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为杉科Taxodiaceae台湾杉属Taiwania常绿大乔木,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产我国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缅甸北部有少量分布。台湾杉属仅有秃杉和台湾杉Taiuania cryptomerioides二种,台湾杉仅分布在我国台湾省中央山脉一带。秃杉染色体的研究工作,李林初先生曾在1986年作过。本实验以贵州雷公山产秃杉为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并与云南产秃杉的核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秃杉起源古老,是世界稀有珍贵树种。本文研究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脉区域秃杉的分布与生境状况,认为:雷公山地质构造为江南古陆(雪峰台凸),而“江南古陆”区域是秃杉等古老珍稀树种的密集分布区、残遗中心和后来流布、播迁的原产地,也是我国优越的林业生产发展基地,从而对秃杉林的保存、研究、经营、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1987年从贵州雷公山引进秃杉,经过几年的试验,引种繁殖获得成功.本文对秃杉繁殖技术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细致地论述了秃杉繁殖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对秃杉面积扩大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秃杉在豫南显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引种潜力.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丹山口林场引种秃杉的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解决杉木长期连栽产量递减的问题,总结杉木轮换树种秃杉(Taiwania flousiana)的引种栽培技术。【方法】从秃杉种源选择、种子采集、壮苗培育技术、造林技术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对南丹山口林场引种秃杉栽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样地测定显示,8年生、11年生、14年生、17年生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依次为10.7cm,12.7cm,14.1cm,20.8cm;平均树高分别为8.6m,11.9m,13.3m,17.3m;林分平均蓄积量依次为93.428m3/hm2,153.418m3/hm2,203.824m3/hm2,223.400m3/hm2。秃杉林分各项生长量指标分别超过同等立地条件的杉木二代林的8.8%~112.0%。【结论】山口林场秃杉的引种栽培技术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秃杉一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从苗形态、苗高和地径生长情况、根系生长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秃杉苗期生长特性,探究其在苗期的生长规律和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6.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属杉科台湾杉属的一个种。台湾杉属共两个种,即秃杉和台湾杉(Triwania Cryptomeriodes)。台湾杉仅分布在我国台湾省中央山脉一带;秃杉则分布在我国湖北省利川县、贵州雷公山地区,云南省保山、怒江、高黎贡山西部及腾冲、龙陵一带。国外也仅缅甸北部有少量分布。秃杉是我国一种珍贵的古老植物,它对研究我国历史植物区系以及古生物、古气候及古地质学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平华 《科技信息》2012,(19):453-454
通过对高海拔山区引进秃杉进行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山区引进栽培秃杉成活率高,生长快,9年生的秃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达到8.9cm、8.7cm、0.0296m3,比马尾松分别提高了1.53倍、1.32倍、2.69倍,比柳杉提高了1.05倍、1.04倍、1.14倍,比杉木提高1.14倍、1.07倍、1.35倍。秃杉在高海拔山区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抗寒抗旱性强,无病虫害发生,完全适应在高海拔山区栽培,是马尾松、柳杉、杉木的理想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8.
秃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间断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上游的贡山、福贡、碧江、腾冲、龙陵及澜沧江以西的云龙、兰坪及湖北西部利川,四川东南部西阳,贵州东南部雷山、剑河、榕江、丹寨等。生于海拔500~2300(~2600)米的山地沟谷林中。缅甸北部也有少量分布。文章通过对秃杉栽培造林技术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秃杉(Taxodiaceae flusiana Gaussan),杉科台湾杉属常绿大乔木,为著名的孑遗植物。目前秃杉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流域的贡山、福贡、碧江、腾冲、龙陵、凤庆、凤仪,澜沧江流域的兰坪、云龙等地;贵州东南部苗岭山脉主峰的雷公山、台江、剑河、榕江、凯里、从江等地;福建的古田、屏南和尤溪等地(共发现22株);  相似文献   

10.
对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秃杉母树资源及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秃杉母树40株,其中保护区内28株,平均胸径82.1cm,平均树高43.05m.16年生秃杉生物量为75.40kg,各组分之间分配比例存在差异。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当地的格头村苗族居民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生态知识,对珍稀物种秃杉的保护拥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使秃杉能在半驯化的环境下成活繁衍,并稳定扩大其群落规模。保护成效比单独建立自然保护区还要理想,甚至比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栽培,其成活比例还要大。研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民族文化在保护珍稀物种中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3种林龄(8、14和28年生)秃杉人工林的Fe、Mn、Cu、Zn和B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 林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8、14和28年生秃杉林分微量元素积累量为12755~46393kg/hm2,其中各乔木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分别为8784%、7896%和7681%,林下植被层的分别占239%、401%和547%,凋落物层的分别占977%、1703%和1772%;秃杉人工林不同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8年生和14年生以在树叶和树枝中为主,逐渐转移到28年生在以干材和树皮中为主,各微量元素积累量以Fe或Mn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3种年龄林分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398、1420 和1.273kg/(hm2·a),同一组分各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与各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Mn或Fe较高,Zn次之,B和Cu较低。  相似文献   

13.
从选地与整地、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压条育苗、分株育苗等方面探讨了连翘的育苗措施,从浇水、施肥、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连翘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宜宾科技》2004,(3):27-33
丛生竹的育苗技术概说 丛生竹育苗方法比散生竹丰富得多,按育苗所用的材料可分为:埋秆(分带蔸与不带蔸)育苗,埋节(分埋单节、双节、三节)育苗,插枝育苗(又分主枝育苗,次生枝育苗),还有分株繁殖育苗、组培繁殖育苗等。目前麻竹生产上常用的是主枝育苗、次生枝育苗以及埋节育苗。  相似文献   

15.
北方林场进行红松育苗是林业工作的重点,应该从红松育苗苗圃地选择、苗圃整地、土壤改良、苗圃施肥、苗圃整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灾害防治、苗木出圃等环节入手,探寻林场科学繁育红松育苗,加速红松资源蓄积的方法,使林场育林和育苗工作得到进一步地科学化和系统化,建立起林场红松育苗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油松播种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学义 《甘肃科技》2009,25(8):159-161
结合白龙江、洮河林区多年来苗木生产实际,分别从平地育苗、山地育苗、营养杯育苗3种育苗方式,对油松播种育苗过程中采种、苗床制作、种子处理、播种方法、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环节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容器育苗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育苗方式,具有成活率高、成本低和实用性强等特点,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林业造林抚育工作中。相比其他类型育苗方式,容器育苗技术具有十分凸显的应用优势和价值,加强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文简要阐述了我国林业育苗现状,重点就容器育苗技术进行综合深入研究,希望推动我国林业育苗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珍稀树种秃杉和台湾杉引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1.原产地概况秃杉(Tai wani a fl ousi ana Gaussen)和台湾杉(Tai wani a cryt omeri oi des Hayat 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为优良用材树种和庭园绿化树种。秃杉产于我国云南省西部怒江上游的贡山、福贡、碧江、腾冲、龙陵县、澜沧江以西的云龙、兰坪县;湖北省西部利川县和贵州省东南部雷山、剑河、榕江、丹寨县,海拔500~2600m的山地沟谷。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域。年均气温11.2~15.4℃,年降水量1050~1500mm,冬季可耐-10℃低温。土壤为酸性红壤或红壤。台湾杉为台湾特产的稀有树种,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1600~2600m山…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番茄扦插育苗和相关的配套化控增根技术,指出番茄运用侧枝扦插育苗,既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又能节省种子、缩短苗期,同时又具有育苗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育苗途径。  相似文献   

20.
蓝必强 《广东科技》2010,19(24):45-46
本文主要介绍乐昌含笑的育苗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苗、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