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有人认为,我们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既然是附以相应的英文名词,那就应与英、美的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相一致。这种认识,对基础科学而言也许是对的,因为世界各国在此领域中的概念体系基本相同。但是,对技术科学而言,这种认识就值得商榷了。在技术科学领域中,各国的概念体系并不都相同,比如英、美的概念体系就与我国和前苏联不同。我国几乎所有学科在50年代都从俄文翻译引进了一整套名词。虽然自60年代以来我国改用了自编教材和技术规范,但是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仍与50年代相同,至今仍是如此。这就是说,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前苏联基本相同。我们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培养了四十年科技人才,在生产、科研实践中也使用了四十年之久。假如现在我们审定技术科学名词要改为与英、美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相一致,那就会给我国科技人员造成概念混乱,因之难于被接受。现以冶金行业、机械行业及涉及制造机械(包括仪器仪表)的各个行业都会使用到的金属热处理这个领域的几个名词为例,来说明我国(和前苏联)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美的差异。一、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概念及其名词,英、美则没有例1:例2:二、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名词,其概念与字面对应的英美名词并不相同例3:英文名称temper brittleness直译为汉文也是“回火脆性”,但其定义与上不同,只是指汉文的“可逆回火脆性”而言。例4:英文名称tempered martensite直译为汉文也是“回火马氏体”,但其定义与上不同,它是汉文的“回火马氏体”、“回火托(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三者的总称。三、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名词,其对应的英文名词早已被废弃例5:与此对应的英文名称tempered troostite早已被废弃。例6:与此对应的英文名称tempered sorbite早已被废弃。四、与我国名词所表达的概念(定义)相同的英文名词,由于命名原则、方法和习惯等的不同,在字面上与我国名词并不对应:上列实例明显反映出我国(和前苏联)的概念体系以及命名原则、方法和习惯等与英、美的差异。所以我国审定技术科学名词,从总体上说,应以我国习用的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为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习用的名词,都不能改动。对于(i)与现行国际通用标准不符的;(ii)词不达意的;(iii)造成混淆的;(iv)已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现状等的汉文名词(实例见下表),都是应该予以改动的。对于英、美和其它国家(德文、法文、日文等)的名词,在保持汉文术语体系的前提下,应适当地予以吸收。 注:例7-18例所列的十三个概念的定义(和有关注释)以及汉、英、德、法、俄、日六种文字中的每一文种的所有同义名词,请参看《金属学及热处理词典》(程肃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①1991年11月19日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术语协调会,会议认为ISO公布的retative atomic mass比原英文名atomic weight概念更明确,可以取而代之,但中译名仍沿用“原子量”,没有改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编辑注  相似文献   

2.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1.2 本条例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条例》的附件,对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3 本条例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名词委员会办公室。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2.订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特殊情况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订名。2.2.3 为便于了解情况,提供参考,与所公布的名词概念相同的异名,可选择某些常用的列在注释栏中,并分别冠以“又称”、“简称”、“俗称”、“全称”、“曾用名”。2.3 协调一致的原则。2.3.1 学科间交叉的词,由该词所属的主学科定名。订名时注意“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2.3.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订名。2.3.3 与国内已发布的、有影响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及出版物,原则上应协调一致。个别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订名。2.3.4 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暂不宜统一时,应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2.3.5 各学科以外国人(地)名命名的名词,其外国人(地)名的译名由委员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组织讨论复审,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协调一致。协调委员会开会时应请有关学科的审定委员会派人参加。2.3.6 各学科委员会在三审前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可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座谈会。2.4 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4.1 科学性:订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订名应予以纠正。2.4.2 系统性:1.在审定工作中各学科应按学科的概念体系,系统地进行订名。2.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出的词应与之相对应。2.4.3 简明性和约定俗成:1.订名要易懂、易记,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4.4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订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尽量少收其他学科的词。这些词由其所属的主学科审定。3.1.3 主学科对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主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本质属性的表述。即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该词的其他说明,如原理、构造、源出、特点、应用等一般不写),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定义工作的安排可分两步走: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将试点后进行)。有条件的学科(资料、人力条件)和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只能代表当前的认识。如果对某一重要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 (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的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 ]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 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时,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 (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术语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按“A”排。 ②αray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按“xing(星)”排。 ②α射线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各步骤说明: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审定的要求,确定学科概念框架及专业分工。2.按专业分工分别收词。3.初审:各组分别初步审定本专业范围内的词(选词、排序、订名),确定需定义的词,分工写定义。若专业组成员很分散,初审可由组长负责。4.初审稿整理后(包括定义)打印二审稿。5.二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从收词、订名、定义、排序等方面审定二审稿。6.整理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7.发征求意见稿:本专业的主要专家、学者、主要单位以及有关专业审定委员会和其他关系较密切的单位都应征求意见。与外国人(地)名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讨论协调。8.对返回的“征求意见稿”,由专人逐条整理汇总。与有关专业重复的、不统一的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书信、口头)研究。9.三审(终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汇报征求意见情况。对本批公布的词的订名、定义等全面审查初步定稿。10.三审后整理成上报稿,作到清稿、定稿,必要时可召开主任、副主任或组长会讨论解决定稿中的遗留问题。定稿后拟写前言、编订说明、列出委员会名单。填写“报批表”,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签名后上报。11.全国委员会主任再次请有关学科的全国委员和专家提出复审意见,分委员会召开扩大会对所提意见复议。12.全国委员会主任签字批准。13.办公室组织编辑、出版。14.出书正式公布。15.以上程序可根据各分委员会具体情况酌情调整。  相似文献   

3.
1.总则1.1 审定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词,以统一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1.2 本条例对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3 本条例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名词委员会办公室。2.订名基本要求2.1 名词术语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术语。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术语,确实不宜强行统一为一个名词术语时,极个别情况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2.2.3 为便于了解情况,提供参考,与所公布的名词术语概念相同的异名(包括港台名),选择某些常用的在注释栏中分别冠以“又称”、“简称”、“曾用名”、“港台名”列出。(港台名视资料情况逐步完善)。2.3 协调一致的原则。2.3.1 名词术语应由该词所属的学科(主科)统一定名。订名时应充分考虑与该词相关的其他学科(副科)的习惯用法。2.3.2 若副科使用主科的基本名词术语,则应与其保持统一,一般不再重复审定。2.3.3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一部分交叉词,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订名。2.3.4 与国内已发布的、有影响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及出版物原则上应协调一致。个别不一致的订名应充分协商、慎重订名。2.3.5 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术语,不宜强行统一时,可暂时不公布,待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2.3.6 各学科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名词术语,其外国人名的译名由委员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组织讨论,协调一致。协调委员会开会时应请有关学科的审定委员会派人参加。2.3.7 各学科以地名命名的名词术语,其地名译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资料为准。2.3.8 各学科委员会在三审前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还可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2.4 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的原则。2.4.1 科学性:订名一般应反映名词术语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2.4.2 系统性:1,基础性术语确定后,其派生出的术语应与之相对应。2,在审定工作中各学科应按学科间的概念关系,系统地进行订名。2.4.3 简明通俗性:1,订名要易懂、易记,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2.4.4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订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使用其它学科的词,即使本学科使用频繁,也不收入审定。由该词所属的主学科审定。3.1.3 主学科对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支干学科中使用到其他主干学科的一般词应不收(或少收),只收该学科渗透入本学科特有的词。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术语的概念层次、难易、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凡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应写出简明的定义性注释。4.2 定义是该词本质属性的表述。即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该词的其他说明,如原理、构造、源出、特点、应用等一般不写)。4.3 定义的结构一般是 种差+属例如: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2节的要求即可。5.编排格式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例2 天文部分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 太阳年平太阳日 : :天文日 : : : : :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定义和重要的异名均列在注释栏。5.4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的序号。例: 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 : :5.5 符号用法5.5.1 中文名中〔 〕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位〔量〕矢〔量〕 position vector5.5.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5.3 一条词在本专业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时,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elongation 恒星在视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术语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6.3 汉英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6.4 汉英索引按第一个汉字的读音排序(例1);在英汉索引中,英文字母照样排序(例2①)。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2②)。例1 ① Am星 按“xing(星)”排。 ② α射线 按“she(射)”排。例2 ① Alpha ray 按“A”排。 ② α ray 按“r”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按下列程序工作:各步骤说明: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审定的要求,确定学科概念体系及专业组分工。2.按专业分工分别收词。3.初审:各组分别初步审定本专业范围内的词(选词、排序、订名),确定需定义的词,分工写定义。若专业组成员很分散,初审可由组长负责。4.初审稿整理后(包括定义)打印二审稿。5.二审:召开全体委员会,从收词、订名、定义、排序等方面审定二审稿。6.整理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7.发征求意见稿:本专业的主要专家、学者、主要单位以及有关专业审定委员会和其他关系较密切的单位都应广泛征求意见。与外国人名有关的名词术语,单独列出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讨论协调。8.对返回的“征求意见稿”,由专人逐条整理汇总。与有关专业重复的、不统一的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开会、书信、口头)。9.三审(终审):召开全体委员会,汇报征求意见情况。对本批公布的词的订名、定义等全面审查初步定稿。10.三审后整理成上报稿作到清稿、定稿,必要时可召开主任、副主任或组长会讨论解决定稿中的遗留问题。定稿后拟写前言、编订说明、列出委员会名单。填写“报批表”,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签名后上报。11.全国委员会主任再次请有关专业的全国委员和专家提出复审意见,然后签字批准。12.全国委员会主任批准后,由办公室组织编辑、出版。13.出书同时发表公告正式公布。(樊静执笔)  相似文献   

4.
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数学名词》,将bijection,bijective,one one correspondence的泽名审定为“一一映射”。同一个概念的三个英文名规范为一个汉文名,实现了术语单名性的理想。只可惜“这并不符合数学界广泛的用法”。究竟如何规范bijection等词的译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1.2 本文件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分委员会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1.3 本文件是名词审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全国名词委可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2.定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构词规律,避免结构歧义。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惯用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作为特殊情况允许分别定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名,互相呼应。2.2.3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首先确定一个规范名,其他常用的名称分别冠以“又称”、“简称”、“全称”、“俗称”、“曾称”。其含义分别为:正名——公布的规范名;简称、全称——与正名等效的名称;又称——目前允许使用的非规范名;俗称——非学术用语;曾称——已淘汰的旧名。2.3 定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3.1 科学性:定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称谓应予以纠正。2.3.2 系统性:2.3.2.1 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命名应体现系统性。2.3.2.2 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组合词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2.3.3 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3.4 约定俗成: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3.5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定名。2.4 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2.4.1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名称不一致时,应按照“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统一定名。特殊情况的,按2.2.2节处理。2.4.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有分歧时,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定名。2.4.3 与国内已发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定名。2.4.4 定名有严重分歧的个别名词,可先订出推荐名或试用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方向及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程度、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有条件的学科及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应反映当前的学术水平。如果对某一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概念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以物理学为例)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 (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 按“A”排。②a-ray 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该词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 按“xing(星)”排。②a射线 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一般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  相似文献   

6.
统一科技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当前,审定与统一我国科技术语,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首先就应研究什么是术语(term),术语有哪些特性。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1-23〕,我们这里也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术语”一词的定义对于什么是术语,说法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从语言学角度和从术语学角度两个方面对术语一词进行定义.从语言学角度对术语进行的解释有:1.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24〕。2.“术语是科学技术中的特殊用语,属于行业语的范畴”〔25〕。3.术语“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有专门意义的词项”〔26〕。4.术语是“在专业语言中具有精确的单一意义的词,即使出现在习惯用语中,也与其专业方面的用法相同”〔27〕。5.“术语是某一特定专业中使用的单义词,即使出现在其他专业的用语中或日常语言中,它基本上仍能保持其专业意义”〔18〕。6.“术语是词,它在专业与科学领域中用作具有一定意义的系统地约束的标记”〔27〕从术语学角度对术语一词进行的定义有:1.“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索绪尔(F.de Saussure)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28〕。2.术语“为精确表达概念和表明特定对象而形成(采纳、借用等)的专用(科学、技术等)语言的词或词组”〔27〕。3.术语为“一致的、列举的专门名词或有一定结构的(分类学的)可定义名词,并毫无歧义地表达一个概念”〔27〕。4.术语为“精确地指明一个特殊科学概念的词或词组”〔27〕。5.术语是“表示一个概念的单词或词组”〔27〕。6.术语就是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某一学科),为标示一个特定的专门的概念而确定的一个单词或词组(一般术语和复合术语)”〔1〕。7.“科学技术术语是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2〕。8.“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16〕。9.“术语系由能指与所指组成的语言符号”〔28〕。10.“术语是概念的名称”〔29〕。以上列举的这些定义或解释,对什么是术语,从语言特性或科学内涵角度做了阐述,它们彼此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有的不见得贴切,如认为“精确地表达概念”,则不符实际,但都可称之为一家之谈。我们认为,根据术语学理论,术语则是给概念订的名,所以术语一词的中文简明表达应为:术语是概念的命名。二.术语一词的公式表达加拿大术语学家隆多(Gay Rondeau)教授在其所著《术语学概论》〔28〕一书中,把术语与名称、概念间关系用一公式表达,即:就是说术语是与概念和名称两者有关的词。用上述表达式可以把术语与概念和名称三方面形象地表示出来。但正如苏联科学院科技术语委员会主席西弗洛夫(V.V.Siforov)教授指出的,这一表达会产生歧义,可能会使人误解为是一个商,即术语等于名称被概念除。也会使人误解为术语与概念成反比。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仿照数学上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对上述表达式做些修改,提出如下形式:T=D(N)即术语T等于由概念N确定的名称D。三.关于术语的特性术语具有哪些特性?以什么标准来审定术语?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已开展不少研究,我委员会办公室制订的名词审定细则对此亦有论述,但这些文献见解不尽相同〔1,4,5,12,21,28〕。我们认为我国科技术语的订名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在审定科技术语时,还要考虑其现实性。1.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根据概念的全部特征来掌握事物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术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科技术语中,无论是由我国自己创造的术语如石油、火箭、印刷、天于、地支、二十四节气等,还是意译外国的科技术语,如激光、衍射、电视、电脑等,大都从“名符其义”出发,即从其本身科学概念出发,也就是从其科学性出发,来订名的。科学性这一条是科技术语订名的总原则,在订新的术语名和审定旧的术语时,都应认真贯彻这一条。2.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说术语的系统性包括三个方面:(1)学科概念体系,即分类框架;(2)术语订名的逻辑相关性;(3)术语的构词能力。每个学科在收词、审定和公布时,都应首先注意到术语的分类框架问题,否则就不好确定所收的词是不是基本词和是否收得全面〔30〕。而且如分类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各部分收词重复,以及有的术语不知放在哪部分为好等问题。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分五个专业组收词:即:第一组通信及电子系统;第二组电子元件、材料与仪器;第三组电子物理与器件;第四组电子学基础理论;第五组共用技术与交叉、边缘科学。这样分类虽也能覆盖全部电子学术语领域,但我们觉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系统性不够强,未按学科概念体系来分;二是各部分术语有重复,不便统一安排。鉴于此,我们建议电子学名词术语应按从基础理论到元、器件与材料、工艺,再到整机、应用,这样的顺序适当划分和编排各子学科,并按相关概念排列各子学科中的术语。3.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一词一义”,这样才能确切表达意思,避免发生歧义。以前国民党时期度量衡局把长度、重量和面积单位都叫公分,就是违反术语单义性的明显例子〔31〕。但有些时候要求各学科的所有术语都一词一义是难能做到的,必要时可允许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有不同术语。例如高分子、大分子;电势、电位;电子计算机、电脑;淬火、猝灭等。这样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精神,不但不影响统一,而且有利于统一,否则硬性规定各学科都叫一个术语很难行得通,倒不利于术语统一和审定的术语的权威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7委员会秘书加林斯基(Ch.Galinsky)先生亦主张这样〔32〕。4.简明性是指术语简单明了,尽可能简短,但又不应简化到人们不好看懂。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术语的订名上很注意这点,真是“一词之立,旬月踌躇”。如熵、点阵、阻尼、电话等术语就是范例。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认为半导体中的碰撞雪崩渡越时间二极管简化订为崩越二极管为好,俘获等离子雪崩触发渡越二极管简化订为俘越二极管为好,场效应晶体管宜简化订为场效晶体管或场效管,因为这样简化也很清楚明了。而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则不宜简化为金氧半,因为不易被人理解,且易误解。5.中文特性是指术语订名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特点,要“望文生义”,一看有中国味〔20〕。而且符合汉字发展规律。要采用通用汉字,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基于此,我们认为“激光”这个术语就比“莱塞”好,“电话”就比“德律风”好,“化学”比“舍密”好,“电动机”比“马达”好,“电子管”比“真空管”好,“收音机”比“无线电”好。现代通用汉字已能完全表达各种科学概念、承载各种科学信息,没有必要造新字,否则汉字不是愈来愈简化,而是愈来愈多、愈复杂,增加使用者的负担,不利于发展科技、文化事业。现代汉语多向双音节词发展,术语订名时也要充分发挥这一点。如“彩色电视机”这一术语,有趋势变成“彩电”,“电子计算机”被“电脑”代替(或并存),“用户电报”(电报挂号)变为“电传”等。6.国际性就是指术语订名要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和符号,由中文译成的外文要与外文术语的本来概念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和发展国际贸易。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有些国际上通行的缩略语,我们可直接采用来作为我国科技术语,勿需一定要订成复杂的汉名(有的很不好定名)。如D NA(脱氧核糖核酸),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T(计算机断层成像),CAD(计算机辅助设计),BASIC(语言),FORTRAN(语言)等。为了避免有人不认识,可在文章开头处括号注出其中文全名,以后就直接用缩写词。当然,这样的缩写术语不宜太多,只应选用一些用途广泛的,否则会违背我国科技术语订名的其他特性,而难被人们所接受。7.在审定现有的科技术语时,除了应考虑上面几项术语应具有的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它的现实性,即考虑其使用情况。如该术语确属“名不符义”,而又使用时间不长、范围不广,则可按上述几点对其“正名”,重新订出新名。而如该术语虽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应用范围很广,大家都已用惯了,即已“约定俗成”了,则应继续延用,而不宜轻易改动,否则会不利统一、引起新的混乱。“熊猫”、“机器人”、“机械运动”等术语就属此例。当今信息时代新概念层出不穷,为概念订名的术语也会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术语的特性和术语的审定,都要不断地深入、发展和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术语及其特性问题,即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探索术语学中的问题,从而使我国术语学研究不断开拓前进,越来越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7.
“审定科技名词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1]我们在审定工作中,是分学科一个个地进行审定。面对一个学科如何着手全面铺开进行审定?经过几年来工作的摸索,我们体验到对一个学科,按学科的门类、分支关系,确立一个审定框架,对审定工作起着“牵牛要牵牛鼻子的作用”。这个学科审定框架就是术语学理论中提到的概念体系。谈到概念体系,我们就需了解何谓概念和概念体系、描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命名——术语,以及如何构成概念体系,名词公布的表述方法。在科技名词审定中,我们就是用建立的概念体系来“牵引”整个审定进程。一、概念与概念体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属性特征。例如:原子核——它处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它是带负电的一类基本粒子。它有确定的质量和确定的电量。这些属性反映了原子核、电子的特征。反映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属性特征所构成的思维结构就是概念。用词语对概念的描述就成其定义。对一个概念确定其名称,即给出表示此概念的术语,就是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任务——订名。事物的属性特征有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如上所述的原子核、电子的特征,是属于原子核、电子自身的,而不是对另一个事物的关系。这类特征即为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以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而来属于事物。例如:束缚电子——原子核外,受核场的作用,围绕着核运动的电子。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脱离原子的束缚而自由运动的电子。在与核的关系上出现不同特征的电子,这些特征反映了事物的属性。还有人把它们分得更细,有起因特征、目的特征、等价特征等。不论如何区分,从术语学理论看,定义概念所选择的特征类型,基本取决于要建立的概念体系的性质和用户的实际要求。概念体系是由许多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可把概念体系比作一幢大楼。这幢大楼里,概念是砖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灰浆。砖块由灰浆的粘合构成大楼,即概念通过概念间特有的关系,组成概念体系。为了造出“大楼”,需要一张专门设计的图纸。图纸设计的宗旨如上所述,是这幢“大楼”的性质和“大楼”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我们的审定工作中是分学科进行审定,学科的性质基本上确定了概念体系的类型和概念的特征类型。如数学学科,属于假设推论体系,含有大量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自然科学,属于观察事物分类产生的体系。其中有的学科,如物理学,它既有观察、实验的部分,又含有逻辑推理、抽象思维部分。技术学科,属于观察并作出实践而产生的体系。其中有的学科,如电子学、计算机、自动化等,由于高技术的发展,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它们亦包含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假设、推论成份。体系的基本性质由学科的性质确定,体系中的概念通过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组成完整结构[2],亦有人称之为概念通过逻辑关系和本体论关系组成体系。[3]1.一个上位概念,它有一个或多个下位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层级关系。例如:在此并列的下位概念还可再分出它的下位概念。层级关系又可分有种属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如上例“流量计”概念是种属关系。“流量计”概念的外延包含了所有的下位概念,它的内涵是各类流量计的共同特征。上位概念的内涵加上一个附加特征构成下位概念。上位概念为宽概念,下位概念为窄概念。全部的下位概念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各种“流量计”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基础。有人把这类建立在概念相似性基础上的种属关系称之为逻辑关系。整体部分关系表现在上位概念对应一个整体,下位概念对应整体中的某个部分。例如:2.非层级关系指一群概念含有一定的有序特征组成顺序关系;或是一组概念为了某个目的实现人为安排或经验的划分组成特定的实用关系。例如:放射性元素衰变链:母核—子核—子子核,它组成顺序关系。自动控制技术中的这种非层级关系在边缘学科领域和综合应用学科领域用得越来越广。如果以在时间或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来划分,它们的概念关系是建立在相互接触、相邻的基础上。有人把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概念关系称之为本体论关系。显而易见,上述的非层级关系和层级关系中整体部分关系都可称之为本体论关系。在概念体系中存在着以上所述的几种关系类型。在局部的领域内可用其中一种关系类型处理。但在我们审定的学科范围内,每一个学科几乎都含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特征类型,因此建立起的体系是多种关系类型混合的概念体系。如表1(文末另附)自动化学科概念体系框架,它就是混合型概念体系。对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说,构成种种类型混合的概念体系并非是唯一的结构。随着制定体系目的不同,制定人的学术观点不同,定出的体系不尽相同。如物理学名词(基础部分),最初概念体系框架定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核物理与狭义相对论、实验六大类。“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群亦无可非议。但考虑到正是“实验”有其重要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实验所引出的著名定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由此引出的新概念在各分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抽出“实验”作单独一分支体系,反而使各子体系结构残缺。重新调整后,这些物理学名词(基础部分)的概念体系框架为:通类,力学、振动与波、热学,电学,光学,近代物理学,测量与误差。在这框架下,“实验”归属于各有关部分。如“光学”中重要的基本的概念折射定律、反射定律,是由实验得出(它也可由光的电磁理论导出)。由此引出一系列基本词:入射线、反射线、折射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也引出一系列仪器(部件):反射镜、球面镜、凸面镜……等。在各子体系中,列入“实验”部分的内容,由概念间的关系引出一系列基本词和部分密切有关的实验仪器(部件),顺理成章。使概念间的关系更清晰,更明确。我们相信,这调整后的概念体系框架,即使只服务于名词审定工作,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最好的结构,只是我们用它给完成这批名词的审定工作带来了方便。二、概念体系的建立建立怎样的概念体系,它决定于学科领域的范围和建立体系的目的。首先,在我们分学科的名词审定中,明确了各学科的主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纵横交错,这就要适当的确定边界。虽然在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规定了副科使用主科的名词,应与其保持一致。但有些学科,如物理学与力学。两个学科中均有的牛顿力学,它既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力学的基础,很难分清主、副。在我们审定工作中,经协商由物理委员会收入、审定,力学委员会从“理论力学”以上开始收词,这就初步划清了“边界”。同时,在同一学科领域中,由于认识观点的不同,对学科领域的范围划定也会不同。如“数学”的收词范围,有人主张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都应归入数学;也有人认为只收入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包罗万象,“手伸得太远”。经过讨论,考虑到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状况,除纯粹数学以外,把统计学、运筹学也归入数学、而信息论、控制论只收其数学基础部分。为此初步划清了与有关技术学科的“边界”。概念体系是个工具,建立它不是目的。作为工具来说,应明确它是为什么目的而使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建立它是为了进行名词审定,目的是非常明确。但怎么建立,使它能在审定过程中发挥作用,这却是在过程中不断认识、提高。自动化学科在开始工作,就着手收集词条。想到的就收了,有的方面收得很细,有的方面又有较大遗漏。词条零散、杂乱、收词人觉得心中无数,工作显得拖沓,不好开展。这样的局面僵持一年左右,在总结这一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自动化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一点建议”[4],初步明确了:1.名词术语的审定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词;2.为了搞好审定工作,必须建立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体系。经过一年的徘徊,从实践中认识到审定框架制定的必要性,而此框架正是从学科概念体系出发而定出的工作框架。经过专人的仔细琢磨研究,审定委员会专题讨论“框架”问题,提出表2所示的框架结构。此框架按当前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包含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按其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归属分类。同一类现象的概念,同一类设备的概念,一般放在同一个体系内。同一个子体系内的术语,按其概念特征分类,分有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术语体系。它是个混合型概念体系。在这体系结构下,整个自动化学科分为14大部分,覆盖了全面,克服遗漏某专业部分的可能。同时,把14部分给14个人分工负责,使工作能落实,保证了审定工作的进程。最后各部分组合起来,组成完整的术语体系。但这次的框架结构,受到学会现有专业委员会建制影响较大。而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并非完全按学科体系的划分,受到各方面因素(包括财务、行政、专业发展的历史等)的影响。在工作中发现,按表2(文末另附)的结构,有的部分基本概念交叉重复。在此结构下,不利于审定中发现和处理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问题。因此大家在进一步框架讨论中,脱开专业委员会的制约,对框架作进一步调整。在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作出部分的合并,对审定的工作框架来说宜粗不宜细。调整后的框架为表3(文末另附)。在此框架下,基本上完成了系统性的收词和审定工作。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进一步考虑更便利于分门别类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特别考虑到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再一次对框架作了修订调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检索、查询;为了术语数据库建成之后,便利术语数据的补充、更新、修改,提出章、节的双层次。每个词列出编码,则为三节编号。最终定出的“自动化名词术语体系”(表1)。同时完成了第一批自动化名词的审定,并作出输进术语数据库的名词术语的编码及排列。从上述自动化名词术语审定完成的全过程看来,适当的术语概念体系所建立的审定框架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它规定了审定工作的范围,划出清楚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审定工作的分工和进程安排。由于分工明确,步骤清楚,收词范围确定,能极大提高审定工作的速度。第二,它表明了概念的类型、位置及概念间的关系,因此在以概念订名上掌握了主动性。有助于一义多词(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定名)、一词多义(不同概念的相同订名)的更好识辨。第三,它有助于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能更好地作出术语的排列,有助于检索、查询,组成术语库合理的数据形式。三、概念体系的表述概念体系表述基本要求是尽可能简单、清楚、符合逻辑,能方便地比较概念间的关系,并要考虑到能删改、增加概念。具体的表述方法有直线图(树形图)、方形域图、列表方式等。本文不打算叙述各类表述方法,只简单谈一点审定工作中,确定了框架,其术语的排列问题,也即是各术语在概念体系中的布局。初看起来很简单,只要按相关概念前后串起来即可。在具体的排列中,每个概念在体系中有确定的位置。但在概念间的联系上是多维的。例如电子,它出现在“电学”的子体系中,它又联系着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等多个分支学科的概念。在概念体系上作立体的多方面的联系,可表述清它的位置与排列,但在公布名词的一维列表式排列上给人以困惑,如何既有多方的“相关”,又有“一维”的排列关系。经多个学科审定工作的实践过程看来,我们认识到审定工作要确立合适的概念体系,从中定出审定框架,但概念体系与审定框架并非等同。概念体系明确各概念的位置、关系,为概念定名给予明确指向;审定框架却宜粗不宜细,各子体系的建立不追求完整、齐全,给各概念关系的交叉留有“活动”余地,也就解决了公布名词的一维排列问题。尽管如此处理,有些词仍是各子体系(或几个子体系)重要的基本词。为了公布上同一词不重复的原则,还是适当选定于某个子体系中。一则,单个名词的排列表,毕竟与文章中词与词连接关系不同;二则,对查询来说,我们列出了英汉、汉英的索引提供使用,解决了按章、节查询不便的问题。表2一、控制理论二、大系统三、复杂系统四、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五、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应用六、系统工程七、空间运动体控制八、生物控制论九、电气自动化十、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十一、机器人十二、经济与管理自动化十三、系统仿真十四、三遥表3一、控制理论二、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三、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四、计算机应用五、电气自动化六、空间与运动体控制七、模式识别,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八、经济控制论与管理自动化九、系统仿真十、生物控制及其它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中小学教材更是广大师生学习、使用科技术语的楷模,但白玉微瑕,一些现行教材在术语使用上尚有改进的余地,今仅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提出修订意见,供有关专家参考并祈教正。1.改正、余弦定理为正、余弦定律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分别由相应的俄文名ТЕОРЕМА СИНУСОВ、ТЕОРЕМА КОСИНУСОВ直译而来,这两个名词和符号tg、ctg一起,于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我国中学课本,新教材的试验本(1997)早就根据国家标准(GB3102.11—93),将两个符号分别改为tan、cot。而正、余弦定理却沿用至今,殊不知,国务院曾明确批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全国科研、教学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摘自国函[1987]142号文件),建议新教材遵照《数学名词》[1],将两个定理分别更名为正弦定律(law of sines)与余弦定律(law of cosines)。2.改象、原象、图象为像、原像、图像2001年10月26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根据会议审定的这两个字的名词义和语词搭配实例,建议新教材将函数的相关概念:象、原象、图象,分别正名为像、原像、图像。3.series不是progression的同义词新教材的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在等差数列的英文名arithmetic progression下面,另加了一个arithmetic series作它的同义词,此举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文献[1]已将后者的汉文名规范为等差级数,正确地反映了等差数列与等差级数间的区别,多义词series的确还有“列”、“串”诸含义,但它与arithmetic搭配之后,就只能是等差级数,而不可能是等差数列,否则,不仅与定义:arithmetic series,the indicated sun of the terms of an arithmetic sequence[2]不符;更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DIS 704《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3]关于术语单义性的原则相悖,故建议从对照表的词条“等差数列”中,删去arithmetic series。同理,还建议删掉词条“等比数列”中的geometric series。4.术语简明性原则及名词的数《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要求“术语应尽可能简明”[3],人们在列词汇表时,不会把“实数集”写成“所有实数的集合”,同样,英语中也常把“the set of all real numbers”简之为“set of real numbers”[4]。显然,对照表中所录N、N+、Z、Q等数集的英文名均可作类似的简化。由于上述各个数集都由无穷多个数构成,故各词条中的名词“numbers”都用复数形式,但同一张对照表,同样是由无穷多个数构成的无穷数列,词条中的名词“number”却用单数形式,似欠妥当,建议对照表的“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各词条中的“number”均改正为复数形式,例如:数列sequence of numbers[5]。5.两种命题的英文名有误对照表将四种命题中的否命题、逆否命题的英文名,分别定为negative proposition与converse-negative proposition,但是,许多逻辑学家把negative proposition译作负命题[6],它指称的是一个命题的否定(negation),而不是条件命题(conditional[7],亦称蕴涵命题implication[2])的否命题,显然,对照表中这两个英文名有误,其实,从英文文献(例如[2]、[7]、[8]等)不难查出converse、inverse、contrapositive作名词,在逻辑中就分别是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英文名,因为“在英语中名词作定语是常有现象”[9],为避免由inverse等词的多义性可能引起的混淆,建议词汇对照表作如下更正:否命题 inverse propostion逆否命题 contrapositive proposition  相似文献   

9.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5年成立以来,已审定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八类,1150条),并已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8年审批和公布,第二批大气科学名词(约1100条)也已初步审定。但为了更好地审定、也为了更准确地使用大气科学名词,我们要对第一、二批大气科学名词进行全面释义工作,所以第二批名词的审定、公布尚需延缓到释义工作结束之后。已审定的2000余条术语,是大气科学的基本名词,主要包括中文定名和英文配名两部分内容。为了妥善解决历史上定名杂、乱、繁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科学涵义要准确、定名要符合汉语习惯、表达要通俗易懂、使用要照顾专业特点”的定名四原则,以便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又扩展到十六条。这些原则在定名过程中无疑地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本会审定的术语,一律配有英文名,以便国际交流。为了使英文配名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又确定了“先定名,后配名”的原则,也就是说,先确定中文名,按其定义,再配以相应的英文。为了使配名便于推广使用,配名与中文定名一样,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特别在以人名、地名作为名词的一部分时更是如此。这一部分一般采用音译法,但对地名已有通用的意译名词也不能完全排除,例如南海台风,我们配的是South China Sea typhoon,而不是South Sea typhoon.我们的工作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距离术语标准化要求相差甚远。大家知道,术语是表示概念的语言符号。从已审定的大气科学名词来看,其中缺少的正是“表示概念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用文字给出明确的定义。现在正准备补上这一课。下面,我们谈谈对释义工作的初步认识和打算。在大气科学名词术语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同名异义、同义异名、名实不符、自相矛盾的现象。通过审定,虽然统一了,但由于没有给出定义,现在的统一,很难说是真正的统一。事实上,即使经过审定的名词,各自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在委员会审议中,意见分歧,难以统一的,往往是些概念不清、标准不一的名词。例如“acronomy”一词,几经审议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定“高层大气学”,有的主张定“高空大气物理化学”,有的则主张定“中层大气物理化学”。在最后一次审定会上,我们从三本字典中引出这个词的原定义,并根据高层、高空和中层所规定的标准很快统一了认识,把这个词定名为高空大气学,又如nowcasting一词是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审定这个词时,气象界共有五种译法即“超短期预报”,“甚短期预报”,“短时预报”,“现时预报”和“临近预报”,各执一词很难统一,最后我们从这个词的原定义和国际气象组织中一个委员会给它的预报时限的定义是0-2小时的监测预报,决定采用“临近预报”最符合原来的定义。我们认为如果对名词的理解有分歧,就不能有效地审定名词。一旦有了定义,审定起来就比较容易,就能很快地“名符其义”。此外,有些同名异义的名词术语,只能在不同范围内下定义,理解才会一致,审定也较方便。例如“空气质量”一词,在普通气象学中定义为空气数量的多少,在污染气象学中则定义为空气品质的好坏。又如“飓风”一词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大西洋发展到四风力达到蒲福风级12级的热带气旋;一是指风速达到蒲福风级12级的大风。因此,名词释义极为重要,它既是统一定名的依据,又是推广使用的依据。要坚持在定义的基础上统一定名,这就是我们的体会。下定义并非易事,除了要遵守下定义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逐字推敲,力求内容准确,文字简练。例如“大气科学”有两种写法:定义1:研究大气的一门科学;定义2: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定义1文字简练,但定义项就是被定义项简单组合,不起到组合成复合词的作用,违背了下定义的基本原则;而定义2既符合定义原则,文字也较简练。遵照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意见,我们对大气科学名词的释义工作做如下安排:一、释义的基本原则1.对各术语只要求给出内涵定义,可不必写出外延涵义,但由两个(以上)基本词组成且涵义有所扩展的复合词,不能全用基本词来下定义,如“天气学”不能定义为“研究天气的学科”,而应定义为例如:研究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一门学科。但望文生义的简单复合词,而其涵义由基本词迭加(复合)而成的,则可全用基本词组成,如“大气分层”可定义为“按照大气某种特征,把大气分成若干层次”(任何分法,都行);又如“天气预报”可定义为“根据某种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预测”;“标准大气”则须定义为“符合某种标准的大气”(各国标准不同,标准大气也互不相同)。2.定义力求准确,要求能表达所指事物、现象、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属性。3.一个术语原则上只表达一个科学概念,但如分属于两个专业范围的术语则先须分辨专业(学科)范围后再下定义。如“小雪”(1)降水量较小的降雪现象(天气学);(2)二十四节气之一,第18个节气(以春分为第一个节气)(气候学)。4.已审定及待审定的大气科学名词都应给出定义,但对少量最基本的名词,经负责专家草拟和讨论一时不能给出完全、扼要的定义则可暂缺。我们认为,越是普通的名词越是难下定义。例如“人”这个词可以写出好多定义,但要写出准确、完全、不出歧义的内涵定义就不那么容易。大气科学中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大气”、“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等,这些词的定义要准确表达也不那么容易,我们主张慎重处理。二、对释义的具体要求1.每条术语经撰写释义后须包括四个部分,即序码、正名(中文)、配名(英文)和定义。2.每条术语的定义以20-3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100字。3.每条名词的定义原则上须注出处(资料来源,以供讨论),但少数普遍使用而无歧义者可除外,新近创立尚未普遍使用的名词其资料更应详细提出。所列资料要以有权威性的文件、出版物为准,特别是数据更要列出最新而又有权威性的出版物。4.释义中涉及外国人名、地名,原则上以采用商务印书馆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为准,气象界久已普遍习用的译名可暂保留,所有译名待提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协调统一。5.释义中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的和目前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数字(包括年、月、日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码。三、起草、审定程序1.在常务组指导下,由各学术专业组具体组织起草人员,限期编写。2.定义草案先由专业审议组逐步审查,然后提交全会审议,其中某些名词及(或)其定义,如各学科审议组的意见分歧较大,则须提交全会重点审议。我们认为撰写定义不比个人编写词典可以发挥个人见地,名词定义要求明确、简炼、准确,具有规范性质。因此要求撰写者们专业水平文字水平都比较高,如能把专业分工细一些,可能对名词撰写的定义更为准确严谨。因此我们计划对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和专业组的划分作些调整,以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时又是中国气象学会所属的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以我们先增聘一些迫切需要的专家参加工作,待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换届时,再行正式调正委员,这样,既便于工作也有利于衔接。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是挂靠在气象出版社,它和其它学科委员会的工作不完全相同,有大量的日常性组织、后勤、行政工作,例如我们审定的第一批名词就五易其稿,其间组织大量专家提词、审定、修改、编辑等,及召开多次小型审稿会和五次全会,工作量很大。今明年要为2000多个名词撰写定义,可以想象它的工作量会更大,过去我们日常办公及专职秘书的费用均已由挂靠单位支持,工作进行得还比较顺利。但今后开展释义工作则需要较多的撰写定义的编写费、审稿费及召开各种小型会议的费用。这笔支出费用虽不很大,但目前尚没解决,我们希望全国名词委员会能适量拨一笔用于此项工作的专款以便开展工作。以上只是我们这几年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很不成熟,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20.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