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淮流域光热充足、物产丰富、经济较发达。但这里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1998年 ,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事实上 ,这次特大洪水已在预测之中 ,因为在它发生之前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洪水前兆。笔者根据长期的研究 ,对这次特大洪水曾提出自己的看法 ,1995年9月 ,浙江省教委批准了笔者申请的项目 :“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 ,发表了多篇论文[1 ,2] ,并随后得到证实。为此 ,拟对江淮流域洪水的发生规律及其变化趋势作进一步探讨。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20世纪 ,长江流…  相似文献   

2.
治水策略需要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特大洪水的灾因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令世人关注的特大洪水。这次特大洪水形成的首要原因是外生性的,即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全流域的持续高强度降水。然而,降水并非一定就发洪水,特大降水转化为特大洪水一定有内生性的原因,所以灾因分析不能仅问罪于老天。关于洪灾形成的内生性因素,较为公认的看法是:1.森林调控降水的能力下降由于多年来的过伐和毁林开荒,长江上游的天然林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造成的森林拦蓄降水的能力的下降和河床、水库泥沙淤积的加剧,是降水转化为洪水的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表明,从50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和洪水,从雨情和水情两个方面进行了客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发生,主要是由6月中下旬江南东部和北部和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范围持续性强暴雨形成的,形成这两段大范围持续性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强大的中高纬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中高纬阻塞高压的短期异常变动引发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并在江南和长江流域上空与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尤其是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出发,总结了从元代至今的长江流域洪灾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探索了洪灾的发生规律和原因,提出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几十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泄洪和湖泊调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关键控制点城陵矶洪水位抬高,使得洞庭湖和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对三峡水库控制下的下荆江也构成较大威胁。本文依据三峡梯级和长江上游水库群数学模型、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当前条件下的1998、1954年全流域洪水。结果表明,1954年全流域洪水长江中游需要分洪量显著增加,当前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分蓄洪区规模偏小,城陵矶高洪水位壅高下荆江水位、监利等地洪水位超出堤防设计水位,三峡水库全面拦洪条件下的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下荆江在1954年洪水条件下存在较大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洪水在各处肆虐,世界上每年都有千千万万的人们深受洪水的危害,或在洪水中丧生,或流离失所。或遭受水灾后的瘟疫……,不少国家都为此遭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刚刚过去的1998年,中国百万军民谱写了一首壮丽的抗洪凯歌。那么从世界范围看,1998年发生了多少洪水呢?中国洪水1998年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自汉初到清末两千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14次,大约平均十年一次。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围湖垦荒加剧,蓄洪面积逐渐缩小,致使洪水灾害更加频繁,从清初到建国前,发展到平均每五年左右即发生一次较大的洪灾。长江洪水根据其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和灾情的轻重,可以分为一般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通常所说的特大洪水是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从宜昌到鄱阳湖湖口为长江的中游。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历来就是洪涝重灾区 ,特别是荆北地区 ,比荆南地区低5~8米 ,比长江洪峰水位低10多米 ,是两湖流域发生涝灾的主要地区。例如1998年汛期长江的洪水 ,使长江中游荆江段大堤全线岌岌可危。九江破堤 ,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而巨大的损失却是涝灾造成的。1998年的洪水还不是最大的 ,如果1998年的洪水像1954年那样大 ,或是更大些 ,甚至像1870年型的洪水 ,那么损失必然会大的多。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 ,一方面是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很大 ,而中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不足 ,在大洪水时如不分蓄…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再分析资料(1°×1°)、地面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等,对2011年7月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这次强降水过程处于江淮梅雨期,高低空上冷下暖配置,各种物理因素相互影响作用,促成了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各家数值模式对西太平洋副高动态、强降水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8年8月,松花江和嫩江流域遭受了特大洪水的袭击,哈尔滨江段遭遇的更是150年一遇的大洪水。可是没想到的是,这场特大洪水竟使大量埋藏于地下几万年的古生物化石重见天日。抗洪抢险胜利后,灾区冲坏遗址、冲出文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消息纷至沓来,仅春节后的一个月内,黑龙江省博物馆就收到群众送来的古生物化石30余件,其中有较完整的东北野牛头、王氏水牛头,还有猛犸象、披毛犀、野马等。后来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河道长近800km, 为地上悬河, 是海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黄淮海平原受黄河防洪工程保护的土地面积有12万km2, 范围涉及冀、鲁、豫、皖、苏5省24个地(市)110个县(市), 人口8510万, 耕地1.1亿亩。  相似文献   

12.
渠化黄河河道与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长近800km,为地上悬河,是海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黄淮海平原受黄河防洪工程保护的土地面积有12万km2,范围涉及冀、鲁、豫、皖、苏5省24个地(市)110个县(市),人口8510万,耕地1.1亿亩;黄河水资源供给范围涉及豫、鲁两省16个...  相似文献   

13.
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解决缺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为此 ,一些专家学者围绕“水”提出了节水(如滴灌)、调水(如南水北调)甚至空中运水(如人工增雨)等好的建议。笔者认为 ,《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发表的《“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一文 ,确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所谓“借渭通黄”工程 ,主要是打通西秦岭构造对黄河水的阻挡 ,在黄河上游西倾山和鸟鼠山筑坝引黄河水入渭河 ,借渭河通道引黄河水由潼关进入黄河下游。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 ,结合黄河中上游引水固沙、小流域治理和…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危害下游760多km流域范围内人民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5.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  相似文献   

16.
在胶莱人工海河工程的所谓诱人前景背后,实际上存在4个立论误区:低估了征用土地、搬迁移民的规模与工程造价;其海水交换系统缺乏科学理论依据;泥沙淤积航道将无法保证正常航运;将海水引入陆地,存在海水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本文从这4个方面质疑了胶莱人工海河工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1958-2004年四季珠江水系的西江流域高要站和北江流域石角站水流量与相应子流域上空大气水汽汇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的水流量与大气水汽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在夏季是比较一致的,位相配合较好,其它季节稍微差一些;北江流域两者的关系在夏季和秋季都比较一致,春冬次之。  相似文献   

18.
东江流域河水电导率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在东江流域包括干流和支流在内的100个站点实测河水的电导率及相关离子浓度,据此讨论了河水电导率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枯水期(1月份)河水电导率均值为853 μS/cm,丰水期(7月份)河水电导率均值为877 μS/cm。东江流域河水电导率(离子浓度)主要来自地表岩石和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人类活动对东江河水电导率的干扰较为明显,同时大气海盐沉降过程对东江河水电导率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运用非参数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手段处理原始数据,定量地发现流域岩性、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河水电导率均具有大小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毗邻的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河流域,划分为11个基本土壤侵蚀类型区,分析了各类型区的泥沙来源及分布特点,为本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泾河和渭河的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泾河和渭河的断面监测资料,分析了两河的泥沙含量及污染状况。认为其高泥沙含量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结果;泾河和渭河的有机类污染非常严重,渭河的水质污染程度更甚于泾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