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古以来,哲学界就是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及其矛盾运动去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较佳或最佳发展状态.和谐以事物的多元构成为前提,以适当的矛盾斗争为动力,以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对外开放为条件,以发挥较大或最大功能为标志,以事物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归宿.和谐社会是达到和谐状态的社会,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较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对和谐社会也应从社会多元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共同奋斗才能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2.
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在理论宣传工作中,对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片面地宣传“斗争”推动事物发展。林彪、“四人帮”更是蓄意歪曲、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把同一性完全排斥在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之外,把斗争性说成是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使斗争性成了矛盾双方关系的唯一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了所谓“斗争哲学”。同一性被视为是什么“矛盾调和”、 “折衷主义”,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是林彪、“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重要表现。 用形而…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矛盾存在,才要和谐,因为要和谐,才需要协调矛盾。坚持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差异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是国际标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必要前提,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出国际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在貌似公平的"规则"背后隐匿着"非公平性",而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特性,预示着国际标准迈向公正合理之路漫长而艰辛。中国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要具有舍我其谁的精神,担当起争取与发达国家平等的话语权、国际标准制定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发展是对立而的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的道理,正确运用各种斗争形式,促进事物的发展和矛盾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矛盾理论混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而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看,二者贯串事物发展的始终,具有连续性,因而二者是绝对的;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上看,二者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同一和斗争的方式上,具体条件上等都有所不同,因而二者又是间断的、非连续的,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同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与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斗争是同一个斗争过程。离开同一性来谈斗争性,就会把同一个斗争过程分割成两个不同的斗争过程,从而认为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而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斗争则没有这种作用;另外,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斗争有两种重性;既有加重新事物发展的艰难曲折性的一面,又有从反面刺激新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开区间(t1,t4)一个事物中所包含的三个矛盾A、B、C波浪式发展的图象和图解,显示和证明了矛盾运动全过程可分为产生(一分为二),行进(对立统一)。解决(合二而一)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对立统一实际包含了矛盾运动的一切内容,同此是矛盾运动的核心环节。每一个具体矛盾的这种始于同,中于异,终于同的过程,形成事物同一性与矛盾性交替发生、波浪式前进的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一国两制”所蕴含的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一国两制”是创造性利用矛盾同性一解决争端;“一国两制”矛盾统一体的前提和基础性的规定是“一国”;“一国两制”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统一体;“一国两制”是突出矛盾同一性的统一体;“一国两制”是直接体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同一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和谐理论与矛盾学说认识上的误区,和谐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和谐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论与矛盾论、改革论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毕业实践中我们努力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分析电解与电镀过程中的矛盾,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谈谈我们的一点体会。 从电镀的基本原理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毛主席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电镀镍的过程中,十分生动地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以硫酸镍为主盐组成电解液,并以清洗干净的镍电极和镀件分别作为正负极。电镀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反应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对于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协调社会各方面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即实现共同富裕,注重机会平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追求国际公平正义,从中可以看出他以公平正义为主题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说,矛盾同一性有三层含义,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有的说,矛盾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但不包括相互转化本身,只包括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有的说,矛盾同一性只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这一个含义;有的说,矛盾同一性的实质在于矛盾双方具有共同点或一致性。我觉得,这些见解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都没有去深入探讨一下什么是矛盾同一性,没有把矛盾同一性和同一性的根据以及同一性的表现区别开来。下面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学术界早已有了共识和定论。但对其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内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和论著的理解中存在前后矛盾,即在一定的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相对的同一性不可能存在而只存在绝对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可分离相矛盾。科学的理解应是同一性的相对与斗争性的绝对指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实现,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不可分离指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在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不可不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和实现加以区别,而不能简单地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等同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辉  郭亚楠 《科技信息》2008,(10):129-129
一个企业实现和谐要有一个前提和基础,这与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的。社会的和谐首先要发展。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当前整个社会主义要做两件大事: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公平正义。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公平正义,老百姓都饿着肚子,就不能和谐。  相似文献   

16.
多元、共生、和谐,处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发展的交汇点上,共同表征着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形态。多元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独立生存的基础,共生是生态系统各部分成长与发展的路径,和谐是事物内部协调与外部平衡的状态。多元是实现共生与和谐的前提与保障,共生是和谐生长的内在机制,和谐是多元与共生追求的目标。在多元共生中走向和谐整生,其普适性的价值内涵,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精神主旨,也是当下知识分子乃至全人类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变量和微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运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事物何以运动呢?就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又斗争又统一而带来的发展。毛主席说:“矛盾是简单的运动(例如机械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运动形式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运动就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的一条基本原理。然而,笔者对此尚有存疑。现在,我把一些看法提出来,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承认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就要承认矛盾同一性也是绝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矛盾必然具有的两个根本属性,它们同时存在于矛盾的统一体中,两者如影随形,不可分离。单有一者,都不能成为矛盾。这是我们理解、分析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根本点、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一切概念都来自于意识的同一性构造,而后者则是以分别识在综合的"看"中给出的共相(标准性的整体表象)为基础。因此,如果说概念思维是以概念去理解与把握事物的思维,那么,概念思维就不仅是以分别识为基础,而且是以分别识构造出来的共相,以及通过共相进行的同一性规定为基础。这意味着,概念思维所打交道的是、也只能是同一性中的事物。相反,本源思维则与同一性事物无关,而只与自在物即事物本身相关。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同矛盾客观性是统一的;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不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不能讲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科学反思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不能否认"矛盾"、"矛盾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