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从服饰和外貌两方面探讨《诗经》的女性的“色”美。明清小说中盛行的“佳人”的各要素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尤其是对其健康自然的“色”的描绘更有先秦的社会文化特点:《诗经》的“佳人”是一种天然美,崇尚丰满健壮。《诗经》对女性服饰的描写崇尚自然美尤其尚素,男性反而艳丽;同时服饰显身份,服饰比德。女性的容貌描写主要是画龙点睛式的和遗貌取神式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使全面描写也是突出一点;多用比喻法,喜用鲜花、玉石和月亮来比喻女性的容颜。  相似文献   

2.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诗经》中的祭服,对其中描写的“祭服”、“男子祭服”、“女子祭服”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联系当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些服饰作了新解,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先秦时代的服饰礼制、祭服形制、用途,以及当时的一些风俗时尚、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那些赋予政治内涵的“祭服”为长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4.
关惠文 《科技信息》2012,(1):332-332,238
《诗经》中的《齐风》产生于老牌东方大国齐,是齐文化的结晶;《秦风》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诗经》的《秦风》和《齐风》,都表现出一种“尚武精神”,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民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齐,秦二风中的尚武精神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本文主要比较《诗经》中《齐风》和《泰风》尚武精神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二风尚武精神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是建国以来《诗经》研究的第二高潮。通过对诗经成书、流变、创作方法;孔子与《诗经》的关系;《毛诗序》、《雅》、《颂》;《国风》中的典型篇目的研究,是对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国风里的《东山》(豳风)和小雅里的《采薇》,都是描写征夫怀念家乡的作品。它们在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点,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历代学者对《诗经·国风》主旨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汉代《毛诗序》从政治观念出发,对《国风》的解读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宋代《诗集传》从情感方面解读,将《国风》中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评为“淫奔之诗”。《诗经原始》通过“反复涵咏”的方式对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推究诗人原意。三者虽各有偏颇,但都为解读《国风》提供了新角度,都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蒋苏苓 《科技信息》2009,(14):136-137
本文从服饰文化这个角度,思考《红楼梦》中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社会地位、人物个性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生活背景与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关联,进而探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与人物服饰的关系,品读《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个性的契合,多角度地研究了《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0.
春露和秋露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诗经》中“兴”的手法时以《野有蔓草》与《蒹葭》为例,释“野有蔓草,零露溥之。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为“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这显然是有误兴为比的嫌疑;至于他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河滨芦  相似文献   

11.
《诗经》在中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章、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2.
何休说《诗经》中的民歌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证之于《诗经》,其中的民歌,除了恋歌情诗,大体就是“饥者”、“劳者”之歌。一般而言,“饥者”其实也即“劳者”。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劳者”之歌。对《诗经》中的“劳者”之歌,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是公元前九世纪末叶(周厉王在位时期)以后的作品。它们被编纂于《诗经》,大致在春秋中叶(孔子在世时)或以后。  相似文献   

13.
魏晋志怪小说中有影射夫妇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内容,志人小说中有描写家庭生活的篇章;唐宋以来的文言传奇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宋元话本中有较完整的短篇家庭小说;《水浒传》中有众多市井家庭生活的描写,它们共同构成的“家庭小说”传统为长篇家庭小说奠基之作《金瓶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元服即首服,指头之服饰.《诗经》时代的元服主要有冠、冕、弁、胄、巾、帻、笠等.冠、冕、弁为王室贵族所用,是尊贵的象征,一般都非常讲究,有的异常华丽.假如打仗还要戴“胄”.平民百姓一般不戴冠,但要留全发而上罩头巾.当时还有人戴斗笠,用以遮阳防雨.唐代以前妇女无冠,女子头饰主要有笄、副、珈、瑱、揥、栉等物.当时妇女发式新潮,有的用笄簪装饰头发,有的以飘带来在发端,有的以发尖梳合上指,还有的戴假发,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头发的重视和修饰.可以说,《诗经》中的元服描写不仅反映出其防晒御寒、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而且还揭示出其礼仪政化、身份地位的内涵征象,传承着文质彬彬、追求时尚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16.
关于《豳颂》,历来颇有争议,依据《周礼·春官·籥章》有关“豳颂与蜡祭关系”的记载,并结合《礼记·郊特性》、《月令》诸文有关“蜡祭”的记载及郑注孔疏的解说,自认为《诗经·小雅》中《楚茨》等四诗即为《豳颂》。据此,对《楚茨》四诗作相关的考释。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历史,也是对人体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世界上,不分什么民族,几乎都热烈追求着优秀的人体基本素质,都赞美人体的健美、力量与灵巧。各种各样的竞技武功之类,正是通向人体的理想要求的一座桥梁,所以一直受到各个民族的高度重视。古希腊盛行竞技运动,因而孕育了许多英雄传说故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无拳无勇”的记述。从《史记》的“游侠列传”到唐宋传奇中的剑侠故事,直至《水浒》及其后的众多武侠小说,都拥有极大的读者群,深受群众喜爱。《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巨著,其中的许多武术武功描写,有很高造诣,为其他武侠小说所不能企及。从《水浒》的有关武功描绘中,  相似文献   

20.
"诗三百"感物起兴,多举鸟兽虫鱼草木之名,《诗经》涉及昆虫描写的共17篇,集中于"风"、"雅"两部分,其中"风"诗8篇,"雅"诗9篇。纯粹从昆虫的自然属性去描写,在《诗经》中有8篇。描写昆虫,运用饶有意味的形式,即"比"的手法,来表达当时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在《诗经》中《螽斯》、《硕人》和《东山》篇得到印证。昆虫在《诗经》中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赞或讽,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虫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蜉蝣》、《无羊》、《小宛》、《小弁》、《青蝇》、《荡》、《瞻卬》诸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