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讨论拟定中的《空间活动管理条例》中,到底是用“空间活动”还是用“航天活动”,应该说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是space activities,都是指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回收等活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用“空间活动”好一些,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航天、空间、太空等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多次组织了审定,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空间”“太空”等词界定及用法的意见(见本刊2004年第2期),明确了这些词的概念。 在“航天(空间)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是命名为“航天法”还是“空间法”,学术界争执不下,其实质是这些科技名词如何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航天、空间、太空等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多次组织了审定,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空间”“太空”等词界定及用法的意见(见本刊2004年第2期),明确了这些词的概念。 在“航天(空间)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是命名为“航天法”还是“空间法”,学术界争执不下,其实质是这些科技名词如何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而是迅速扩展到空中、太空。如何描述、定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规范专业术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在拟制定的航天(空间)相关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关系到对所描述客体内涵及外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而是迅速扩展到空中、太空。如何描述、定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规范专业术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在拟制定的航天(空间)相关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关系到对所描述客体内涵及外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活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术语,还是称航天法与航天政策为好,而不是称空间法与空间政策。笔者从7个方面来论述。 1.中文“空间”和英文“space”的含义不完全等同 《牛津词典》对space的解释:1.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空间)。2.间隔,距离。3.面积,体积。4.空位。5.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活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术语,还是称航天法与航天政策为好,而不是称空间法与空间政策。笔者从7个方面来论述。 1.中文“空间”和英文“space”的含义不完全等同 《牛津词典》对space的解释:1.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空间)。2.间隔,距离。3.面积,体积。4.空位。5.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飞速发展,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随后,立法机关、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科技专家、法律专家,认真研究中国外层空间活动的立法问题,普遍认为中国应尽快立法。在讨论立法名称时,是称“航天法”还是“空间法”,有不同意见。笔者将各方意见梳理如下,并在比较分析后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飞速发展,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随后,立法机关、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科技专家、法律专家,认真研究中国外层空间活动的立法问题,普遍认为中国应尽快立法。在讨论立法名称时,是称“航天法”还是“空间法”,有不同意见。笔者将各方意见梳理如下,并在比较分析后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12.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劲松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02-106,101
本文通过对“反经验主义悖论”的分析,指出经验与理论都是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验是可错的,具有社会性。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地位,都无法充当认识活动的牢固基础。理论在认识活动中可以促进经验的产生,帮助塑造经验以及对经验进行解释,基础主义应该为整体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一、空间和太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 ,“空间”(space)一词都是含义十分丰富的 ,其中都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意义。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是可以的 ,特别是在英文中 ,没有另外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这一具体的含义 ,space一词并无争议。但是在中文里 ,却另有一词 :“太空” ,它自古以来就是专门用来表述“宇宙空间”这一层意义的(尽管当时人们对“太空”的理解和现代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 )。《辞源》( 1915年版 ) :太空 ,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空间 ,常与…  相似文献   

14.
工程的本质是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工程实践活动视角出发界定工程概念,并没有囊括工程本质的全部内涵。工程活动、工程师和工程物是工程整体的主要部分,工程的本质是这三者的本质的统一。工程在本质上是与人的生存及世界相关联的,工程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还是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整体的敞开过程。工程通过工程活动建造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聚集世界整体于一处,而让人的生存展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9,(15):26-27
冬天里的动物世界仍然生机盎然,很多动物的名字里都带着“雪”字。雪豹、雪兔、雪鸡、雪猴既然姓“雪”,必然有些“雪”性。它们都是一身洁白吗?还是喜欢在雪天活动?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世界各个地方“姓”雪的动物,也为这醋夏之日增添一丝凉意。  相似文献   

16.
“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科技伦理”这个概念既不能成立又有害无益,应代之以“科技活动伦理”。“科技”与“科技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伦理道德问题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惟有增强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解决科技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时空范畴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社会时空、价值时空等范畴,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时空观。但是,这些阐释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自然时空;既然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感性活动”,阐述马克思时空范畴同样应该坚持这一出发点,由此可以发现:时空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时间是非匀速的。  相似文献   

18.
Space到底该怎么定名?——一项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 从“space”“空间”“太空”等词的词典释义入手,文章分析了space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几种定名方案。基于25万字真实语料的统计调查得出带有space的名词词组在汉语中的使用分布情况,提出了对space定名的正确态度和修正方案。一 问题的提出从这样一句话谈起(注意句中黑体字部分):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太空垃圾处理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这句自造的句子在语法、用词上都没有错误,但若要翻译成英文,读者可能不免要大吃一惊了:黑体字部分的翻译竟然都对应space这个英文单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近5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任务之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备加关注。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在英文中涉及到航天词汇时都用一个简单的space,而在汉语中用词则很不统一——大陆习惯认同的是“航天”一词,港澳台一般用“太空”一词,技术资料和国外报道则常用“空间”一词,此外还有“宇航”“外空”“航宇”等用词。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例句中的多个名词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年版),space一词的本义为“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所有物体存在和移动的空间)”,汉语译为“空间”。而Merrian-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5年版)则对space一词单列义项“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英语科技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ademic Press)对space一词有两个义项:“①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②also,outer space,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and so on.(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等合成词里的意思。)”由此可见,英文中space的本义是指包容万物,无限延伸的任何“空间”,如果将其使用在航空航天上,则又称outer space,意义“窄化”,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这就是造成space一词有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汉语中最常用的能够替代“地球大气层外空间”这一概念的是“太空”。对“太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极高的天空”。《辞源》(1915年版)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辞海》对“太空”的解释最接近科学,也最接近我们所需要的译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也做出规定: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称为“空中”(air,aero-),大气层外的空间称为“太空”(space,astro-),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因此,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反对者的意见是“太空”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多见于诗人的遐思渺想,艺术性浓于科学性,所以应取直译“空间”。其实,“空间”一词也是古而有之的,《辞源》(1915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空间,常于时间对举。横行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空间尤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尤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释义接近于space的本义,但由于其科学性和直译性,目前赞成使用“空间”的越来越多,诸如“空间技术”“空间微粒”“国际空间站”等词语也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至于译为“航天”一词,则主要归功于钱学森院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飞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做限定词的space基本上都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航天活动(space activity)”“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航天飞行(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站(space station)”“航天服(space suit)”等。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术语归一化为规范技术资料和统一科研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航天”毕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即使动词词性渐化为名词(如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飞行”),也会缺失原词space作为位置、场所的概念意义,在很多场合也无法归一,如interstellar space就不能翻译为“星际航天”。二 解决方案的提出《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等十几位代表对部分航空航天词汇术语翻译的讨论稿,讨论最多的术语就是space。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对该词翻译的三种方案:(1)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1](2)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定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2](3)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3]以上三种方案大同小异,能够得到的基本共识有:当强调活动时用“航天”,当强调位置场所时用“太空”或“空间”。当然也存在分歧和疑问:方案(1)将“事物”分为两类,一为与航天器相关的“事物”,另一为太空中的“事物”。认为前者应翻译为“航天”,后者应翻译为“太空”或“空间”。方案(2)最符合短语分析,措辞最为严密,但遗漏了带有限制词的space的组合名词,如interstellar space应该怎么翻译。方案(3)直接去掉了“空间”这个译法,措辞也最为模糊(注意“模糊”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情况下“模糊”比“精确”管用)。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与航天有关的“事物”要翻译成“航天”吗?“限定词+space”组成的组合名词该怎样翻译?专有名词如机构名等如果要发生译法上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于这些专名该如何处理?要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不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真实语料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窥其端倪,或许会得到一些启发。三 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威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我们采用MyFinder检索软件随机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央视网站、雅虎中文等综合、新闻类网站下载和航天相关的中文语料416篇,约25万字,借此来考察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分布情况。下面为统计结果:对以上统计结果有一点需要说明:单个词在真实语料中称为“一元”,复合词(组合词)视其组合成分的个数称为“二元”“三元”等。对于一元词的检索,在特定领域内真实语料的规模达到20万字,那么该词的出现频率就相对稳定,统计结果可信。但对于二元以上词的检索所需的真实语料量非常巨大,这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论证,本文不做介绍。本文所考察的组合名词词组绝大部分都是二元的,所以25万字的规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由于本文所考察的二元名词词组都和同一一元词相关,属于词的搭配,所以在有该一元词统计结果的前提下,也能够真实反映这些词组的使用分布状况。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独词检索时,“航天”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空间”和“太空”,“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频率相当。这说明目前大众和媒体所认同的这三个词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航天”,有时也使用“空间”和“太空”。对于“空间”和“太空”的认同大抵相当,因此在翻译时短期内还不能去掉或不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2)当space做限制词时(词组2~9),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词组2,3,5)用“航天”的次数较多。词组7虽然也属于这一类,但结果不一致,原因是该词的语义重心不同则词汇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表达航天技术上的竞争活动,用“航天竞争”;如果表达在宇宙空间上的征服,则用“太空竞争”。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词组4,6,8,9),用“太空”或“空间”。(3)在space做中心词的名词词组中(词组10,11),用“空间”。(4)专有名词(词组12)有固定的译法,一般不更改。四 结论基于词典和真实语料统计解决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4个问题中的3个,对于第一个问题——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仍没有解决。其实术语的翻译也应该遵循约定俗成和语言渐变的规律,一味地强调规定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英文space一词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语义的“窄化”,即“大气层外的空间”,那么,汉语词“空间”或“太空”也势必会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同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个词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重要,甚至两个词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大气层外的空间”。根据本文真实语料统计的结果,可以将上面第二部分对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的翻译方案作以修正: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一般译为“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通常译为“太空”或“空间”;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中心词,带有限制词时译作“空间”;带有space的专有名词应遵循原译,固定下来,可以采用规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过程"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一种动态的思维与系统的观念来解读作为“过程”的技术,指出“过程”是一种包含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演化。分别从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化技术,中观意义上的“技术集群”概念,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具体化技术三个层次,探讨了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过程”性表观。  相似文献   

20.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在古代,根据明显的物理概念,将时间划分为年、月、日和小时,将空间区分为天和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划分渐渐地不能满足需要。
我们先来看时间的划分。现代科学诞生后,首先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需要将时间再细分为分和秒。随后,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工业化时代到来了,又将分和秒的时间细分扩展为全社会的需要。而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将时间细分到微秒和毫秒。时间往大里划分还有年代(10年)、世纪(100年)和千年等。
我们再来看空间。直到飞机诞生和航空时代开始后,将宇宙空间划分为天和地仍然能满足需要。但航天技术诞生后,人们不仅可以离开地面进入空中,而且可以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天和地的划分已不能满足需要了。从人们都接受的航空和航天的区分来看,实际上已把宇宙空间划分为“空”和“天”。对此似乎没有多少歧见。这除了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外,主要是因为有严格的物理概念界定,“空”就是地球大气层空间,“天”就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可能是由于“天”这个词过于生硬和缺乏口头语言的韵味,在不同场合,人们又采用太空、空间、外层空间和深空等多种称谓。“天”的范围过于广大,细分一下是必要的,但上述称谓实际上都是指“天”——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与时间的划分一样,空间的划分也必须有精确的物理概念界定,给人们以清晰的思路,这既是科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责任。
在已有的关于大气层以外宇宙空间的称谓中,“深空”和“外层空间”中的“深”和“外”都没有确定的物理性质界定,过于模糊和笼统。而“空间”与组成宇宙的总空间一词相同,空间的一部分不宜再叫空间,同时它也与日常语言中惯于使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相混同。本人拙见,采用“太空”一词为宜,理由有以下5点:
1.“太空”一词我国古来有之,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其含义是指极高的天空,与“天”的含义相近,含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成份;
2.对“太空”一词,我们可以赋予它“太阳系宇宙空间”的简称的含义,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物理概念。目前我们的航天活动,也正限于太阳系宇宙空间;
3.可为空间的进一步划分留有余地。当人类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时,我们可以相应地将“银河系宇宙空间”简称为“银空”,将“河外星系宇宙空间”简称为“外空”;
4.“太空”一词非常优美,具有诗的韵味;
5.这样明确的空间划分,完全可以与精确的时间划分相呼应。
下面谈一下关于“航天员”一词的看法。
在中国大陆,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员称为“航天员”或“宇航员”。在港、台地区也有称为“太空人”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宇宙航行划分为航天(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和航宇(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两个阶段,因此,称“航天员”和“宇航员”均无不可。“太空人”的称谓则过于含混,容易歧解为“太空中的人”,那就与外星人混同了。
目前,“航天”这个词已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如航天事业、航天活动、航天技术、航天部、航天总公司和航天局,航天(空间)站、航天(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等。以此类推,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称为“航天员”更顺理成章,“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似乎比“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更一致一些。
有人将整个宇宙航行也称作“航天”,那么,“航天员”的称谓就更理所当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