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傻趣之傻,异于病傻,并进一步从傻趣诗的创作和鉴赏方面提出了傻趣诗的三个特征:“反常错乱,傻趣盎然”、“借傻写真,凸现至情”、“傻中见智,借拙写,于”,为中国古代诗趣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照视角。  相似文献   

3.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此处诗品是指诗的品性风格。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这就是所谓“诗如其人”。一般说来,诗人的作品风格多与诗人的人品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山诗尤其是如此,它完全是诗人自我性情的真诚表露,可以说,文山诗的风格与文山先生的性情品格基  相似文献   

4.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沈立新被评论家称之为“诗书双全”。在他的艺林求索的路上,有三个人对他的影响至大,沈立新引以为恩师:一为教他写诗的著名诗人田间,一为教他习字的著名书法家熊尧昌,一为教他习文的著名作家俞林。沈立新写诗,不是以诗为业、成为诗人,而是强化自己的艺术修养。他的诗是一种抒发文人情怀的雅士诗歌。他的“记游诗”,写得尤为成功,“题赠奉和诗”,也写得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赋比兴说     
(一)毛诗郑笺释兴 (二)兴义溯源 (三)赋比兴通释 (四)比兴之用 诗大序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周礼大师称为“六诗”,次序相同。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以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 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1)赋比兴又单称诗三义,见钟嵘诗品序。风雅颂的意义,历来似乎没有什么异说,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渐有新的解释。(2)赋(1)说本郑志。又“南”当别出,与风雅颂为四,今姑仍旧说。(2)如阮元释颂说…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8.
被后人尊为“诗佛”和南宗山水画宗师的王维,由于他精熟佛家教义,以禅人诗,又精通画理,融诗画于一炉,致使他的诗富有画意和禅趣,尤其是山水诗,穷山水之佳趣,参造化之神韵,以其卓尔不凡的风格在历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本文就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惮趣这一问题,提出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这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激光兴趣,引导学生“好之”、“乐之”,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兴趣的方式有求新、引趣、借诗、用事、设疑、激情等。  相似文献   

10.
诗的剥趣美     
本阐述了诗歌中的一种创作技法“剥皮”,指出了剥皮诗的几种写作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剥皮诗所呈现的诗趣美。  相似文献   

11.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张詠的诗     
一、张(讠永)眼里的宋初诗风张(讠永)(946—1015)是宋初诗人中最早的名家之一。他生于北宋建国之前十四年(石晋开运三年),通常文学史书上提到的宋初诗人,都是他的后辈。他比王禹(?)大八岁,比魏野大十四岁,比林逋大二十二岁,比杨亿大二十八岁,比梅尧犬五十六岁,比欧阳修大六十一岁。因此,他的诗格不曾受到宋诗中某一家的影响,似乎是自已摸索、磨炼出来的。宋初三四十年间诗坛是相当冷落的。少数前代遗留下来的诗人,仍然走晚唐五代的老路,格力萎弱,大为后世评论家所不满。如欧阳修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  相似文献   

13.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许浑是晚唐杰出诗人,他曾备受赞誉,也备受贬毁.誉者称其为“李杜之后当学者”,贬者斥其诗为“不如不做”.历代形成的丁卯诗优劣之争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应给予充分注意的现象.近些年学术界对许浑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家世生平、艺术成就、诗格气体诸问题的讨论尚须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诱趣探求法”教学模式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令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 ,获得知识。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理论依据 :①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陶行知指出 :“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 ;从事弥力 ,则成效愈著。”“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全部精神去做事体” ;③教育心理学以事实证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功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点钞课的浓厚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有十三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用法。 一、动词,当“获得”、“得到”讲,跟“失”相对,这是它的本义。“得”字当“获得”、“得到”的讲法在古代作品中有很多例证。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孟子·告子》:“求则得也。”《荀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诗中的“得”字,属此义者有三处: 1、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2、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3、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二、动词,当“有”讲,这是“获得”、“得到”的引伸意义。因为当人们“获得”、“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也就拥有这种东西。把“得”释为“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孔子世家》作“必得我师焉”。 《汉书·冯唐传》:“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前用虽有,后用虽得,是“有”犹“得”也。《史记·冯唐传》皆作“虽得”。 本诗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得”,即“有”之意。 三、能愿动词,当“能”、“能够”讲,表示客观情况的允  相似文献   

18.
林丽 《科技信息》2009,(8):114-115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诗中关于自然的意象千千万万。本文就选取其中一意象——“鸟”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比较来说明两位诗人诗中所描写的不同的“自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纪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观和理念,在诗的美学上亦有新主张和新发现。一方面纪弦认为现代诗要用散文之工具,但又要写散文所不能写,重诗想且轻诗情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纪弦认为要想现代诗真正成为现代的就要表现新时代的新内容,也就是要有新的诗素。虽然纪弦声称现代诗是横的移植,但纵观诗的发展,发现纪弦的诗仍有传统古典诗的影子——诗趣。诗想、诗情、诗素、诗趣是纪弦的现代诗中融合的美学观,但这种美学观也招致了一些批判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