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睹伊拉克     
据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材料,国际制裁七年来,已有120多万伊拉克人死于各种疾病,其中多数是老人和儿童。由于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五岁以下儿童的人数从战前月平均500人增加到目前的8000人。“无论在任何场合,你能听到的伊拉克人在新年和斋月的祝愿词只有一句,‘祈祷真主马上解除对伊拉克长达七年的制裁’。”  相似文献   

2.
利比亚     
沿阿联海岸西行,穿过它的西部边界,就进入了利比亚国境。利比亚面积一百七十五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二十万,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的黎波里市周圍二百公里的范圍內,四分之一分布在昔兰尼加沿海一带,其余则分布在沙漠的綠洲中。阿拉伯人是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約一百万左右,另有的七万柏伯尔人。定居在利比亚的意大利  相似文献   

3.
西亚北非地区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已经导致该地区的地缘政冶发生变化。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看似稳定的地区开始“晃动”:在巴林,什叶派穆斯林反对逊尼派王室,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宣称在赢得选举后会重新审查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此外约旦这一巴勒斯坦人占多数的国家也面临着哈希姆王朝被推翻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利比亚陷阱     
Gevorg Mirzayan西方发动的名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在利比亚沙漠中打响,连续数周的空中打击挽救了处在失败边缘的反政府军。但连续的轰炸并没有使卡扎菲下台,甚至也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忠于卡扎菲的将领们仍然控制善该国西部地区并且正在与反对派展开拉锯战。据资料显示,与战争刚开始时相比,  相似文献   

5.
绿色利比亚     
南接撒哈拉大沙漠、北临地中海的非洲国家利比亚,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来说,感到的只有遥远、陌生和神秘。这个历史上屡遭外侵、现代又受到国际制裁长达十几年的国家,该是一副什么模样?  相似文献   

6.
鹊桥目睹记     
童年时,常听外婆讲牛郎织女“七·七”鹊桥会的故事:每年七夕,满天的喜鹊向天河扑去,相互咬着尾巴,横跨天河搭起一座绚丽多彩的鹊桥,让天河两岸苦待了一年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这一天,在葡萄树下(或传在茶豆树下)可以看到鹊桥以及鹊桥上的牛郎和织女。我幼小的心灵不仅为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所感动,更对美丽的鹊桥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勇敢、善良的喜  相似文献   

7.
三次目睹UFO     
《奇闻怪事》2012,(12):20-21
这40余年来,只要一想起三次目睹UFO那奇而又奇的经历,都令我兴奋不已,难以忘怀。现在我把它记述出来,并不是要否定什么或者肯定什么,而是为人类探索与发现的征程提供一些佐证,以利于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我的老家在陕西省礼泉县北屯乡太阳村。1967年9月3日(我有记日记的习惯,这个日子是日记中记载的),绵绵的秋雨令人心绪更加烦乱。而当时的学校正在停课,我只好回家待着。  相似文献   

8.
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国家,面积一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只有一百二十多万。这个国家90%以上的国土是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不宜于农作。但是,在这广阔的沙漠下面却埋藏着丰富的石油,据估计,全部蕴藏量的有八十亿吨。利比亚的石油约在1953年开始勘探;1959年发现了泽尔登大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石油;1963年年底,超过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1964年上半年,它的产量占非洲原油总产量的52.2%。但是,利比亚的石油资源,都被美国以及英、法、意、荷、西德等外国石油垄断公司所控制。到1964年初,已有二十三个外国石油公司(半数以上是美国的)在利比亚勘探和开采石油,  相似文献   

9.
1962年,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在利比亚获利五千万英镑,而分给利比亚的却不到七百万英镑。这个比例对美国与利比亚达成的平分纯利润的协议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利比亚《阿玛尔报》(AlAmal)愤恨地说,利比亚作为石油的所有者所分得的利润,只能说是闻到一点“石油的气味”。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1月,我任驻突尼斯大使,目睹了执政达32年之久的布尔吉巴总统被“和平”地推下台。如今,这位大半生叱咤风云,晚年却陷于困顿的老英雄已然作古。往事已过十余载,却历历在目,恍如昨日。20分钟后,他逐渐神志紊乱我是1987年9月16日向布尔吉巴总统递交国书的,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我竟荣幸地充当了他下台之前接见的最后一个使节。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进入迦太基宫接见大厅时,布尔吉巴总统拄着拐杖颤颤  相似文献   

11.
湘溪 《世界知识》2011,(9):68-68
广受关注的利比亚内战,越来越有点打成“持久战”与“拉锯战”的味道了!曾几何时,在北约的猛烈空袭下,卡扎菲政权摇摇欲坠如风中之烛,西方媒体甚至已热衷于猜测其结局是“萨达姆式”还是“米洛舍维奇式”。而转眼间,“扛”了一个多月的卡扎菲非但安然无恙、守住了半壁江山,还示威性地在的黎波里大街上露面,而一度气势如虹、险些直捣卡氏老家的反政府武装却没了后劲。  相似文献   

12.
3月21日是联合国“消灭种族歧视国际日”。但是南非当局冒天下之大不韪,继续加紧对黑人的迫害,最近又强行拆毁黑人在开普敦近郊的棚屋,百余名黑人受到驱赶,无家可归。饥饿、水荒、疾病正严重威胁黑人妇幼的生命。本文作者柯拉克系爱尔兰记者。从这位白人笔下人们可窥南非种族主义统治之一斑。此文原载津巴布韦《先驱报》,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3.
今年九月一日,利比亚举行“九·一革命”十周年庆祝活动。那天,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张灯结彩,通衢大街上搭起几十座牌楼,悬挂卡扎菲的画像和语录;在“九·一革命”的发祥地班加西举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检阅,飞机、坦克、野战炮、火箭炮隆隆而过,仪式长达四个半小时,一派沸沸扬扬的景象。参加庆祝活动的来宾,都分得一枚证章。证章的图案是以利比亚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中央是卡扎菲所著的三卷《绿皮书》。外国报刊评论说,这次庆祝活动花费近一亿美元,它既是财富和武力的炫耀,又是狂热推行其“第三理论”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15.
利比亚自从五十年代发现石油以后,很快成为世界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它的石油含硫低,质量好,开采方便,产地靠近海岸,运输也很方便。这些有利条件给利比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958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仅135美元,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已高达1万美元。这个北非沙漠之国由穷国一跃而为富国。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利比亚无可奈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调重弹”素来不睦的美国和利比亚两国关系再度绷紧。4月初,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问埃及时透露,利比亚正在首都的黎波里东南约65公里的泰尔胡奈山区大兴土木,建造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产神经毒气的化学武器地下工厂。佩里出示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拍摄的有关照片,称那些化学武器会对美国及中东地区构成威胁。他表示,美国不排除以军事行动阻止利比亚实施  相似文献   

17.
利比亚是否有石油,几年前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可是,现在利比亚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剧烈角逐的场所。1955年利比亚政府通过一项允许外国公司在本国开采石油的法律后,美、英、法等国的石油垄断资本便立即争先恐后地打入这个国家,疯狂地搜寻埋藏在沙漠之下的石油。到1956年底,外国垄断组织获得的石油租借地已占利比亚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英国公司占14%,法国公司占5.5%,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被美国石油资本所占有。最大的租借地属于美国埃索美孚油公司和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仅仅是美国泛美石油公司就已取得九万二千平方公里的租借地,占利比亚面积的5%。在利比亚从事石油勘探的共有  相似文献   

18.
利比亚是个“石油富国”,也是个缺水的“干旱之国”。这里沙漠多、耕地少,既无常年蓄水的河流及湖泊,而降雨量又极少,因此农牧业十分落后。为了改变农牧业不发达的状况,利比亚把解决水的问题提到首要地位。目前正在兴建的塔泽布—萨里尔引水工程,就是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9.
整体而言,代价涵盖了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而同时,还有一个方面是潜在的,甚至是更加严重的,这就是“榜样”轰然倒塌所生发的“止步”效应。  相似文献   

20.
50年世界形势大变,中国面目也大变。一个期刊能基本上连续不断地维持50年,反映、分析、论述这翻天覆地的半个世纪的世界大事,向中国人民介绍世界多方面的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说,也是少有的。引领中国人民放眼世界,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世界形势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情事,必须有一个望远镜式、显微镜式的刊物来肩负这个任务。从这一点说,1934年在上海创刊的《世界知识》杂志,应该享受到极高荣誉、大声赞美、高度评价、隆重纪念。过去,中国没有这样专门介绍世界知识的刊物。“五四”前后的《新青年》,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