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孔田平 《世界知识》2023,(10):14-19
<正>2022年2月24日开始升级的乌克兰危机已经延宕一年有余,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经历的最惨烈战事,其规模、强度和烈度远超冷战结束后原苏联东欧地区联邦国家解体所引发的各种局部冲突。这场危机宣告了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的分崩离析,其结局将在很大程度重塑欧洲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欧洲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点。冷战结束后,欧洲成为美、俄、欧三角强烈较量的地区。波黑战争犹酣,北约东扩引起的斗争又趋紧张。尽管欧洲打大仗的前景基本排除,但欧洲安全蒙上一层阴影却是无疑的。基本判断关于欧洲安全形势,首先作几点简短的归纳。一、目前欧洲安全存在的问题,是“一冷”、“一热”。热,指波黑的热战;冷,指北约东扩与俄罗斯抵制形成  相似文献   

3.
北约体制是以美国为主导,以欧洲国家为主体,以欧洲安全事务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形式,主导国家与主体国家的分离是形成结构性缺陷的根本原因。在冷战后成员利益出现分化时,这种缺陷凸显,井严重威胁到现行北约体制。为了维护北约体制的存续,美、欧双方基于自身利益和实力都进行了深刻地调整,并逐渐形成北约未来体制模式和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苏联解体,美国为了维护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通过北约东扩来遏制俄罗斯,防止俄东山再起,以利于其实现全球战略。北约成员国谋求扩大北约,控制中东欧,巩固冷战成果,加强北约国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为了在军事上寻求安全保障,防止俄罗斯再次进行控制,也积极要求加入北约。冷战后,北约进行了两次东扩,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横跨欧亚大陆的半岛国家-俄罗斯及中亚重要的陆权国家-中国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布什时期是美国的“欧洲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时期,是冷战行将结束、进入欧盟时期的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重新审视”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布什时期是美国的“欧洲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时期,是冷战行将结束、进入欧盟时期的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重新审视”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北约东扩的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永胜 《世界知识》2008,(20):12-12
在整个冷战时期,欧洲的地缘战略结构可谓泾渭分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以易北河为界展开直接而紧张的对峙,相互之间都夸大对方的威胁并在行动上做出过分反应,所用手段也基本上限于传统的权力政治范畴。由此带来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战略关系,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相互疑惧、相互防范、相互对抗,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协调,但一直都构不成主导性因素。这种简单的关系有极强的传染能力,从欧洲扩展到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地区,极大限制了国际关系的活力。冷战结束,华约解散,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地缘战略结构,也深刻冲击了过时的安全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赵俊杰:一方面,欧洲人一直标榜民主、人权、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于情、于理、于法,欧洲人就得接纳安置难民。但另一方面,来到欧洲的难民数量越来越多,如果将这些难民一一安置,欧洲就会不堪重负。更何况欧洲自身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冷战时期,美苏对峙,欧洲借助两方势力,埋头苦干、发展经济,使得二战后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冷战结束后,欧洲产生了"后冷战综合症"——苏联解体了,欧洲觉着自己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安全从来都是受不同的国家利益左右,可以说,没有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安全定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安全观。应该说,后冷战时代的国家安全主要是经济安全。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安全上的各种观点的考察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第一种对经济安全的理解是军火和武器交易上的重商主义与霸权主义相结合,不使军火落人所谓“无赖国家”,从而排除冷战后形成新的国家安全威胁。这种  相似文献   

10.
雅尔塔体系瓦解后,欧洲由美苏“两极”控制的时期进入“多元”争强的时期。这种局面是由欧洲内外诸多因素促成的。它将贯穿于欧洲新旧格局交替的整个过渡时期,形成了冷战结束后欧洲新旧格局“和平转  相似文献   

11.
历史:纠纷恩恩怨怨,现实:矛盾重重叠叠。冷战后的“火药桶”正处在危险的边缘……历史上纷争不断的巴尔干地区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冷战时期这个"火药桶"却相对沉寂。谁曾想,冷战一结束,"火  相似文献   

12.
逐步松动其冷战时期僵硬的核威慑政策,从不让别人染指到主动将核保护伞伸向欧洲盟友。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23,(10):12-13
<正>在欧洲的心脏地带,正上演着一场冷战后人类最为惨烈的军事较量。这很难说不是过去几十年来惯以“人类文明导师”自居的欧洲人的耻辱。乌克兰危机的生成、升级和延宕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根源在于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而形成的欧洲安全机制存在问题。历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长久之道在于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协调各方关切,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本期“封面话题”,特邀三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14.
正7月的北约峰会火药味儿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增加军费GDP占比等话题对北约伙伴大加指责。美欧在贸易、安全、外交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跨大西洋关系处在冷战结束以来最动荡时期。内心骄傲的欧洲不甘心成为特朗普的"扯线木偶",在最关键的军事安全领域正努力执行自己的方案,这是对美国发起的抗争,还是某种自我救赎?战后欧洲战略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信奉集体安全,依  相似文献   

15.
欧盟东扩实际上是西欧或核心欧洲抓住冷战结束的有利时机,在欧洲乃至欧亚大陆谋求最大安全利益的战略举措:对内制约德国,实现周边安全;对外挤压俄罗斯、制衡美国,以实现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开启了战后美国援助印度的序幕。在冷战背景下,影响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使用了一个崭新的概念——“预防性防务战略”,并将此概念正式写入了4月初推出的新年度《国防报告》。这是美国对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大幅度调整其军事战略的结果。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将其军事战略从冷战时期的以威慑为主转化为和平时期的以预防为主,逐渐完成了对军事战略的重新定位。主要内容:四个核心美国认为,冷战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核、生物、化学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变幻莫测、频繁复杂的地区冲突;“新兴民  相似文献   

18.
姬文刚 《世界知识》2023,(10):19-22
<正>“欧洲的永久和平”是常谈不衰的话题,也是欧洲政治家们一直在探寻的理想。然而,21世纪已走过了五分之一,欧洲的安全局势仍然复杂多变,特别是2022年全面升级的乌克兰危机,标志着冷战后的欧洲安全秩序、格局、力量被彻底打破,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13年11月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两年半过去了。叙利亚内战也已持续五年有余。这两场危机兼具国家内部冲突、冷战遗留因素、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大国战略利益之争等多重背景。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从欧洲到中东形成了一条国际安全的"动荡线"、地缘政治的"断裂带",局部大有冷战重来之势,对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形势和全球战略格局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和美国都直接介入了乌克兰、叙利亚问题,并且以之为平台,相互展开了激烈的战略博弈。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俄美各自得失几何?从全球角度观察,俄美借力两大热点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防扩散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对安全威胁的认知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制定防扩散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冷战时期严防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获得西方的武器装备及技术,到9.11事件之后防止敌对国家和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到特朗普执政后防止军事、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敏感物项及技术流向中国、俄罗斯等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其防扩散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美国防扩散政策重点从反恐转向谋求大国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