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长江三角洲第一古土壤层的孢粉、藻类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军干  吴国瑄  邓兵  李从先 《科学通报》2002,47(17):1347-1350
通过对上海CY孔晚第四纪沉积样品的孢粉和藻类分析,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共鉴定得孢粉、藻类55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的环境,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古土壤层中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粉含量互火消长的孢粉、落类组合序列,证明了该地区古土壤形成期间曾经历水泛和水退的环境交替。水泛时期环纹藻大量发育,而到了水退期,暴露的陆区发育陆生草本植物。这也反映了本区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多变,造成了古土壤成土特征的多期性。化石组合中海水生沟鞭藻以低含量存在,表明CY孔所在地区在古土壤母质沉积时曾受到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3.
距今42~18 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腾格里沙漠在距今约42-18^14C kaBP曾形成总面积超过20000km^2的湖泊,古湖泊的形成开始于42-37kaBP;在35-22kaBP期间古湖泊出现最高水位且居高波动,形成“腾格里大湖期”,22-20kaBP期间湖水位一度下降,但在20-18.6kaBP湖面再次有所升高,之后水位下降,至18kaBP大面积湖泊消失。大湖期湖泊以淡水至微咸水为特征,推测当时腾格里沙漠及邻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均降水量比现今高250-350nm,年均气温较现今高1.5-3.0℃,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古环境记录的数字图像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孙东怀  刘禹  谭明 《科学通报》2002,47(21):1613-1619
地质或生物记录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往往直观地表现在不同形式的影像中,对这些影像进行数字图像分析可快速提取记录中的环境变化信息,其原理是在记录的发育方向上选择剖面线,沿剖面线读取图像色值并进行环境代用指标的计算、生长层的识别与自动定年和生长层结构演化等研究。在详述图像分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珊瑚、树轮和石笋记录图像分析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阐述了这些记录图像参数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Homo sapiens)起源、迁徙和进化对现代人类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一直是多学科研究热点.分子遗传学通过现有人群的遗传数据和表型特征来推导、演绎历史事件,提出了"走出非洲完全替换"人类起源模型.在走出非洲迁居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不同环境对人类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选择作用,如人群肤色、身高等外形特征以及乳糖耐受、淀粉代谢、免疫应答和低氧适应等生理特征的表型和遗传多态性演化过程.近年来兴起的人类古DNA研究,通过采集对应事件前、中、后不同时期的古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系统比较古DNA和现今人群遗传多态性,补充和完善了经典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人类演化历史.基于古基因组研究,学者提出了人类起源的"走出非洲基因渗透"模型,并对上述重要人类表型和遗传多态性的演化史提出了新的证据和观点.本文将对现有人类环境适应的古DN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据此对自然选择如何塑造人类遗传和表型多态性展开新的讨论,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相似文献   

7.
一种研究赤潮的新途径--珊瑚古环境重建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羿  彭子成  陈特固  程继满  贺剑峰  刘桂建 《自然杂志》2004,26(3):141-144,F004
本文提出了用珊瑚古环境重建的方法,提取有关珊瑚生长率、硼同位素、碳同位素、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等信息,建立与赤潮发生年代、范围、强度和机制等的相关联系,从百年、千年尺度研究赤潮变率,结合现代的研究理论和结果,探讨赤潮发生的环境,为预防赤潮发生提供新的科学判据.  相似文献   

8.
李向阳 《自然杂志》1996,18(4):247-247
通过对江西省西北部修水地区上志留统茅山组地层的综合研究,运用露头层序工作方法和多种地质分析手段,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资料,对茅山组的沉积古环境得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创新新篇章     
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这一共识正在逐渐改变生命科学的创新格局。发展曾经包裹在隐秘的外衣之下,而如今各公司和机构正在通力合作。过去的直线路径从历史上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本质上是线性而又封闭的。从治疗方法的设想、发展到实践,每一步都单独进行——一方活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伽马蜡烷的地质产状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任伟 《科学通报》1988,33(20):1574-1574
自从Hills等人在美国科罗拉多绿河油页岩中发现伽马蜡烷后,它已经成为岩石有机质和石油的一个常见组分。例如,根据Moldowan等人所总结的资料,在前寒武到第三纪的42个油样中,无论是海相还是非海相的,都发现含伽马蜡烷。一般,它的含量较低,与17α(H),21β(H)藿烷的比值低于0.05。但是,少数样品,如希腊的Prinos海相原油,Utah的Green River原油,富含伽马蜡烷。西班牙Tarragona盆地的Amposta原油也富含伽马蜡烷。Demaison曾设想,这种高含量可能标志生油岩沉积时处于高盐时期(Moldowan,  相似文献   

11.
西沙珊瑚礁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执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赵焕庭等和于津生等报道了南沙群岛“南永一井”的34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数据,并对珊瑚礁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本义将研究西沙群岛“西琛一井”(16°27′N,111°42′E)第四纪珊瑚礁地层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沙海域沉积物Sr-O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训唐 《科学通报》1993,38(19):1786-1786
南沙海域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带,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三大板块的共同制约,它是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有海峡与印度洋和太平洋相通的海域。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的形成和发展,对该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Sr,O同位素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乔彦松 《科学通报》2003,48(13):1465-1469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 结果表明, 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 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 年代约为0.85 MaBP. 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 该结果同时指示, 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 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 (B/M界限)以后, 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 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 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 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 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89,34(19):1485-1485
植物硅酸体(Plant opal、Opal phytolith)是充填于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硅酸体(SiO_2·nH_2O),不同种属的植物有不同形态结构的硅酸体组合。它颗粒小(<2—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深沪湾潮间带的古森林遗迹进行进一步调查, 并对其分布进行测量和编号, 共发现65棵古树桩, 由南至北相对集中在3个不同区域, 其树龄为45 ~ 100 a以上不等. 对22个炭化程度较低的古树桩进行切片观察, 发现古森林由如下三种植物组成: 油杉、桑树和皂荚. 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 古森林生长于9420~6700 aBP间, 后随海面上升所引起的河流加积而停止生长并被掩埋.  相似文献   

16.
兰州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物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古新世~中新世磁性地层序列,并对比BKSA95古地磁年表为相应地层及所含哺乳动物群建立了时间标尺,讨论了盆地古环境及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结果表明:西柳沟组顶界年龄约51Ma。时代为始新世。野狐城组顶界年龄大约为31.5Ma底界年龄为51Ma,时代为早始新世晚期~早渐新世早期。咸水河组顶界年龄大约为15Ma,底界年龄约为31.5Ma,时代为早  相似文献   

17.
南冲绳海槽1000 年以来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 孔沉积样品的硅藻分析, 探讨了该区1000 年以来的气 候变化及环境响应. 研究区位于东亚季风区, 又处在黑潮流经区域, 其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受二 者的共同影响. 对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的黑潮指示种和淡水种硅藻的分析结果显示, 二者的变化 趋势与历史上的“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950~1500 AD 期间黑潮指示种波 动增加, 而淡水硅藻的含量波动下降, 说明研究区受黑潮的影响较强, 而降雨量较小, 反映了 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暖干的气候特点; 1500~1900 AD 期间黑潮指示种的含量持续降低并保持低 值, 说明当时黑潮对研究区的影响减弱, 海水温度较低, 与小冰期气候特点相似; 同时淡水种 在该时期含量显著增加并达到峰值, 表明台湾东北部在小冰期期间降水偏多. 硅藻研究结果反 映的1000 年来暖干-冷湿的气候特点, 可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降 水的影响有关: 温度升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该地区降水减少; 反之, 温度降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该地区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期“今日启明星”的联络采访有点特殊 ,因我近期临时在北京工作 ,所以对本月启明星的采访只得采取电话加电子邮件的方法 ;由于我的采访对象———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祥民教授的全力协助 ,我所需要了解的资料他都一一发给我 ,提供给我极大的方便。反复读着这些材料 ,一位活跃在地貌地质学研究领域、有着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形象渐渐在我的脑际里变得清晰起来。郑祥民的履历清楚印证了一个学者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过程。刚过不惑之年的郑祥民 1 978年以优异成绩从浙江温州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毕业后他曾在国家地矿部…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型盐湖中的长链烯酮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青  储国强  李圣强  吕彩芬  郑绵平 《科学通报》2004,49(17):1789-1792
研究了我国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的9个硫酸盐型盐湖表层(0~10 cm)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 除干盐湖罗布泊外, 其他8个盐湖的沉积物中均检测出长链烯酮. 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型湖泊中可能广泛存在长链烯酮. 多数湖泊现代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丰度变化顺序是C37 > C38 > C39 > C40. 通过对咸水湖、盐湖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湖区多年春、夏、秋、冬和年平均温度关系的分析, 发现咸水湖和盐湖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湖区年平均温度相关性最好, 相关系数为0.88(R2 = 0.88). 湖泊水体温度对长链烯酮不饱和度的控制机制可能与海洋中的相似, 可能会成为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古温度的重要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0.
彭先芝 《科学通报》2000,45(Z1):2710-2715
选择甘肃西峰和陕西段家坡两个黄土剖面,采取磁化率变化显著的L6-S5-L5层段,在8~18℃室温、25,26和30℃左右等多种条件下富集培养趋磁细菌(MB),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各样品中MB,的多少、大小、形态,以及其中磁小体(MS)的特征.总的来说,MB广泛存在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之中,古土壤中MB及其细胞内的MS相对较多,菌体形态亦较多,有杆状菌、弧形菌等;其中的MS基本呈链状沿细胞长轴排列.其次,黄土剖面中趋磁细菌的分布与古气候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从黄土剖面中MB和MS的分布可推测:在整个黄土-古土壤序列形成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一直处于频繁波动状态,由西北而东南,气候呈逐渐变暖趋势,波动也更趋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