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学业拖延现象普遍存在于初中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初中学生认识和有效地矫正学业拖延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业成绩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初中生学业拖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并从人口学6个变量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学校的类型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年级、是否住校、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对初中男生、初二年级、独生子女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重视提高学业成就感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采用学业拖延量表探讨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成因。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学业拖延,且均有减少拖延的意愿。学业拖延归因于非理性认知,体现在非理性信念、非理性时间知觉、非理性延迟满足上,并试从认知视域构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Atiken学业拖延量表和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学业拖延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3)学业拖延在手机依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16-118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的拖延特点并筛选有"学业拖延"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考察生涯辅导干预技术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方法:采用SDS自评抑郁量表和《Ait ken拖延问卷》对某高校82人进行调查,筛选具有拖延症状无抑郁状态的14名被试进行生涯辅导,另外将处于拖延症无抑郁症状态的14名作为控制组,不实施干预,一个月后再次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实施测量。结果:1.该校大学生中有84.146%的人存在学业拖延的现象;2.符合本文中学业拖延状态的被试共28人。其中控制组14名成员前测总均分为63.50分(SD=4.238),后测总均分为61.14(SD=5.127)分,统计学上显著差异[t=2.617,0.010.05]。结论:学业生涯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学业拖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社医医生定向培养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与学业拖延量表调查某高校大学一年级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结果:一教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2.43±0.43,学业拖延平均分为11.74±4.09。专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低于本科生;男生的学业拖延高于女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在参与任务、学期计划和学习管理方面的学业拖延低于低分组(P〈0.05)。结论: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对自主性任务情境中的学业拖延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学业拖延现象入手,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比较,对学生学业拖延的概念结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该领域研究者对人格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环境变量等学业拖延前因变量及情绪、学业成绩、健康等后果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和变量探索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方法:使用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和大学生学业拖延量表对厦门大学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目的:探讨大学生自立人格现状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结论:(1)大学生自立人格的维度在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2)大学生学业拖延程度和影响程度与自立人格多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拖延被定义为一种把必须完成的任务推后,并产生着不良情绪和可能的不良后果的非适应性行为。由于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非适应性行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对拖延的界定和造成拖延的原因,期待可以从这两点出发,帮助找到解决拖延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大学生学业拖延、生命意义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拖延量表、生命意义量表、状态抑郁量表对49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学业拖延、生命意义及抑郁的关系之间呈现显著性两两相关;(2)拥有意义在学业拖延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追寻意义不起中介作用;(3)性别对生命意义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拥有意义在女生学业拖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男生中则不起作用。结论拥有意义在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抑郁中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学习拖延量表和成就动机问卷对1 089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拖延和成就动机的性别、年级差异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追求成功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学业拖延及避免失败动机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延迟行动、学业拖延和追求成功动机得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成就动机各分量表与学习拖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人口学变量之后,成就动机各维度对学习拖延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780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测试,研究时间管理倾向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运动员回避性与唤起性训练拖延行为的不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1)心理控制源通过内控型负向直接作用和机控型正向直接作用来影响唤起性训练拖延行为;通过权控型正向直接作用影响回避性训练拖延行为。(2)时间管理倾向以IPC心理控制源的机控型和内控型为中介负向影响唤起性训练拖延行为,且以内控型中介完全作用途径为主;通过IPC心理控制源的权控型为中介负向作用和时间管理倾向直接作用影响回避性训练拖延行为,且以时间管理倾向直接作用为主要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河南省3所高校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主动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有势力他人、机遇)、业余时间管理倾向(时间控御感、时间目的感、时间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时间混乱感呈显著负相关;2)被动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机遇)、业余时间管理倾向(时间控御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时间混乱感、时间效能感和有势力他人能共同预测主动拖延;机遇和时间控御感能共同预测被动拖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拖延行为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进行调查,在福建省三所高校取样,共发放68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602份;结论:1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水平中等。2性别在大学生拖延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拖延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避免失败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避免失败是拖延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我修订的拖延调查量表和中文版EMBU对4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母亲的惩罚和严厉因子对小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1):113-116
为了探究心理弹性与拖延行为以及焦虑之间的关系,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Aitken拖延问卷,选取37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得分、焦虑和拖延行为之间两两呈现显著性相关,焦虑和心理弹性的计划风格维度相关性不显著,和其他维度都呈显著性相关,拖延行为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呈显著性相关;心理弹性水平对拖延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焦虑在心理弹性和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直接预测拖延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焦虑,进而间接影响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6.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中学生版)和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山东、重庆两地的73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拖延行为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城镇高于农村;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生源地差异不显著;拖延行为和心理韧性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生源地会影响初中生的拖延行为,但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三个维度对初中生拖延行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般拖延量表问卷、Conroy失败表现评估量表问卷以及PintrichDeGroot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2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失败恐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和失败恐惧存在部分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组;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生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显著负相关,与失败恐惧显著负相关,失败恐惧与拖延行为显著正相关;3)失败恐惧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拖延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失败恐惧对拖延行为有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增强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来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拖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拖延类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建议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员运用自我报告和行为观察的方法,了解拖延量表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就业拖延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测量评估、分析原因以及正确干预.  相似文献   

19.
学习拖延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尊和情绪具有消极影响。本文针对"非理性"学习拖延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作以心理动力取向理论为主的探析,并探讨进一步改善这种行为方法,以期使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更为多元,也希为深陷其中的大学生们提供启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每个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但并非所有的拖延行为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症是那些因为拖延行为已经引起极大的情绪困扰和对现实生活造成实际困扰的深度拖延和消极拖延,它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个体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战胜拖延症势在必行,剖析拖延症的形成原因,揭露它的巨大危害,转变拖延思维,构建合理信念,培养情绪肌肉,提高对不愉快事物的忍耐力,以持之以恒的“立即行动”告别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