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组织创新维度,实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模式创新维度,占据"结构洞"构筑知识资本化的立体格局;在文化创新维度,基于"文化人假设"构建文化共生系统。新型研发机构的"三维创新",能更好地跨域联结知识链、资本链和政策链,达到协同创新以跨越"死亡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已开始实施由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到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本文就日本实施此一战略转变的社会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科技创新问题谈了若干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动态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动态模型与定量模型的分析,提出了经过修正的高新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动态模型。就动态模型的构成要素,即:专业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当地资本市场、体制与机制创新、技术的多样化、整合和再整合。这些新的要素组合将对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货币流通体系媾和的信息交互机制对传统社会景观的冲击,是曼纽尔·卡斯特检视当代资本城市政治效应的切入点之一。他认为,一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凭借对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模式的重组或颠覆,在银行信贷业催生的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转化的浪潮中,进一步促使业已脱离地缘限制并为金融机构操控的虚拟货币流被二次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资本在城市空间游弋时可能遭遇的刚性障碍。另一方面,资本的虚拟化与信息化又在客观上确认了剩余价值的实现将依托信息网络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创新。这就把原本隶属资本生产诸环节并因此具有不同创造潜力的城市差异性人群,再度按照知识贡献值或信息参与度的大小渐次纳入不平等的社会层级。从而,实现虚拟环境对资本异化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隐秘干预。它们表明,以二元城市格局为基本特征的更为残酷的社会极化态势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失败的科学革命--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史上,我们习惯上把"革命"指称那些已经成功的科学活动.从哲学角度讲"成功"可以理解为:科学发明者或发现者的主观预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统一.反之,失败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相背离.失败的科学革命固然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失败是认识发展总链条上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失败的科学革命进行哲理上的类型化分析、原因之探究,进而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今知识生产力时代,区域知识资本优势是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省会经济圈,在培育以知识资本优势为主体的区域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当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战略相结合,构建“五纵一横”的区域知识创新网络,将合肥突出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区域知识资本优势,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推进人力资本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因"市场失效"和投资风险大等因素造成的融资困难,世界各国政府对符合资助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几乎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使这些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得到商业性资本配置的创新活动获得资助.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企业、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跨国公司的优势日益从传统的规模和资本优势转变为网络、知识转移与创新优势。本文从网络和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四种基本创新模式,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三种典型类型以及优势构建和转移的方式,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学者们越来越关心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知识的特性决定了高度个人化和情景化的隐含知识不易在个体之间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隐含知识的外化、知识共同体情景的构建方面探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机制.最后,提出了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组织文化要求.并强调了科技文化在知识转移与扩散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