hm2条件下其鲜重、干重变化及N,P2O5,K2O,S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植株鲜重、干重增长高峰期在苗龄46~60d(其中肉质根在46~105d,叶在31~60d);每生产1000kg肉质根植株需吸收N1.38kg,P2O51.37kg,K2O2.23kg,S0.17kg,其比例为1.00∶0.99∶1.62∶0.12;植株吸收的N,P2O5,K2O主要贮存在肉质根内,S主要贮存在叶内;植株对4种养分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均在苗龄46~6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