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量实际资料说明,影响煤质的第三成因因素——还原性质,不仅是我国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煤层沉积的一个地球化学特证,而且它在全国各地区,各成煤时代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中也均有显示,并同样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数据表明,等变质程度(反射率差在0.1%以下)和同煤岩成分的煤,其化学工艺性质,特别是粘结性,有明显的,甚至很大的差别,即使主要体现粘结性的镜质组含量较低的煤,也比等变质镜质组含量较高的煤的粘结性要强,这充分显示了腐植煤还原性的明显差别。 研究发现,海陆交替相(滨岸潮坪环境)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一般都是高硫、较富铁、较强粘结性的强还原类型煤;过渡相(三角洲平原环境)和陆相(远岸河流或湖泊环境)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一般则是低硫、较贫铁、较弱粘结性的弱还原性类型煤。 还原类型不同的煤,确切地说,它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含煤建造的沉积环境,而不决定于时代。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沉积环境——成煤类型——煤质特证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可构成一个概略的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北聚煤区东部晚古生代太原组(C_3)和山西组(P_1~1)煤的性质有明显差别,其原因除受煤岩组成和变质程度的影响外,煤的还原性质是第三个影响因素。煤的还原性质受控于含煤建造的古地理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有明显的表现。还原性是该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煤层沉积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成煤理论的含煤地层层序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煤层在含煤地层层序划分中的作用,在分析陆相成煤模式、海侵过程成煤理论、海侵事件成煤理论、幕式成煤理论以及不同体系域成煤理论共5种成煤模式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分析提炼出不同成煤理论的立论基础、成煤特点、煤层成因以及发生背景等多方面的特征,总结出不同成煤理论下煤层层序划分的原理.结果表明,不同成煤理论的分析应该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可以将华北地区太原西山含煤层沉积划分为8个3级层序,其中陆表海沉积序列可以划分出5个二元结构的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4.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大量使用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煤中伴生的有害微量元素迁移、析出,进而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环境.关于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然而,由于腐泥煤的次要经济地位,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远不如腐植煤.腐泥煤分布广泛、厚度大,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腐泥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已有部分报道,而对腐泥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富集机理、地质成因等地球化学机理方面有待系统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腐泥煤研究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腐泥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腐泥煤的地球化学研究是对煤地质学和煤地球化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我国特殊煤种成煤理论体系和资源开发利用亦具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湘南白沙——永来煤田晚二迭世龙潭组,是湖南省的重要含煤建造,不论储量产量都占重要地位。含煤建造的厚度在湘南地区变化较大,一般在300-600米之间,常根据含煤性分为上下两段,煤层主要赋存于上段。各段主要由碎屑岩(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组成,砂页岩比略大于1或近于1,共含煤10层左右,各处可见者6-7层,达到可采者为5号6号煤层。煤层厚度沿走  相似文献   

6.
煤系是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按照其成煤时代、煤系特色和煤田分布,我国可分为六大聚煤区。对资源最丰富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煤系的类型和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的组成,探讨了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的地层特征,对华北地区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建设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育文 《科技信息》2012,(23):387-387,401
抚顺煤盆地为NNE向不对称向斜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抚顺群,含煤三层(组),老虎台组B组、栗子沟组A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为不稳定煤层;中部古城子组煤层结构复杂,最厚达130m,平均厚度50m。根据沉积特征分析,含煤岩系形成时,盆地高差小,湖泊体系广泛发育,河流体系仅在火山喷发间歇期初期形成堆积物,在盆地边缘可能发育冲积扇体系沉积。巨厚煤层可能形成于浅湖环境,成煤物质则来源于湖泊周缘的泥炭沼泽和入湖的河流,特别是东西两侧的河流,其异常丰富的成因除与河流有关外,还与风暴流及水下重力流等作用有关,是一种异地-微异地-原地混合堆积形成的煤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来一些书刊所提出的“海相成煤”观点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所谓海相应该理解为正常海或开放海也即浅海。但一些作者提出我国一些所谓属海相成煤的实例从他们分析的古地理环境看来并不是正常海而还是滨海环境,再对我国一些含石灰岩高的煤系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发现它们主要的沉积环境也是滨海环境。浅海能否形成腐植煤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从现在资料看,早古生代石煤可能是正常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成煤作用与煤岩生气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煤层气研究的基础之一是对煤的质量的研究,即生气物质质料的研究,包括煤的岩石学特征、煤质特征、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就煤田地质研究而言,煤岩学和煤质学研究是传统研究范畴,在国内外是非常成熟的,但与煤的生、产气结合起来进行煤层气聚集规律研究则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其中煤作用研究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成因学说。在不同的成煤环境下形成的煤,其岩石学特点不同,煤的微观组织也不同。不同的煤岩组分其生、产气的能力是不同的,在盆地演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气高峰。结合煤的成煤作用研究与沁水盆地富煤单元的形成与分布分析,提出成煤作用是奠定煤层气原始质料的前提、成煤环境演化是煤层气形成的控制因素、富没煤带和富煤单元与煤层气聚集单元具有成因联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煤具有Ⅲ型干酪根性质,煤以有机质集中而不同于其他干酪根。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物质不仅形成固态的属于不同煤级的煤,而且也形成由煤物质分解出来的气态产物。固态的煤及其气态产物是一种孪生关系,它们是同源同步演化的产物,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煤系地层不仅形成和含有煤层,而且也形成大量的煤成气,这些煤成气往往能够聚集成各种规模的煤型天然气气藏。含煤—气建造是一种形成并含有煤层和煤成气的连续沉积的沉积组合体。该组合体既赋存有煤藏,也可能贼存有煤成气气藏;既可以相当于某一含煤地层,也可以包括连续沉积于其上的具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其他地层。按照气源岩和储集层之间的关系,煤型天然气气藏可以划分为自储型气藏和他储型气藏两大类。前者煤和煤成气同源同储于同一个煤系中,后者煤和煤成气同源而异居。煤田地质的研究工作和勘查工作,均应重视自储型气藏这一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吕合矿第三纪煤中含大量煤核、朽木和矿化木。煤核多分布在顶板下附近,在煤核内矿化部位各异,朽木和矿化木则分居在距顶板较远的煤内和煤层上部。根据它们分布规律和各自特点,朽木是这里形成大量煤核和矿化木的先决条件。各种真菌对不同造煤植物或对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择性破坏形成不同的朽木,朽化处再不能参与凝胶化成煤而在一定条件下被矿化成形态各异的煤核或矿化木。矿化成煤核是煤层内大部分朽木的最终归宿,少量被解体为矿物和类惰屑体参与成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龙陵镇安狭长的山间盆地内,发育着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并含巨厚褐煤层的含煤建造,外表根像河流成煤环境,为此颇有争议。本文通过对该区成煤期构造、气候、植物、水文条件及其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认为此粗屑物质并非通常所说的河流沉积物,是大量边缘互相重量入湖的冲积扇沉积,是个特殊的扇湖成煤环境。由于盆地小,相分异差,搬运短,含煤建造和湖沼是以粗碎屑岩为主。故它不同于国内外一般扇间湾和扇三角洲平原成煤。  相似文献   

13.
对煤炭坝矿区硫的成因、硫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及赋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坝2煤中的硫以有机硫占绝对优势,次为硫化铁硫;有机硫主要以硫醇、硫化物与二硫化物、噻吩及其衍生物等形式存在;有机硫的成因与成煤植物中菌藻类的参与、海水中硫酸盐的不断供给、介质具弱碱性、还原性和微生物活动及活性铁离子受限有关.在此基础上,对2煤中硫的可选性作出了评价.表2,参6.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搜集截至目前为止的大量煤岩学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各时代煤的煤岩特征及其成因类型;介绍了国内煤岩在研究煤物质的成因,煤的变质和煤质特征、煤层对比、炼焦工艺、确定煤的可选性和液化性、烟煤的成因——工业分类、预测古地温、含油气区及研究煤成气产生机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某些问题;文章还介绍了在普通煤岩学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煤类型与其显微组成的划分、命名和其基本性质的研究以及方法试验、规程标准的制订等。文中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煤岩学的几条意见,即重视应用技术、建立标准规范、加强资料总结、制订必要规划。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撫順残植煤的化学—工艺性质的評述。研究了残植煤各岩相組分(鏡煤类物质、孢子残体、树脂体)的一次焦油的組成;特别详细地采用紅外光譜和色层分离方法研究了树脂体焦油。撫順残植煤是很好的低溫干餾的原料。在热载体並流、多次往复循环实驗炉中进行的低溫干餾結果表明,可从残植煤得到较高收率的轻质化学产品和大量宝貴的煤气。采用色层分离法系統研究了撫順残植煤焦油的中性油的族組成。首次研究了低溫焦油中丙酮可溶性酚的組成。結果表明,在氮气流中进行甲基化,用色层法分离酚甲醚,並随后用化学、物理方法鑑定各組分,可以认为是比較好的一种研究重餾分混合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煤炭的生成过程决定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及成煤作用,其成煤阶段的热变质作用等因素决定煤的质量.由于不同成煤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煤在组分组成及元素组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各自的煤质特征.煤质之间内在的成因联系以及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关系,对于研究环境与煤质的关系,开展预测和评价煤质工作,合理利用煤炭资源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已取得的有机地球化学、煤岩学和化学工艺学的大量资料,全面阐述了腐植烟煤第一次煤化作用的跃变(地球化学沥青化作用),从而证明了腐植煤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自然形成石油,高挥发分烟煤期是煤成油重要阶段的客观事实。特别是在当前,研究“煤成油”及其有关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阜新煤田主要煤层煤中丝炭主要是氧化成因,而镜煤则形成于相对还原环 境。成煤环境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对镜煤和丝炭各自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产烃潜力均有重要的影 响。镜煤和丝炭热解产烃潜力差别很大,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烃类的成分组成十分相似,都是以 气态烃为主,其中甲烷含量占85%以上。因此,这一实验结果证明镜煤和丝炭主要是生气母质而 不是生油母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煤田的成因不同,各个煤田的含煤性质变化规律和构造破坏情况差别很大,勘探工作的目的是探明煤系地层在地下的赋存规律,包括煤层的埋深、煤层层数、结构、煤质及其变化规律和查明构造破坏情况,最后提交勘探储量。因此,除对每个钻孔要进行仔细的记录资料外,地质人员还特别重视孔与孔之间、线与线之间以及全井田的地层对比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陕西煤中硒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陕西的各成煤期煤中Se的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采煤燃煤环境影响及燃煤Se脱除等环境地球化学问题.对Se含量及分布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成煤期煤中Se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表现在随着成煤时代由老到新,煤化程度由高到低,煤中Se的含量减少;从南到北,煤中Se含量从高到低.赋存状态分析表明,煤中Se的含量与成煤环境、煤中S含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煤中S越高,尤其是黄铁矿硫的含量越高,煤中Se的含量也越大,说明在中、高S煤中,Se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而在特低、低S煤中Se的赋存状态与有机质有关.燃烧实验表明,煤中Se会随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进入表生环境,从而对表生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影响,钙基固硫剂可抑制燃煤Se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