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共有来自海洋、生物、大气、地质、海冰等近10个学科的124名科学家参加了本次科学考察 ,其中来自大气、海洋、海冰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在北纬75…  相似文献   

2.
<正>7月20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也是"雪龙"号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作为中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在本次考察中,中国北极考察队将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同时,"雪龙"号将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此次极地考察以"雪龙"号为平台,将开展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考察工作,在白令海、  相似文献   

3.
正1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可望被利用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该航道的开通和利用能快速便捷地连接东北亚、欧洲、北美、俄罗斯,成为全球很重要的海上航行新通道。相比传统的航道,北极航道具有里程短、无海盗、无吨位限制等优势。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北冰洋海冰快速退缩,使北极航道的开通成为可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本世纪末,北冰洋夏季将成为无冰的海洋,北极航道有望全年通航。中国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南极考察和北极科学考察在南大洋和西北冰洋开展的连续围绕大气和表层海水pCO2及其相关参数观测和海气CO2通量评估,阐述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池的年际变化性,分析探讨其脆弱性,并展望了极区海洋碳池探测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5.
9月27日,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我院海仪所范秀涛、刘雷两位同志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本次极地科学考察,区域南北纵贯4 347海里,东西横跨7 493海里,涵盖白令海、楚科奇海、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海域(含大西洋)、北冰洋中心区和加拿大海盆,到达  相似文献   

6.
<正>[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1月10日消息称,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例如穿越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开展环北冰洋考察。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中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本次科考是中国第一次完成环北冰洋考察,以北极点为中心,顺时针航行"环形"始自上海,穿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经中央  相似文献   

7.
图说直销     
正安利护驾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队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奔赴北极。安利12款家庭护理、个人护理产品因符合极其严格的"南极条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伴随考察队员一起飘洋过海前往北极。  相似文献   

8.
正这里有令人迷醉的极光和极昼,这里有神秘的因纽特人和驯鹿,这里有令人渴望亲近又心怀畏惧的北极熊和鲸鱼,这里有皑皑白雪和气势磅礴的冰川,这里还有盈盈绿草,盎然生机……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北美洲伸向西北太平洋的一片区域——美国阿拉斯加州北极地区。那里西濒白令海、白令海峡和楚科奇海,与俄罗斯隔海相望;北临北冰洋,东接波夫特海。北美洲最高的山峰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坐落于此,  相似文献   

9.
建造白令海峡大坝白令海峡位于太平洋极北部,最窄处有84公里,水深在30-50米之间。建造大坝的目的,是切断从北冰洋流入太平洋的寒流,隔绝两洋之间水流。之后,用多部巨型抽水机,每天从北冰洋中抽500立方公里的水进入白令海。这样连续抽10年左右,就可使北冰洋的冰层全部融化,使北冰洋地区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得温暖,进而使过去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北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以及加拿大北部地区成为种植温带植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一、白令海公海的捕鱼状况白令海(Bering Sea)位于太平洋最北端,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是北太平洋海域中的一个边缘海。海区形状似扇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南部以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等为界。东西最长为2394公里,南北宽约为1596公里。总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36米。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7)
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于6月18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首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将在7-9月间进行。7月1日,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的近50名科技人员和20多名新闻记者将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奔赴北极。IBM 公司为首次远征北极的"雪龙"号的局域网建设和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提供了价值40余万元人民币的计算机设备。这是继1998年12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和1999年4月南极考察等活动后又一次得到 IBM 公司支持中国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月28日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一周年。1年前,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中国政府首次向外界清晰阐释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并提出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冰上丝路")。这一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冰上丝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经北冰洋通向欧洲最短距离航道的必经国家,更是最先向中方提出共同  相似文献   

13.
《奇闻怪事》2013,(9):24-26
北极的风光无限,然而北极的险恶也是无处不在的。本文作者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他1982年去南极,1991年又独闯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由他任总领队的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一行25人,历经艰险,于当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本文即记述了其间的历险片断。北冰洋上的裂缝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有的直接张着大口,海水裸露,翻滚流淌;有的刚刚结了一层薄冰,陷阱密布,危机四伏;有的刚刚破裂,嘎嘎作响,冰碎水涌;还有的早已固结,宽阔平坦,延伸数里,像是一条笔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虽然有大部分受着北极寒流的影响,然而牠的水现在似乎是沸腾着。这情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冒险行为所激成的。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满洲投掷一个武装侵略的炸弹。受到这个炸弹的直接打击的,自然是我国;但这个炸弹的强烈的爆裂性,也间接地威胁到太平洋东岸的美帝国主义和太平洋西北岸的苏联远东。美帝国主义也是太平洋上的一个侵  相似文献   

15.
五星红旗、中国结、河北石狮、宁夏“黄河石”……7月28日,当这些深深打着“中国”烙印的物品齐聚新奥尔松地区——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学考察基地上时,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常年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  相似文献   

16.
回顾北冰洋海平面观测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北冰洋海平面季节变化受海冰生消、蒸发降水和陆地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由比容变化主导;年际到年代际海平面变化受北极涛动影响显著,可用风场异常导致的淡水分布来解释。盐比容变化是深水洋盆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素,由之引起的质量变化控制陆架海域和北冰洋平均的海平面变化。近期波弗特环流区域海平面上升极快,与波弗特高压持续增强及淡水积聚有关。气候变暖会导致北冰洋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冰快速减退和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对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数据的短缺和观测的不确定性目前仍然制约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工作,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正冰芯的形成过程,也是它记录气候变化情况的过程。由于北极圈地区(以下简称北极)和南极圈地区(以下简称南极)具有特殊的地形与气候,而且少被人类活动干扰,这里的冰芯保真性好、包含信息量大、科研价值极高。南极冰芯相比于北极冰芯,南极冰芯更受科研人员青睐。首先,南极的气温比北极还低。北极的大部分区域是北冰洋,而南极的大部分区域是陆地。相对于陆地,海水的比热容大。北冰洋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效应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的时候,北极首次出现了5500万年中不曾看到的东西——水。据《纽约时报》报道,随着北极附近北冰洋上厚厚的冰层开始消融,地球最北端周围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5,(5)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该次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洛阳科技人员克隆牡丹4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国家牡…  相似文献   

20.
北太平洋海面高度低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基于196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简单海洋资料同化(SODA)海面高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小波分析、交叉小波等方法研究北太平洋海面高度低频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副热带海域海面高度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而中纬度太平洋存在下降趋势;海面高度EOF第一模态为年际变化,呈东西反位相分布;第二模态为年代际变化,以黑潮主轴(约30°N)为界,呈"跷跷板"式分布;海面高度异常与Nino3.4指数在热带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呈正相关,在西太平洋为负相关,且相关性随纬度升高而减弱;海面高度异常与太平洋10年涛动(PDO)指数在大洋中纬度海域显著相关,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二者为正相关;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DO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