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渠风物传说,是指那些解释巴渠地方山川古迹、地名物产等由来的传奇故事。人们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将深厚的情感寄托于地方风物,赋予山川古迹物产以个性和生命。它是巴渠劳动人民对于地方性事物的集体审美评判,反映了历史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情感、文化心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巴渠文化的风采,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是巴渠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极为广泛的短谣。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精华这些短谣深入浅出地、高度概括地、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显现出巴渠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幽默情趣。  相似文献   

3.
巴渠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笑话故事 ,用以讽世警行和自我娱乐。讽刺笑话揭露世间的假、恶、丑 ,以笑醒人 ;幽默故事给人生带来欢笑 ,见出巴渠人的机智聪颖和乐观风趣。笑话故事中的巴渠妇女形象性格鲜明 ,才智德行胜过男子。人民永远需要讽刺和幽默 ,笑话故事在巴渠大地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4.
巴渠船工号子是巴渠船工伴随划船、拉纤的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其歌词内容生动的表现了巴渠船工的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一般是表现巴渠各地风情、历史传说、男女之情、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大俗至雅、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行文格式自由、衬词使用频繁和多种文化互为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巴渠船工号子是巴渠船工伴随划船、拉纤的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其歌词内容生动的表现了巴渠船工的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一般是表现巴渠各地风情、历史传说、男女之情、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大俗至雅、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行文格式自由、衬词使用频繁和多种文化互为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长工与地主的故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是劳动人民对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所作的艺术反映。故事的模式表现为 :长工“智斗”地主 ,最后总是取得胜利。尖锐泼辣的讽刺、幽默风趣的嘲弄 ,构成它特有的艺术风采。故事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民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它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也有明显的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9.
清代笔记小说中存在一种曾被各地作家反复记述的大同小异的故事样式,并至今仍存活于民间口头传承之中。本文认定其为生活故事中颇重要的故事类型之一,定名为“父子双拜堂型”,并就故事结构、采录过程以及故事所反映的民俗资料等方面对若干异文作比较研究,从而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以其深广的思想内容及其高超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然而,对于作品本来意图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神怪之书”;有人认为是“玩世主义”;有人认为是“出于游戏”.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刘大杰说:“此书未必出于游戏,但非语道之书.吴承恩只是借神魔来描写人间,在幻想中寄寓着讽刺诙谐的笔墨.”我们认为,作品前七回主要是以神话形式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的反抗.七回以后则是通过幻想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童谣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是在儿童之间传唱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同时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谣艺术。巴渠童谣是大巴山群众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程度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长期流传于儿童之口的方言散文。由于其所在的独特地域文化环境,巴渠童谣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也别具地域色彩。探讨巴渠童谣的来源、地域文化环境,并对其艺术形式和内容做相关梳理评述,与此同时,对以巴渠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也能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包公生前就有口碑 ,身后名声愈高 ,逐渐成为宋代以来最著名的清官代表。传说的包公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传说内容以折狱断案为主 ,艺术形式则以说唱表演为主。伴随传说故事的发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艺术形象逐渐形成。包公传说的来源大致有三 ,即引申发挥、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包公传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其中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当是民间流行的宗教迷信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包公故事不断扩增或翻新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凝结着公理与正义。人民崇拜包公 ,也就是崇拜法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它形象、生动、鲜明、朴实、准确、洗炼,富有人民性和战斗性,在文学中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彩。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笑话、民间说唱、民间小戏、史诗、歌谣、谚语、俗语、谜语及其他形式的口头艺术作品等。它们凭着人们的记忆,通过口传,一代传给一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它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劳动者艺术创造的本色,并且民间美术的审美表现是与生活实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风俗是劳动人民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丰富多彩的巴渠风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古代传说解释了风俗的由来,这些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特点、心理因素;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理上、行为上已成了一种民俗。民俗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善于区分良俗与陋俗,移风易俗,弘扬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民间动物故事是原始社会以来人和动物关系的生动反映,它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意训讽谕晓世情,兼褒贬,批判现实人生,期求理想未来。民间寓言事故哲理性强,它是人民理智所产生的永恒性的格言。它最初是由动物事故发展而来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训意义是否明显。幻想性民间故事是儿童极有教益的好教师,好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是成人审美意识与儿童审美意识的互补调适与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二人台是在内蒙古西部以及山西河曲、陕西榆林等部分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基因的地方小戏。它经过无数民间老艺人的加工创造和蒙汉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由“坐腔形式”发展成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二人台以它丰富的内容,简洁风趣的语言。成为了人民的精神食粮,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和借鉴前辈的相关研究观点,从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情节结构的独特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裕固族《格萨尔》故事所涵容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故事本身所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旨在从多层面多角度深入研究裕固族《格萨尔》故事。  相似文献   

20.
聂建平 《科技信息》2011,(8):I0011-I0011
山歌是阿昌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感受,是阿昌族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旋法及演唱形式具有浓郁的阿昌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