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蒿素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大自然》2010,(2):42-44
疟疾,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的虫媒传染病。雌性按蚊是疟原虫的携带者和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根据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类,疟疾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围疟,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成人疟疾患者一般先全身发冷,并有明显的寒战,10分钟至24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持续高热2~6小时后,患者全身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西方科学工作者以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接种猕猴类(macaques)做了大量的试验,仅Cadigan等(1966)以恶性疟原虫接种三种猕猴使它们出现极轻度的虫血症。1974年两广疟疾猴模研究协作组,在广西百色地区以间日疟原虫接种经切脾的熊猴,发现原虫不但能在熊猴体内生存六天,而且繁殖良好。在接种后的第三天静注健康人的鲜血7毫升,次日(第四日),原虫密度突然升高,超过了接种后一小时内的原虫密度。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前人(Ganha 1966)等关于“间日疟原虫既不能在猕猴体内生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人体后经历肝细胞期和红细胞期2个阶段.红细胞期是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和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阶段,其能量代谢完全依赖于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首先通过宿主红细胞膜(erythrocyte plasma membrane,EPM)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进入红细胞胞浆,再由疟原虫质膜(parasite plasma membrane,PPM)上的己糖转运蛋白(P.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Pf HT)完成疟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针对恶性疟原虫红细胞期葡萄糖转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进行序列分析,合成相应多肽,并获得了特异性识别GLUT1和Pf HT蛋白的抗体,为葡萄糖转运蛋白在恶性疟原虫感染中的机制研究,及抗疟药物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1%NP-40提取五种疟的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蛋白组分。各种蛋白提取物经SDS-聚丙烯安电泳后氨银染色,所得蛋白图谱经光密度扫描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疟原虫蛋白区带数目及位置各不相同,但两条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64KD蛋白为五种疟原虫共有区带。在五种疟原虫中,以伯多疟原虫与约氏疟原虫蛋白谱最类似,表明二者种间进化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硫酸软骨素A介导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粘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硫酸软骨素的粘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可粘附于各种器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这种粘附被认为是红细胞膜表面分子与内皮细胞表面分子间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CSA为内皮细胞表面感染的红细胞的粘附受体和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的配体。  相似文献   

6.
目前被公认的人体寄生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間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此外经报告尚未肯定者尚有P. falciparum quotidianum Claig, 1909; P. vivax var. minuta Emin, 1914; P. ienue Stephens, 1914; P. perniciosum Ziemann 1915; P. falciparum var. aethiopicum Raffaelo and Lega, 1937; P. wilsoni Roberts 1940; P. sp. James and Kauntze, 1930等。1961年我校生物系和卫生保健室共同检查疟疾患病者的血片,发现一部分的教工和同学的血液中有一种疟原虫,其形态颇特异,虽与间日疟原虫比較接近,但是有好些重要的特点和Roberts氏1940年所记载的威氏疟原虫(Plasmodium wilsoni)相同。威氏疟原  相似文献   

7.
以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xax)接种猴类和其他动物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至今被证实对间日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力的,在非洲有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在美洲有夜猴(Aotus trivirgatus)、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巴拿马狨(Saguinrs geoffroyi),白面猴(Cebus capucinus)、黑蜘蛛猴(Ateles fusciceps)和红蜘蛛猴(A.geoffroyi),其中尤以夜猴最为重要;在亚洲只发现东南亚的白掌长臂猿(Hyloates lar)对间日疟原虫有部分的感受性。上述方面,Arbele(1945)、Taliaferro(1934)、Young等(1976)和江静波(1976)都做过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江静波等自1961年陆续发现在我国有一株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经反复研究至1965年定为一新亚种,并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此后各地相继有类似本疟原虫的发现(张绍武,1965;四川地区五二三中药三组,1975;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1976;张奎等;陕西省卫生防疫站,1978;彭德华等,).但对于本虫的分类地位问题,各家意见不一,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9.
[科学时报]如果缺乏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疟蚊携带的疟原虫将无法感染红细胞。图片来源:威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最危险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多面手"。这种单细胞的窃贼怀揣着一堆蛋白质"钥匙",能够撬开红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10.
《特区科技》1998,(3):26-27
虐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播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虐疾流行以间日虐分布最广,部分地区间日虐与恶性虐并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虐疾逐年增加。虐疾的发病率有所回升;虐原虫及蚊媒抗药性不断产生,低原虫密度感染无症状虐疾带虫者增多,采用镜检法,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且对间日虐和恶性虐混合性感染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故难以适应当前虐疾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自制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稳定性及特异性,采用自制试剂盒与市售试剂盒对全血参考品进行分析性能评估、交叉干扰物的影响评估、稳定性评估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估实验。结果显示,自制试剂盒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对不同干扰物的检测未出现交叉反应影响,自制试剂盒具有较好的实时稳定性,自制试剂盒与市售试剂盒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实验寄生虫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疟疾免疫的研究已进入了虫苗的研制阶段,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日形重要。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是从事寄生于人的两种最重要的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实验寄主的研究,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灵长类被证实对这两种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在这方面近年来曾有文献综述。我们在1973和1974两年间,在广西百色地区以恶性疟患者的鲜血,直接静注接种于猕猴(Macaca mutatta)22只,熊猴(M. assamensis)9只,黑叶猴(Presbytis francicoisi)7只,在11只猕猴、5只熊猴和4只黑叶猴的外周血液中皆看到原虫无性发育的各个时期和配子母体的形成。但除在黑叶猴体内所见的配子母体较接近于成  相似文献   

13.
李英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5438-5441,5446
原核表达恶性疟原虫多期多表位基因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在前期构建恶性疟原虫复合多期多表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将测序正确的AMAMEG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并诱导表达。采用包涵体洗涤的方式纯化目的蛋白,以AMA—1抗体对纯化蛋白进行Western—blot分析。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PCR成功获得长度为1 000 bp的恶性疟原虫AMA—1胞外域基因片段,获得了与多表位基因连接后的AMAMEG基因。通过诱导表达,显示在相对分子量约95 000处有预计大小的特异性条带,表明成功表达出融合蛋白。经此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的小鼠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其滴度达到1∶105。纯化的融合蛋白和多克隆抗体为研究新型疟疾疫苗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疟疾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疟原虫致病机理是理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可以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文章利用生物数学建模的思想,对上述现象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应用稳定性理论研究该模型的平衡点稳定性与阈值!0.研究结果显示,当!01时,疟疾感染不能在宿主体内建立,从而疟原虫将会消亡;当!01时,疟原虫将在体内持续存在.最后对该模型做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抗疟药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收治的30例非洲务工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检疟原虫阳性19例,其中,恶性疟原虫6例,间日疟原虫5例,分型不详8例;30例中单用蒿甲醚治疗10例,青蒿琥酯治疗8例,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5例,氯喹治疗1例,蒿甲醚联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6例;疗程最短2 d,最长15 d,所有病例最终均有效控制症状.结论输入性疟疾临床症状典型,有急性肝损害、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衰竭、脑型疟疾及肺病变等常见并发症,血检疟原虫阳性率较高,常用抗疟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  相似文献   

16.
首次提出了青蒿素分子以疟原虫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辅酶A分子作为靶标的抗疟机制的新模型,并从生化原理和实验上对青蒿素类药通过辅酶A对疟原虫的致死作用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获得了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存在着大量晚期疟原虫重复感染的现象,有两例分别占被晚期原虫感染血球总数的9.5%和13.0%。它说明了重复感染的早期原虫是可以同时在同一血球中发育的。这种现象也可能是本虫临床症状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疟原虫的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的疫苗成份和宿主的遗传基因限制性等方面,深入研究抗疟疾疫苗。作用于红细胞前期的疟疾疫苗主要是抑制疟疾的临床发作,控制疟疾的传播;作用于红细胞期的疟疾疫苗诱导宿主体液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抑制疟原虫侵入和感染红细胞,达到减少疟原虫虫荷,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作用于疟原虫有性生殖时期,控制疟疾传播的疟疾疫苗,其在于控制一个地区疟原虫的感染率和疟疾发病率,但对已感染疟原虫个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意义不大。在设计疟疾疫苗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限制性问题。由于疟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疟原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成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临床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的工作中,血型血清学实验室项目抗人球蛋白试验(库姆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项试验是检查待检者血清中和细胞上存在的不完全抗体,分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两种方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检查被检者红细胞上有无不完人抗体,临床用于检验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红细胞在胎内已被母亲的抗体致敏;溶血性输血反应输入不相合的红细胞被受血者的抗体致敏);药物诱发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被自身抗体致敏)等疾病诊断依据。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用抗体筛选谱细胞检查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临床用于血型系统免疫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等试验,但某些血型,如D~U、Duffy、Kell及Kidd等血型,也需用此法检查。 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将抗人球蛋白血清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433例血液标本进行RH(C/c/E/e)、Lewis(Lw/Lw)、Duffy(Fy/Fy)等12种红细胞血型基因检测分析,为我省少数民族血液学研究、临床输血安全及稀有血型库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于精准输血医学.方法:对433例标本用荧光PCR法进行血型基因检测分析和统计,使血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