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昱  刘春瑾 《甘肃科技》2009,25(20):90-92
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是土壤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通过对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母质特征,揭示土壤的发育程度和肥力水平,为环境保护、优质生产和上壤改良提供基础依据。指出了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力图对土壤微量元素研究领域具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树木元素富集与树种及土壤类型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富集系数研究了相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不同树种,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同一树种,及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不同树种对18种元素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黄棕壤上生长的悬铃木对元素P的富集系数最大,而马尾松对元素Cd的富集系数最大;对于生长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马尾松,则由于土壤本身偏酸性而造成黄棕壤和红壤上生长的马尾松对大部分元素有较高的富集系数;从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不同树种对元素的富集系数来看,元素P的差异最大,红壤、黄棕壤上生长的马尾松对元素Cd的富集系数远远大于其它土壤类型上生长的各树种(本文所讨论范围内),过渡元素及原子序数较大的Ba、Pb两个元素的富集系数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东北东部山区暗棕壤和白浆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三种典型次生林(白桦林、柞树林和杂木林)的林地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特征,详细比较分析了相同土壤类型上的不同林分,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上分布的相同林分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占绝对优势,且因土壤类型和林分的不同而有着显著差异.暗棕壤上各林分上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的顺序为:杂木林>白桦林>柞树林,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杂木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白桦林和柞树林,但是白桦林和柞树林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白浆土上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的顺序为:白桦林>杂木林>柞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顺序为:白桦林>柞树林>杂木林,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白桦林在白浆土上的有机碳、总氮及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暗棕壤,而杂木林在暗棕壤上的各检测指标均高于白浆土,柞树林在白浆土中的有机碳、总氮显著高于暗棕壤,但其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的差异呈相反趋势.以上被检测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及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等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蒋子阳  熊亮  卢全敏 《科技信息》2011,(1):24-24,415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的母质上发育起来的自然体,其化学成分的本源是岩石中的矿物及其化学成分。不同地层时代母岩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导致相应土壤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本文描述了忠县土壤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母岩区、不同地层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地质时代下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1999,(6)
世界上某些地区原来就存在贫铜土壤,不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近年来,由于农业上施加大量的氮、磷等肥料,过量地消耗了土壤中的有效铜,不但使原来的贫铜现象恶化,而且使原来可以充分供应铜的土壤也变成贫铜土壤。因此,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宁夏引黄灌区17个有代表性的温室,采集表层土壤样品(0~15cm)测定了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温室土壤2种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脲酶活性与其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因素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效应上,但也有间接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效应上,而土壤养分因素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GC-MS技术对比研究两种土壤上蒜头果果油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C-MS技术对比研究了酸性和中性土壤上蒜头果果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上蒜头果果油中神经酸含量相当,但出油率中性土壤上略高于酸性土壤.初步分析了这些差异与立地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草地造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然草地造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以河北塞罕坝的羊草草甸草原以及在草甸草原上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表层0-30cm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草甸草原,天然草地营造人工针叶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都有所下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异质性低于草甸草原。  相似文献   

10.
土壤基质是由不同比例的、粒径粗细不一、形状和组成各异的颗粒组成,一般分为砾、砂、粉粒和粘粒4级。而土壤粒径分布强烈地影响着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土壤侵蚀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之一。由于不同粒径的土粒其理化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土壤的粒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这在农业利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物与土壤因子关系及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36个样地22个植物种的重要值(IV)为基础, 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6个群落类型: 翅碱蓬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旱柳?芦苇群落、人工林群落(刺槐林和白腊林)。在群落演替梯度上, 土壤pH逐渐增加, 土壤盐分呈下降趋势, 土壤含水量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芦苇群落和人工林群落,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总体逐渐增加, 土壤碳氮比呈下降趋势。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 影响黄河三角洲植物种分布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盐分和pH,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呈显著负相关, 与土壤pH有正相关关系。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的生态 位分析发现, 优势种柽柳、芦苇和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较大, 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小, 说明物种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12.
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密切。砂质土和粘质土壤上生长的松树病害发生严重,而相同条件下壤土上生长的松树,病害发生要轻。土壤水分状况对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相对长期土壤水分亏缺的土壤上生长的松树其病害明显严重。土壤厚度、肥力状况及疏松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相对要小些。20~30 cm层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而水解氮、有效钾、土壤密度和土壤pH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川中丘陵区成昆铁路的典型道路边坡,以临近茶树区和自然边坡为对照,对道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藻类动态变化及茶树区和自然边坡土壤藻类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藻类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茶树区,自然边坡不同坡位土壤藻类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茶树区.道路边坡坡下、坡中、坡上的土壤藻类含量分别是茶树区土壤藻类含量的2.18倍、2.16倍、1.48倍.道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藻类含量均表现为,从1月到7月不断增大,并且在7月达到最大值,从7月到10月,土壤藻类含量开始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自然边坡>茶树区>道路边坡.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发育给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困难,诸多学者对其形成机制、特性、评判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常用的评判土壤干层干化程度的方法具有较大局限性,不同土壤评判方法亦不具有通用性。合理、通用的评判方法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在分析其形成机制及系统总结常用评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剖面尺度上的多指标最优组合作为土壤干层的综合评判法,该法测定方便、结果可靠通用,对土壤干层研究及生产实践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桂北罗汉果主产区8套地层上A层土壤及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不同地层上A层土壤的质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罗汉果主产区8个地层上的A层土壤污染程度属于中度及中度以上,其中K层为中度污染区,-Cq、Pt21地层区则为重度污染区,产生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主要为Pb、Cr、As;8个地层土壤上生长的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远低于国家绿色行业标准值,表明罗汉果在桂北喀斯特生态区具有抗土壤污染和果实优质的特征,应加大对该资源植物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土壤养分梯度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的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在土壤有机质、土壤总磷、土壤总氮3个养分梯度上分别对黄河三角洲湿地19个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植物种在3个养分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值差异不大,优势种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位宽度值均较大;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均较小,说明植物种在土壤养分梯度上产生了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武夷山的概况并通过对武夷山土壤的成土条件及土壤类型特征、在垂直方向上递变的分析与比较,阐述了其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属性的垂直更替的规律.说明在此土壤条件下的植被类型.并由此说明武夷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  相似文献   

18.
浅析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理化性质反映了土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大小,成为评价一个地区土地初级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针对武夷山地区6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对6个剖面土壤基本性状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垂直高度上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异:1)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A发生层厚度也随之递增;2)根据前苏联土壤质地分类,武夷山山地土壤总体上是属于壤土,但各个剖面由于成土环境的不同,土壤质地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质地从中壤土向轻壤土、砂壤土逐渐过渡;3)武夷山山地土壤的pH值大致在4.2~4.5范围内,其土壤类型属于强酸性土类;4)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总体上也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传统的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与ERDAS IMAGINE8.5软件的不同,从处理流程、结果精度等几个方面指出了新软件的优越性。利用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以孔隙面积为基础数据,定量评价小尺度上的土壤孔隙率的变异。结果表明,土壤孔隙率在毫米尺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水头压力下,孔隙率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20.
矿区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检测了东梁矿区农田表层土壤及剖面土壤中和农作物及其果实中Cr、Ni、Pb、Cu、Zn、Cd等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土壤中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东梁矿区土壤及粮食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确定了污染级别.研究了东梁矿区土壤剖面上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规律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并分析了稻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