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碧 《世界科学》2006,(7):10-1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发布分析报告说,2005年成为过去125年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在此之前,1998年、2002年和2003年是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仪器记录气象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根据NASA公布的数据,在过去125年中地球表面温度共升高0.8℃,而最近30年温度便升高了0.6℃。美国气象人员警告说,未来地球平均温度可能会继续升高3 ̄5℃。NASA制作了1880年~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从1880年以来气温上升了0.8℃,总的趋势是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近30年气温上升明显,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研究人员还制作了全球2005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自然、经济、人文三大亚系统发展状况间的对应关系,从数百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结论:①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但总体上说来,“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②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自然-经济-人文亚系统的各个环节而逐级传导,进而产生了五个层次的气候冲击与适应;③在过去2000年气候恶化阶段,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的贫困人群生存问题是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④气候只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总体上渐趋减轻。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mg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800~1900年)和温暖时段(650~750年、1000~1100年、1190~1290年、1900~20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每个寒冷、温暖时段的旱涝格局虽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温暖时段,长江以北地区总体偏旱、以南地区涝.分析表明:寒冷时段的旱涝格局呈自东向西带状分布,115°E以东涝、以西则旱涝相间;温暖时段则呈自南向北的带状分布,25°N以南地区旱、25°~30°N之间涝、30°N以北地区旱,但黄土高原地区涝.冷、暖时段旱涝格局对比显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华北地区干旱与湘、赣流域雨涝几率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5.
孙炜毅  刘健  高超超  陈敏 《科学通报》2021,66(24):3194-3204
火山活动是影响气候变率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研究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温度变化的提前预警,也对未来地球工程计划具有指示意义.然而,目前仍不清楚不同纬度的火山喷发影响北半球不同纬度温度变化的特征、敏感性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完成了涵盖过去2000年的火山活动敏感性试验,并挑选出大于5 Tg的21个北...  相似文献   

6.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μg.m^-3,比平日高近30倍,主要污染源元素As,Sb,Se的富集系数比平日更高,主要污染不仅来自于北京局部地区,而且来自于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区域污染源,污染源元素Pb,Zn,Cd,Cu相比于平日富集系数下降,主要来源于北京地区自身Al,Fe,Sc,Mn,Na,Ni,Cr,V,Co等9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接近于1,主要来自于地壳源。S在沙尘暴中含量高达10μg.m^-3,比平常高出4倍,主要来源于长期传输过程中由气体到气溶胶的转化。沙尘暴饮食包含有大量的细粒子,粒径小于2.1和9.0μm的部分分别占总量的16.1%和76.9%,值得注意的是在沙尘暴中检测出Fe(Ⅱ),Fe(Ⅱ)为大洋表层水带去可供生物吸收的营养元素Fe,从而导致表层生物二甲基硫排放的增加,大气中的铁和硫的相互耦合及其正反馈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建民  李想 《自然杂志》2013,35(5):332-336
雾污染是当前有害的天气现象之一。阐述了雾的发生与观测方法,并分析了当前雾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雾污染的形成机制与雾过程中的污染物大气化学行为。最后分析了雾研究的难点及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玉林 《自然杂志》1995,17(3):157-159
交叉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是交叉科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茸毛作为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道天然屏障,对于抵御紫外线辐射、病原菌侵袭、食草动物取食及水分过度蒸腾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体茸毛的形成受多类型、多基因共同调控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在拟南芥中茸毛的形成调控还存在一系列的竞争机制对基因的活性进行促进和抑制.茸毛在发育过程中还能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如对光的反射和光量子辐射拦截,叶片的热量平衡,水分蒸发和气体交换等.而且茸毛对农作物种植和生产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文综述并分析了近年来植物体茸毛形成相关基因调控以及茸毛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茸毛形成相关基因调控植物体茸毛形成的机制以及茸毛在环境相互交互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茸毛基因挖掘及其功能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技馆教育功能及其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馆教育功能是科技馆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是科技馆教育在增进公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和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是科技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通过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系统要素和功能形成机制两个方面的分析,厘清科技馆教育功能实现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做好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沙过去千年降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广  晏宏  王玉宏 《科学通报》2012,(19):1730-1738
热带太平洋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年际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沃克环流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降雨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世纪尺度上,目前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大多都认为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的整体摆动才是热带太平洋过去千年降雨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冰期期间(LIA,AD1400~1850)ITCZ出现了南移,这一南移使得现代ITCZ北界附近的区域在小冰期期间降雨减少,而在南界附近的降雨则出现增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多个指标重建的中国南海西沙东岛近千年的降雨变化显示,东岛在中世纪暖期(MWP,AD1000~1400)和现代温暖期(AD1850~2000)降雨较少,而在小冰期期间则表现为湿润.考虑到东岛的地理位置,这样的降雨变化很难被ITCZ整体摆动理论所解释.结合现代器测资料的分析,东岛的降雨变化很有可能主要受到了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热带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不仅仅受到ITCZ的整体摆动控制,其他气候系统如ENSO/沃克环流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综合热带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古降雨记录对过去2000年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定量重建,结果显示沃克环流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我国大量的史料表明,在某个历史时期,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有集中出现的现象。其间,大旱、大涝、严寒、大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其他时期相比较,不论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发生频次和地域分布,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例如,以十七世纪为中心的明清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有人称之为明清宇宙期)。在这个时段,我国发生的严寒和大地震都是三千年来最严  相似文献   

13.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1948 ~ 2000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能  陈绿文 《科学通报》2002,47(21):1671-1674
研究了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在1978年前后全球年降水量突变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54 mm.模糊聚类方法将36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为6个纬带,研究了6个纬带的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指出,除了北半球高纬度(60°-90°N)降水略微增加以外,各纬带的平均降水量都表现为减少,35°S-35°N的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降水量减少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平均降水减少为0.98mm/a.划分了1948-2000年的全球旱涝年,指出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研究指出,在暖事件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每年减少15.4 mm,而在冷事件年则增加14.4 mm.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频繁发生的ENSO事件可能是全球年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00年的技术     
下一个12年将把世界引入2000年,当新的世纪到来时,在技术上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此,硅谷公司的一批科学家认为,未来12年技术的发展速度至少将是过去12年发展速度的10倍。据他们的看法,2000年可预见的高技术突破将有:·新一代的计算机将越来越不具有现今计算机的外貌,如同衬衫口袋型或笔记本型的这种装置能辨认手迹;答复质询;甚至还能辨认手势。·比现有计算机的功率高出1000倍的超级计算机将能  相似文献   

16.
尴尬的2000年     
庆典声势轰轰烈烈 离2000年尚有4年时间,世界各地的人却已经在热烈地策划如何度过千载难逢的新年了。 拥有6000名富有成员的美国“千年协会”决定,在古代七大奇迹唯一现存的埃及金字塔脚下迎接2000年的第一天。 美国和其他24个国家的成千上万人已决定,将于1999年12月31日晚到夜色最绚丽多彩的纽约时代广场上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德国则打算为历史性的1999年12月31日之夜制造出最大的烟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春夏南海低空急流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平  孙健  周秀骥 《科学通报》2003,48(6):623-627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提供的同化资料, 分析了1998年春、夏季发生在南海上空低空急流形成机制, 其中重点分析了1998年6月8~10日珠江三角洲暴雨过程中的低空急流过程, 并用MM5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 在低空急流形成过程中, 动能向上输送, 造成南海低空急流从对流层低层向高层发展. 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 在华南西部的天气尺度低压向东移动和西太平洋的一个高压扰动向西移动过程中, 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南海地区上空对流层低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 由于气压梯度力作功提供了低空急流形成所需要的动能, 导致南海上空低空急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形成. 由于南海季风加强往往以低空急流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南海低空急流的形成机制也可以解释南海季风加强.  相似文献   

18.
断泪博采让光速变慢网络操体前景如何你想换侧棋禅吗 “voo”向我们走来地球在发烧未来三事个人区城网前,无限的仿生交通工具《汀之后一P曰拥抱“世界致学年”开发“太空商机”断世纪的汽车革命21世纪:21种断概念时尚潮流说Mo航天直升机傲视天官中国彩色棉育孕中的断高邃公路破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16°~25°N, 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 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 夏季次之(31.1%), 春季最小(23.3%). 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 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 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 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 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 61.1%, 33.3%和80.0%; 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 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技术将是国家在未来20年中获得优势的关键途径.能够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率的国家将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发展和社会问题.在未来20年中,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增强人类的能力,帮助人们提供应对老龄化、气候变化和低生产率增长等挑战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