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主义是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自蒯因提出其自然化认识论后,许多西方学者围绕其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梳理了其争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理性的自然化问题。试图说明自然化认识论者对理性自然化的辩护是的失败,而理性自然化的失败也表明了自然化认识论重构传统认识论的失败,进而认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对理性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梅洛-庞蒂的知觉观中包含着丰富的涉身性思想。批判传统实体二元论是梅洛-庞蒂涉身性思想的出发点。其涉身性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觉活动的主体不是内在心灵、而是活的身体;知觉的含混性是知觉的本质特征;知觉活动具有非表征的特征。梅洛-庞蒂的涉身性思想与当代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然化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争论的规范性问题,不仅仅在于能否用描述性的概念来取消或代替规范性概念,更根本的是对规范自身问题的回答,即认识论规范为什么以及如何具有规范性力量?对于这一问题,奎因、戈德曼、斯蒂奇、科恩布里奇等自然化认识论者诉诸于工具主义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把规范仅仅看作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的有效性,将规范性力量看作来自为达到特定目标的内在倾向和愿望,或者看作是一种行为的合理性又难免会陷入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4.
认识论的自然化是近年来认识论发展的主要进路之一,但是,自奎因明确提出以来,自然化认识论就伴随着批判。戈德曼提出其可靠论,力图解决自然化认识论所面临的自主性和规范性问题,进而维护一种比较温和的自然化认识论。本文通过分析戈德曼的可靠论及其相应的批判和辩护,从而表明,一方面戈德曼的过程可靠论作为知识确证理论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即使他的可靠论是成功的知识确证理论,也不能成为自然化认识论的合理辩护。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源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世界,是对自然的亲身理解,对不可知的生命过程的参与。科学具有个体性。近代主流科学完全排除人的因素,以人造的仪器和概念强制自然,片面使用人的理性能力,把科学等同于数学。科学必须使用与自然一致的方法,在作为原型理智的直觉的基础上把握自然的原型现象,使用具有诗性的象征语言描述自然的生命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7.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8.
2022年是苏联著名科学哲学家科普宁诞辰100周年。科普宁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基辅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逻辑的研究成为苏联哲学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之一。科普宁是坚定的认识论主义者,反对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科学;他促进了苏联科学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指出科学研究就是科学认识的过程,即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知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他坚持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研究的逻辑”和“观念”的范畴,与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和库恩的“范式”概念相得益彰。在任何艰险的环境之下始终坚持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是科普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哲学遗产。  相似文献   

9.
心灵哲学中对于心灵自然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还原论、还原论与机能论。但这些理论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明辨物理与心灵概念的内涵,彻底摒弃各种二元论思维模式才能找到可行的心灵自然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范式之一,这一范式的普适性受到心灵哲学的挑战。当自然主义用经验方法对心灵进行"自然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理论困难:在基于经验和因果关系解释的自然内,意义和价值变得无容身之处,同时使得理性与自然陷入紧张的分裂关系。麦克道威尔的"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意在通过一种独特的自发性概念对自然进行全新的诠释,在捍卫知识客观性的同时恢复自然和意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