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说明:什么是意识?我们是否能把它输入计算机里?如果可以,我们又怎样验证它呢? 与其他科学话题不同的是,意识(即对周围世界的主观认识)在旁观者眼中是真实的。我知道我有意识,但是我怎样才能知道你也有呢?情况可能会这样吗——我的同事、朋友、妻子、孩子,以及我所看到的纽约街上所有的人实际上都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动物或看起来有意识的东西是有意识的呢?他们是否正在享受内在的主观体验,内心充满了各种感觉和情感,如饥饿、欢乐或悲伤?这也许很难做到,毕竟,你唯一可以确信有意识的是你自己,而其他一切东西是否拥有意识都是你的推断。意识的本质使得它必然是一种完全私密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认识自我     
正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自己,你可能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了解。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认识真正的自我,并了解在别人眼里的你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你也许是其中之一。那么,你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了解自己呢?"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事实上,我们都缺乏洞察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大树传奇     
《科学之友》2005,(6):56-56
问:我们正在北加利福尼亚的一片红杉林里,要去采访一棵世界上最高大的红杉树。喂!小个子,站在我旁边有事吗?答:嗨!小个子,站在我旁边有事吗?问:你可真高啊!你到底有多高呢?答:我从地面上的部分算起,大约有8lm高。问:这么高啊!那你是怎么长这么高的呢?答:哦!说来话长。老实说,我已经在地球上生了3000多年,甚至4000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年纪,我已经很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我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应该归功于我的树皮因为它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身体由数以亿计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体内环境,它们对这些环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它们是否感受到快乐或忧伤,是否感受到香味和声音呢?我们并不知晓细胞的独特感受。那么,谁知道细胞的感受呢?2012年诺贝尔化质相结合在一起。这种奇妙的结合可以激发细胞进行"思考",然  相似文献   

6.
测控系统的作用 我们知道,空间飞行器是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作长时间飞行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运行。可是,我们在地面怎么能知道火箭飞行是否正常?它是否把飞行器送入了预定轨道?飞行器本身是否运行正常?它的工作可靠吗?出了故障我们在地面能知道吗?即使知道了有什么办法处理吗?这就是飞行器测控系统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王春 《世界科学》2005,(7):F003-F003
如果我们感冒发烧了,是立即服感冒药好还是不吃药好呢?每当我因感冒发烧的时候,我妻子总是劝我马上服一些扑热恩痛之类的药,而我却不愿意服任何退烧药,因为我曾听说:当人感冒后,体温上升,对抑止病毒的侵扰有好处。到底我们谁做得对呢?  相似文献   

8.
神秘的报纸     
“余老师,我要是觉得那很有趣,为什么不能去试试呢?”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同物理老师辩解。 “怎么?你认为站在卢沟桥上往永定河里吐唾沫很有趣吗?还有,可以解释你头上的大包是怎么回事吗?”余老师翻翻眼皮并不理会我那可怜的反驳:“这个学期你给我惹的麻烦够了,听着,蔡钊,要是再有这么一次,我就要请示送你去慢班。”她停了一下:“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我当然知道,那意味着我将成为差班的孩子,意味着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人或许只听说过黑洞,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白洞。听到"白洞"这个词,很容易将它与黑洞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白"与"黑"互为反义词,那么,天文学中的黑洞与白洞也是相对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都知道,黑洞是一个具有巨大胃口的宇宙"怪物",在它的史瓦西半径面上连光都无法逃脱,一旦物质掉落其中,就将永远消失在宇宙之中。正因为它的史瓦西半径内连光都无法逃脱,因此在任何地方看黑洞它始终都是黑色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产生的强大引力以及周围恒星的运动来判断是否存在黑洞,当然,利用"引力透镜"也能发现大型黑洞的存在。那么是否存在一个与黑洞性质相反的天体——白洞呢?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智慧     
说起动物,大家已经知道它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那么植物呢?我们常常把失去记忆没有什么行为能力已经接近死亡的人称为“植物人”。其实,植物远非我们想像的那样无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植物为了生存,不仅能“看”,能“睡”,还能“吃”。  相似文献   

11.
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由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ET(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是外星人的简称,地球人都知道。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呢?没错,它就是"人工智能"。ET可以看作是一种外星球来的生物智能,相较于AI,ET具有太多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假如ET比我们强大,那么它们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奇迹     
我们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可以发现:地球生命千姿百态、千差万别,据说这些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这不禁使我们好奇:它又发生于何时何地呢?地球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的辉煌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呢?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科学家纷纷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没有梦想,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期望,他还会有什么呢?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有了一个好的目标,它可以使人积极、自信、乐观、健康、善良,使人有一个成功人生的起始。当我与高中同学聊起“你想报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时,许多人会朝我耸耸肩膀,摊开双手对我说:“Idon’tknow.”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你的未来从梦开始”,“你的未来不是梦”。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梦吧! 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情绪放松,静心1分钟,呼吸平稳。“我…  相似文献   

15.
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我是谁?我是否有价值?我为什么要生活?我刻苦学习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你常常这样问自己,也许你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你同意吗?生活中我们常常评价别人,但是,我们却说不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善于利用每个成长的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充实而有意义。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我认识,就会产生一种角色混淆的感觉。他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属于谁…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化学     
一、序言那夜空闪烁的繁星,自古以来,不仅把人们诱入到一个梦幻般的境界,而且,还给旅行者指引方向,给农民们指示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针。人们何时才知道太阳、月亮也是那些繁星之一的呢?又从何时才开始奇异地想到太阳及星星发出的光是连续的,与我们在地球上使用的火是不一样的呢?  相似文献   

17.
正药物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可以治疗胃溃疡。但如果有人说,医学可以将所有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这听起来会不会很荒谬?要知道,疾病原本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样一个假想的世界。那么,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治愈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相似文献   

18.
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性别差异对大脑的功能有影响吗?可否用外界力量干涉大脑活动?如何通过学习让人变得更聪明?你的大脑里一定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想不想对它多一点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在几个有关大脑的热门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新进展、新认识。 认识猫和狗 大脑对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因为无关紧要而被“置诸脑后”,只对少量重要的外来信息产生即时的反应。大部分信息则储存于大脑皮层而成为记忆。你得感谢上帝,幸好大脑有此功能,否则你就会被视野中的所有物体和周围的各种声音扰得心烦意乱。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哪些信息是需要即时反应的,哪些信息是需要暂时储存起来的呢?研究人员通常是通过研究大脑特殊部位受损而丧失认知能力的病人来找出大脑主管认知的区域。目前,有大量的实验表明,大脑的额叶皮质区与高级认知能力密切相关。那么,在大脑的额叶皮质区有没有专门负责认识物体的神经元呢?有没有什么更直接的方法来研究我们是如何分辨出猫和狗的呢? 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能分辨出猫和狗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定义我们周围的物体;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时,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力气来辨认房中的物品;我们立即可以知道这是椅子...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图书、情报是不是就不重要,就可有可无了呢?不!绝对不是,因为市场竞争中,每个经济主体都必须根据市场信息才能作出有效的决定。只有通过情报信息才能沟通市场与市场之间、商品生产与需求者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地给大脑充电,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市场就要研究信息,图书、情报就是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矿藏。为什么说它重要呢?我们知道获取和利用信息以及知识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技能,可以说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打盹儿的原理,以及午睡和打盹儿可提高大脑的清醒度。但实际上问题是人并不是那么简单地想打盹儿就能有打盹儿的时间。那么有没有什么科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上课、开会和工作时逃脱睡魔的袭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