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继承了批判哲学和否定辨证法的思想,批判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全面控制,试图为人类指明解放的途径。其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有机部分,更加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同时借审美和艺术来克服人的异化,“新感性”和“美学形式”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审美要求,但把异化囿于审美领域,其思想表现了强烈“乌托邦”色彩,但反异化乃其美学思想核心。马尔库塞视野中的现实异化图象马尔库塞把解决异化问题视为其美学的中心,从他对世界异化状…  相似文献   

2.
邓以蛰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但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他却遭到冷遇.为使邓以蛰这一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逐渐鲜明地浮出历史的地表,尽可能得到理性而公正评价,我们尝试对其美学思想研究现状及进一步研究理路作了深入探讨,认为把他的美学思想提炼为“心本”美学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一直到今天的消费社会批判,大致可看作是一场前后相续的思想潮流。在这场横贯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名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思想潮流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之一是美学思想领域的扩张:它将对审美经验的一般分析(康德、席勒、黑格尔、克罗齐等等)上升为对社会整体的价值诉求(批判理论),并以此为根据,内在地承担了诸种社会理论的价值陈述。由于如此,美学进人了社会理论,变成了政治社会理论中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  相似文献   

4.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视为现代性的基石,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从“资本”的视角透视现代性,实现了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转换的枢纽,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向:即从“国民经济学”研究维度的契入到“伦理道德”的转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换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列汉 《科技资讯》2006,(12):140-141
西方各种社会批判主义在对现代性.特别是对作为现代性依据的“工具理性”的批判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片面的理性或者非理性,工具理性或者价值理性,都有碍社会的进步。把理性和非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走和谐社会建设之路,使我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费希特的"自我"异化思想中,他从理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批判精神。他首先承认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论学者的使命》中他把人的最终目的看成是对非理性东西的自由驾驭。费希特的"理性"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则是对普遍有效的规律的追求。但是费希特将对现实的理解变成了包含着对第一原理的追求与知识学的构建,从而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批判。  相似文献   

7.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经典作品之一,问世后在世纪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其批判却存在以下缺陷:用历史的“旧镜片”来观察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带着“偏见”来理解《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孤立地、片段式地批判《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这些批判是一种“单向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金庸后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他前期和中期作品是很不相同的,他笔下的人物也从理念式的“前英雄”、人格神式的“英雄”,发展到了真正人意义上的“后英雄”。创作上发生的这种蜕变,与金庸此时的思想变化有关,这段时期,他对绝对理性以及传统儒家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拷问,并试图通过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达到重光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提出的理论不多,但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却影响深远,“诚”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诚”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作为天道和人道的根基。他的“诚”思想是先秦以来有关“诚”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做了较大地发挥,它的基本理论已经完备,后世有关“诚”的思想,都可以从周敦颐那里寻到渊源。  相似文献   

10.
技术理性批判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明确提出技术理性已经成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统治理性,从而对技术理性展开全面的批判。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对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积极意义加以阐释,而缺乏对其批判理论本身的批判。反思马尔库塞在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中对技术理性的预设,他错误地把技术理性看作是与价值理性完全相对的工具理性,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设计为从审美之维度构造一种新的理性形式来替代技术理性。技术理性具有工具与价值的双向维度,反思与批判应立足于完善技术理性自身、把以善为核心的价值要求转化为技术活动自身的规定之上。  相似文献   

11.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2.
理性与非理性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丹尼尔·贝尔认为:“西方意识里一直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理智与意志、理性与本能间的冲突”,而在交织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理性判断一直被认为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而且这种理性至上的秩序统治了西方文化将近两千年。”在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的哲学家们大都是理性的崇拜者,他们极力推崇、张扬理性,把理性奉为衡量一切的唯一的尺度,以至形成了渊源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在19世纪中叶以后,理性遭到了多方面的有力的、持久的轰击,非理性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至被片面地发展为非理性主义潮流,并“扩散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13.
批判理论全面批判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给人带来的“科技—工具理性”,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以使人性最终得到解放。融合了批判理论思想的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是弱化“工具理性”、建立“交往理性”、削减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策略。反思型教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具有“交往理性”和教育批判意识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内在的情与理的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关系,艺术虽然包含理性概念,但其中的情感内容又远非理性概念所能穷尽。儒家传统的“言志”说和道家传统的“缘情”说,分别代表中国美学对艺术内部思想与情感关系的解释的两条不同的美学路线。儒家美学的“言志”说主张“理”是艺术内在的情与理相统一的基础,文学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应该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并受其自觉的节制与指引,由此而发展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的传统。而道家美学的“缘情”说,认为“情”是艺术内部的情与  相似文献   

15.
杜威从改良主义进步主义的政治历史观念出发,反对被少数上层贵族精英垄断的"为艺术而艺术".杜威对经验这个关键词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超越使他自我突破了"艺术即经验"这个定义的偏狭和局限,由于他把情感、观念、想象、理性和思想等因素也包含到经验之中,使他从美学自然主义经验主义这个基点出发,上升到人本主义.进一步的超越使他在艺术与人生关系上,把艺术再现现实与表现情感统一起来,提升到社会的和历史的维度.艺术在他那里成为一种担负着人类的统一和解放的神圣使命的力量,在这个维度上达到他的美学思想的顶峰.由于他被认为"接近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思想,至使他的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长期被冷漠,因此对之重新认识、开发和提炼,对于我们的理论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引入“怀疑论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存疑”、“否定”、“悬置”、“对立”、“想象”、“体验”、“无言”、“宁静”八个方面对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进行审视与解析,探究其蕴含的丰富的“怀疑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劳动、异化及人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根源于他对“人”的理解,“人”是马克思据以批判私有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完满的,因而是二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关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19.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席勒富有创造性地提出“游戏冲动”说,将艺术判断与艺术创造视为沟通现实和理想,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和中介,从而使“游戏”与自由,与艺术具有了内在的相关意义和强烈的“超越性”追求。同时,席勒的“游戏冲动”说仍然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与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对现实的“超越”往往以一种逃避乃至背向现实的精神慰藉为目的,带有精神“乌托邦”性质。因此,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又蕴涵着某种矛盾因子。就当代文化意义而言,游戏更接近于后现代的话语场,而有别于席勒以降的古典和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