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与土壤墒情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逐步回归分析1981—2003年土壤墒情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安徽省淮北地区各季节土壤墒情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时间连续性较好的5个站点的土壤湿度、降水量、日照3个因子建立的预报模型,经检验可以应用到整个淮北地区,春夏秋冬各季节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88.92%、91.35%、91.96%、92.94%。  相似文献   

2.
通过WIDEPLUS-CT型投入式静水压力传感器、GPRS100无线传输模块,对地下水位、土壤墒情远距离监测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集"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信息二位一体的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壤墒情和地下水变化情况,逐步提高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和旱情预测预报水平,为抗旱决策提供墒情旱情和地下水信息,预防和减少旱灾损失,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区土壤墒情监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土壤墒情测试方法及相应的仪器配置、数据的分析与传递、监测资料的归档整理。  相似文献   

4.
杨达  陈铭  于淑晶 《科技资讯》2011,(24):54-54
基于遥感与GIS集成技术,利用NOAA/AVHRR图像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土壤含水量,在遥感监测与墒情分析中考虑地理信息的影响,提高了遥感墒情监测的精度和服务水平。经试验得出吉林省遥感墒情分布和干旱面积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旱作农业区土壤墒情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壤墒情监测的重要性,阐述了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包括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建立,测试方法与测试仪器的配置,数据的分析与传递,监测资料的归档整理等.  相似文献   

6.
遥感墒情监测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应用不断深化.从遥感数据中挖掘地表农学、生态等参数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墒情反演的方法,包括植被指数法、温度指数法以及微波遥感法等,指出了这些方法的应用概况、适用条件、存在问题,对土壤墒情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凌婷  龙余良  张思 《江西科学》2022,(2):300-304+345
应用卫星监测热点和地面核查反馈数据,以及气象部门土壤水分站资料分析了2013—2015年江西省土壤墒情与林火分布时空特征,并对火险等级高的地区站点进行抽样,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了土壤墒情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林火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的西部、赣东北和赣南南部,且冬季林火发生频次和火险等级高于其他季节; 2)土壤墒情月变化特征明显,1月份最高,10月为最低; 3)在垂线方向上土壤墒情呈现“增加-略平缓-减小”的趋势,层次越深土壤湿度随外界条件变化反馈越缓慢; 4) 10~40 cm的土壤质量含水率、连晴天数和月份对火灾的发生影响显著。ROC曲线和AUC值都表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效果较好,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汾河灌区土壤墒情预报经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灌区各测站多年实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以及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灌区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土壤墒情顸扳的经验模型,为灌区管理部门用水调度和流域配水提供了依据,为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充分发挥水资源和灌溉工程的效益、有效调控土壤水分,节水增产、增效益的目的,并为了解和预测灌区旱情分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定西科技》2007,(2):44-44
入春以来,我市大部分县区降水偏少.土壤墒情较差,各地农村采取多种措施抗旱保苗夺丰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较为适宜北疆杂交棉田的灌溉策略及建立该灌水模式下的墒情监测模型,在膜下滴灌杂交棉花铃期,对不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产量展开大田试验调查。结果表明:5d30mm灌水模式最为适合北疆杂交棉花的生长,根层75%相对含水量为适宜的土壤水分临界值,并建立该灌水模式下的墒情预测模拟模型:y=-1.321x2+2.855x-0.6178(R2=0.945),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精确的模拟相同土壤质地的土壤含水率。  相似文献   

11.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基于大田多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入渗率和Kostiakov(两参数)模型(h=Kt^α)的两个入渗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两个入渗参数随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较好符合对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大田灌溉、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温度效应对非饱和土壤中湿分迁移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种条件下,对非饱和多孔土壤中温度和湿分分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持水性降低,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在周期性变化的土壤温度的作用下,土壤水分含量则呈周期性变化;土壤润湿度与温度变化幅度共同决定温度效应对土壤湿分迁移的影响程度,由温度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湿分迁移在含水量中等程度的土壤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4组不同含水率千枚岩碎屑土滑带样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含水率对滑带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千枚岩碎屑土滑带样三轴剪切破坏后没有明显的剪切面;应力应变曲线总体上表现为硬化型,且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随千枚岩碎屑土滑带样的含水率增大,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是减小的,但敏感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土体电阻率与含水率及孔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桂林红黏土、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更严格的单因素控制试验,在保持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探讨两种土体的电阻率随含水率(保持土体类型、孔隙率不变)、孔隙率(保持土体类型、含水率不变)的变化规律,并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含水率和孔隙率变化的土体体积含水率,探讨电阻率与体积含水率间的确定性关系及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孔隙率一定时(含水率一定时),两种土体电阻率与含水率(孔隙率)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两种土体电阻率均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剧烈减小,而后逐渐变缓;均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两种土体电阻率均随体积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红黏土电阻率与体积含水率间呈幂函数关系,粉质黏土电阻率与体积含水率间呈线性关系,基于体积含水率得到的两种土体电阻率经验公式相关性较高,可应用于红黏土、粉质黏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5.
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为背景,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植被(乔木类小叶杨林、灌木类沙棘林和柠条、油松-小叶杨混交地及撂荒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5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6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依次为撂荒地油松-小叶杨混交林沙棘林柠条小叶杨,且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恒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乔、灌木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50 cm~220 cm之间,而撂荒地在320 cm处出现最大值,5种植被类型的最小值大都出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最后,根据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分布分层的定量分析,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 cm~200 cm)、次活跃层(200 cm~300 cm)和相对稳定层(300 cm~600cm)。因此,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在进行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依据因地适宜原则,实行乔-草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恒 《山西科技》2013,(6):44-46
对不同耕作方式下旱地玉米种植的试验结果显示,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cm~7cm深处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降低了地温,提高了0era-20cm深处土壤的水分含量;免耕探墒播种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土的抗剪强度是岩土体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测量土的抗剪强度对于滑坡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装置来实现现场测量土的抗剪强度,该装置由十字板、扭矩传感器、步进电机、单片机硬件电路等结构组成。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单片机硬件电路作了详细介绍。取杭州地区的软黏土为研究对象,用该装置对土样在不同含水率和不同正应力的条件下进行了十字板剪切试验和直剪试验;并将所得数据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较低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土壤抗剪强度和对土壤施加的正应力是成正比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表观热惯量法是热红外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表观热惯量可以通过对土壤反照率和地表温度日较差的测量而获得。以吉林中部地区为研究区,根据表观热惯量反演土壤水分含量的原理,选取春播时期的四月份时相,利用MODIS_L1B数据计算模型中的相关参量,进而计算表观热惯量值。将计算结果与土壤水分含量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通过了置信度0.01的显著水平t检验,相关系数R=0.831,并分析土壤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差异的影响,结果与表观热惯量反演土壤水分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高山草甸区域内道路冻胀、翻浆等病害大量发生,水分迁移是产生冻胀翻浆病害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初始含水率、细颗粒含量及入流通量对非冻结路基土中水分迁移的影响.依托拉妥至芒康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土体处于最佳含水率时,不同细颗粒含量的土样毛细水上升高度不同;在一定细颗粒含量范围内,土体总入流量及入流通量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初始含水率为11%时,细颗粒含量为19%的土样总入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表现为"S"形,而细颗粒含量为22%的土样却表现为拱形,说明土样总入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土样同样出现滞后现象.土体总入流量及入流通量与初始含水率成反比,总入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由拱形变化为"S"形.结果表明高山草甸区的最低路基填筑高度控制在1.5 m以上,能有效防治路基冻胀翻浆.研究成果可对西藏高山草甸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