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使命,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而知识产权在国防科技工业中有着基础性地位,但其自产值还比较模糊。本文提出了一种估算知识产权在国防科技工业自产值的方法并就国防科技领域知识产权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研究》2017,(6):57-60
国际安全形势急剧变化,对国防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承载国防安全的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自主可控。国防科技工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流动贯穿运营全过程,对自主可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可控过程分为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应用3个阶段,分析阶段演化机理基础上,采用倪光南院士的观点,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特性,从技术能力、知识产权、发展能力3个方面构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可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军民结合新型体制下的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良好科研实验条件,在军品研制和民品开发领域取得许多创新成果。但是长期以来,重鉴定、重评奖和重保密,轻视知识产权比较严重,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能力薄弱。在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体制过程中,要确立"激励创造,促进运用,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的新思路,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进科研、进生产、进管理,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相似文献   

4.
《昌河科技》2007,(2):45
近来,国防科工委连续发布两个指导意见,一个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一个是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意见,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一方面又鼓励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企业在完成军工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用产业。表面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都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实力,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的重大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5.
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是推动装备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和军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激励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为增强国防科技整体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战略支撑.当前,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践中存在着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装备承制单位管理水平不高、市场运营动能不足等突出问题,致使国防知识产权对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贡献率不高,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还不够明显.针对以上问题,从健全国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提升装备承制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构建一体化国防知识产权运营环境、运用市场手段激发国防知识产权转化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哈工大知识产权办公室最新数字统计,截止到2004年6月份,哈工大申请专利总数已达111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实用新型11项,预计到年底专利总数有望突破200项.另外,哈工大今年上半年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专利试点单位(全国仅有五所大学被确定为专利试点单位),并于近日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处处长郭斌、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曲维明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7.
当前,军民融合式发展对国防科技领域的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科技保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形成相应对策:加强对多元复杂的国防科研参与群体进行保密教育,强化国防科技秘密管理和全面增强国防知识产权掌控力,加强国防科技安全相关法规建设,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巩固保护国防科技秘密的物质基础和增强相应组织力量,以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军民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界定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内涵、特征、层次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式交互机制,这表现为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利用国家信息化基础,并反过来助推国家信息化进程。最后,详细论述了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军民融合的实现途径,即全面加强主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及推广、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并开展机制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2004年,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开展先进军工文化建设,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取得重要成果,军工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军工民品发展势头强劲,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国防科技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技创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国际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层次人才凝聚地与原创科技成果的发源地,高校参与、服务国防科技创新,不仅是责任和义务所在,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参与国防科技创新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大,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也得以在国防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中体现。同时,由于传统的文化、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防科技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高校只有在文化建设、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才能在服务、推进国防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太安全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遭遇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向自主可控方向发展的新机遇。从互联环境、信息数据共享、创新平台和智能网络集成化等方面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可控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现自主可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分析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动因,提出为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结构,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打造世界级军工企业集团,建立合理高效的产权交易市场,注重集中化专业化整合,从而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视角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工业化建设路径与使命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内涵,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层次高度、立足角度、思想实质、目标指向、主体内容、建设重点、实施要素、实现方式、重大意义;其次,以党的四代中央领导核心军民结合思想为主线阐释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工业化任务,涉及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利用、行业壁垒的打破、辐射作用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和治理机制等方面构建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的体系框架,认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现代化,必须兼顾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从顶层设计上强化党对国防科技工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的制度供给能力,完善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形成"党政军研商"各类主体融合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武器装备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支持力量,其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武器装备质量和性能。通过分析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双重战略"的内涵及耦合关系,剖析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提炼出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技》2013,(12):47-47
日前,国家工信部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要求,指导和推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建设,有效促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组织编制印发了《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下称(〈指南》)。其中明确规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经费要占研发经费的1%至5%。经费预算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意味着什么?本刊在这一期用生动案例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研究》2015,(6):113-116
在梳理美国二战以来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演进与改革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国防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要借鉴美军有益经验,加强我国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完善国防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从而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促进我军武器装备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优势决定了发展的主动权,也决定了军工技术的水平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能力。知识创新既是军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也是重要的着力点。知识创新引领国防科技工业更好地履行富国强军的使命,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发展绩效,占领产业发展先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从科学发展的全局抓好军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加速新一代武器装备及技术知识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创新、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推进体制机制深化变革、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引领军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军转民工作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是集中体现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拥有我国一流的技术、人才、设备,尤其在高新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极其宝贵的财富。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