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朱彝尊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是清代初年重要作家之一,诗、词、散文的创作都有很高成就。朱庭珍《筱园诗话》指出:“竹坨诗、古文皆成一家,兼精填词。诗尤雄视一代,品在渔洋(王士祯)、荔裳(宋琬)、愚山(施闰章)之上。”赵翼《瓯北诗话》也说:“竹坨负海内重名,至今犹朱、王并称,莫敢轩轾。”在康熙年间,他的地位与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祯仿佛,有“南朱北王”之称。又有人以“朱、王”合顺冶中的施闰章和宋琬,以及行辈稍后的查慎行和赵执信,号为“清初六大家”。不过长期以来,朱彝尊的诗名似乎被词名所掩盖,对他诗歌创作的成就与影响,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从一个反清复明的追随者演变为清朝盛世的歌颂者,显然与其高中康熙己未词科并入值南书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所标举的醇雅词学观,不仅成为浙西词派的旗帜,而且也与康熙所提倡的“清雅醇厚”的美学原则桴鼓相应,并与王士稹的“神韵”说共同承载了演绎康熙王朝盛世元音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3.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诗文在清初颇有影响。但其生卒年在学界颇有争议,其中生年有三说,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有两说,即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元年(1662)。现根据王猷定《四照堂文集》中多篇之文及相关材料,推定出王猷定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元年(1662)。  相似文献   

4.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创作博取群籍,论诗以取材博者为尚。他资书为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经、史等学术入诗;二是用典用事广博而僻奥;三是选词用字讲求来历。朱彝尊倡导了浙诗派乃至整个清代宗宋诗派资书以为诗的风气。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学术贡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生当明清易代之际,早年曾秘密参与抗清复明运动。事败远游,依人作客,足迹遍布四方。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仕清为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三年被谪,二十九年起复。后二年再度罢官,遂赋归田,著述以终。平生诗文,有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和朱彝尊相差二十五岁,但因书结缘,以文会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明末清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贵族和清廷官员的纳兰性德与朱彝尊及其他汉族知识分子的交游具有特殊意义,客观上促进了清初满、汉民族融合,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初词坛风气,引领词坛中兴。  相似文献   

7.
“南明时期”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断代方法,有的专指崇祯失国后南方六王陆续活动的时间,始于清世祖顺治二年(福王朱由崧弘光元年·1645年),止于康熙二年(韩王朱本铉定武十八年·1663年);有的把下限延至康熙二十年(吴周洪化三年·1681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王番在昆明破城后自杀;有的还把下限延至康熙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太子嫌名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小名冬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5年)十二月十二日生,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五月三十日卒,在世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是满族人。先世是女真叶赫部(居今辽宁省开原一带),后随清兵入关,隶满洲正黄旗。叶赫纳兰氏是清初满洲八大氏族之一。纳兰性德曾祖金台什的妹妹是努尔哈赤(清太祖)之妻、皇太极(清太宗)的生母。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在康熙朝历任兵  相似文献   

9.
朱彝尊是清代的词学大师,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词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作家,其流风余韵,绵延将及百年之久。陈廷焯说:“词至国初,直追两宋等而上之,作者如林,要以竹垞,其年为冠。”谭献也指出:“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行,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之七八。”这两段话,扼要地评述了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 《粤西诗载》是清人汪森于康熙年间编成的历代有关广西的诗歌总集。共分二十四卷,收辑自汉至明各体诗歌二千九百六十五首,附词一卷四十五首,可谓洋洋大观,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广西地方史文献典籍。编者汪森,字晋贤,号碧巢,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粤西诗载提要》认为“森,嘉兴人”近人叶恭绰先生《全清词钞》汪森小传也说“汪森……浙江桐乡人”但这都是不准确的。据汪森《词综序》及  相似文献   

11.
清入关后,采用西法定《时宪历》,编制历书颁行天下。文章介绍了山东省图书馆藏顺治朝《时宪历》历书实物,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顺治元年《大清顺治二年时宪历》与《大清顺治元年时宪历》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前者是清廷的当务之急,后者属锦上添花。文章指出了清初《时宪历》一个被前人忽视的形式变革——造历职官表,最后还揭示了这18册《时宪历》使用者的身份——亲王。  相似文献   

12.
清初私人藏书家们在目录编纂上的探索和实践,为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介绍了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和朱彝尊的《经义考》对目录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史学虽不及经学之盛,然而也有其独特的地位。杜维运先生认为:“夫记注、撰述、考据、衡评,史学之四端也。四端具而史学之大业成。……记注、撰述之业,起源甚早,而莫备于宋代,清自不及。然以考据、衡评而言,则清代实凌驾宋代而上之”。 中国史学的最大特色为富有经世之思想,自春秋时代史学初出现时即然,迄于清代初期,其浓厚的色彩不减。清初康熙年间正式开馆纂修《明史》,其间参与纂修之朱彝尊、汤斌、潘耒、毛奇龄、汪琬、姜宸英、万斯同等人,确实均具富有经世思想与科学精神之一代史才。 张舜徽先生说:“彝尊言修史体例,本乎时宜,不相沿袭,最为能见其大……。余则以为彝尊以所以大过人,在其学问功力深厚。……填词家至取与玉田、白石并称,而论诗者谓足与渔洋媲美。于是绩学之名,遂为诗词所掩。”  相似文献   

14.
杨龙友(1596—1646),名文(马总),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明末诗人兼画家。崇祯七年(1634)谒举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教谕,后移知青田(今属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江宁(今属江苏)等县。福王弘光帝立于南京,起龙友兵部职方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监军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兵备副使,分巡常州、镇江,监总兵郑鸿逵、郑彩军。清兵陷京口“破南京,福王出奔,百官投降。龙友投福州唐王隆武帝。拜龙友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清兵入闽,龙友与清兵大战仙霞关负重创,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链条中的最后一环。标榜“神韵说”的著名诗人王士祯主盟诗坛数十年,以他的诗歌理论和诗作,在这最后一环镌上了一熠熠闪光的名字。他和他的诗友门创作了一批关于泰山的诗文,也为泰山文化增添了“神韵”。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历代仕宦家庭,曾祖父王之垣,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祖父王象晋,明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父王与敕,清顺治元年拔贡,封国子监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仕禄,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仕禧,廪贡监生;三兄仕祜,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四人自幼便受到较深的文化教育,擅长诗文,长后各有成就,蜚声文苑。渔洋六、七岁入塾,读《诗经》已能领会诗情。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济南乡试期间,诸名士集于大明湖北渚亭,举办秋柳诗社,渔洋即景赋《秋柳诗四首》。当时和者既多,后一  相似文献   

16.
明遗民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康熙元年之前:隐逸易堂,结交里中志行纯笃者;二、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二年:四游江浙,图谋恢复;三、康熙十二年之后:经营后世、屈交清吏。他的一生体现了一名典范遗民的忠贞、坚韧与通达。是清初遗民群体生存状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1655年,郑成功率师进行第一次北征。接着于永历十一年和永历十三年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经过几回挫折,终于达到多年的愿望,浩浩荡荡统师进入长江,直抵南京城下。但是在进军南京时,由于郑成功决策失误,导至兵败。 由于北伐的失败,物力、人力的消耗,实不堪再战,而且满州贵族乘郑成功南京新败之际,调集部队,进军厦门,想一举歼灭海上义师。尽管后来郑氏水军在厦门海战中取得胜利。但是,由于金陵的惨败,实在没有在大陆争输赢的力量,而且闽浙沿海地区,由于连年征战,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民力亦竭。就是金、厦两岛,纵能确保一时,如果清兵再至,势难久守。这时西南的永历皇帝也已退入缅甸,这样又失去呼应之势。因此,郑成功“虽喜大  相似文献   

18.
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用长达百卷的篇幅描绘了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独特的历史画面。然此书北宋初即始散失,论者推断亡于南宋。在数百年后的明朝万历(公元1573——1620年)年间,嘉兴屠乔孙、项琳之等人刊行了一部百卷本的《十六国春秋》,题为崔鸿撰,此即屠本《十六国春秋》(简称屠本)。清初至当代三百多年间,屠本的真伪问题聚讼纷纭。朱彝尊、姚际恒、全祖望、钱大昕、洪亮吉、王鸣盛等学术名家  相似文献   

19.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北乡人。他是我国科学技术史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位重要的科学家。1587年明万历年间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官僚家庭;1615年中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1644年清兵入关后,隐居家乡,死于清顺治年间。  相似文献   

20.
“朱耷八题”续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大山人曾否亲身参予抗清军事活动,言人人殊,向无定论;又其五十岁前之编年史缺环颇夥,空白甚巨,且于清顺治五年左右、康熙十三年前后等重大历史关节点内,盲点、疑点、误点过多,积成朱耷生平谜中之谜。本文首揭朱耷师兄一浊即南昌中洲龚夔一足,龚一足“中洲”家世及其“茶陵”抗清逸史发覆,为深切了解朱耷旧传在进贤介冈灯社与奉新芦田耕香院“竖佛称宗师”廿九年间丛林秘史真相及动向,提供了首个可靠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