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依据野外调查成果, 研究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 该断裂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段, 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 玉水坪探槽 揭示的断错地层OSL年龄为5.1±0.6, 5.3±0.2, 7.5±0.5和10.3±0.9 ka, 属于全新世堆积。下太平某小河T2阶地上发育的多条断层断错现代土壤层之下的所有地层, 被错上部地层的OSL年龄为5.3±0.6 ka。上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造成上新统的强烈构造变形, 其运动性质由逆冲转变为右旋走滑。新民村和盖场等探槽揭露地震楔、砂脉和软沉积构造变形等地震现象, 垂直错距多在1 m左右, 属同一期地震事件所为, 其发生时间约为28000 aBP, 震级达到7级。  相似文献   

2.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 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 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 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 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 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 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 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曾凡蛟 《科技资讯》2013,(4):160-162
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在开展深圳市活断层探测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对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讨论。该断裂以深圳水库为界,大致可分成东北段和西南段,东北段是自北向南平行相间的三条断裂,西南段是数条略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该断裂活动特征以逆冲为主,兼具反扭,部分地段为正断层。地质、地貌、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没有活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南部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为进一步了解断裂活动程度和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工程及样品采集与年代学测试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昭通—鲁甸断裂带北东向3支次级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运动性质以逆冲兼具右旋走滑为主.(2)昭通—鲁甸断裂上,新棚子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32 510±30)a BP];根据黏土层明显的砾石定向排列及砂石层扰动现象,推测断层可能错断全新世地层[(10 880±30)a BP].研究成果对滇东北及川滇交界地区地震趋势及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考察与GPS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对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 其不同构造部位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具有分段差异特征。以东构造结为界大致分为3段: 东构造结以西为嘉黎断裂西北段, 东构造结顶端易贡?通麦段为嘉黎断裂中段, 东构造结东南部分为嘉黎断裂的东南段。西北段为右旋挤压运动, 走滑速率3.2~5.8 mm/a; 中段弱右旋挤压运动, 走滑速率1.3~2.0 mm/a; 东南段为左旋挤压运动, 走滑速率3.7~4.0 mm/a。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质和地貌调查、探槽开挖、钻孔探测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方法,对沧口断裂黄岛段进行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沧口断裂在黄岛前湾一带经保税区、武家庄、长江路街道办事处、辛庄、高家台、张家庄、小洼、白果树村和新建村进入黄海;沧口断裂带在黄岛整体上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长约15 km,断裂带宽度在5~35 m之间;断层主要发育在燕山花岗岩体中,对白垩纪地层、现代地貌和第四纪沉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经过多期运动,沧口断裂黄岛段中更新世以来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断裂带中发育断层泥,断裂带附近基岩破碎严重。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沧口断裂黄岛段采取14 m宽度作为避让带宽度。沧口断裂黄岛段空间展布及现代活动性的研究对未来青岛市黄岛区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综合开发以及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蟠龙山第四纪新构造断裂发生在晚泥盆世五通组砂岩及上覆晚更新世亚粘土地层扒由观察到的特征分析,认为是受近东西向主压应力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热释光测试证明,断裂应形成在晚更新世后。这一发现,对寻找地下水及第四纪地质、地震地质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  相似文献   

9.
田庄断裂为北东东向的斜穿太原盆地北部的隐伏活动断裂,通过在马练营路附近实施横跨田庄断裂的联合钻孔勘探,发现地层呈现出3段明显的河-湖-沼泽相沉积旋回特征:80~60 m段,沉积环境逐步趋于频繁,沉积相为湖泊→沼泽; 60~30 m段,沉积环境两次经由频繁趋于稳定再到频繁,沉积相为河流→沼泽→河流→湖泊→沼泽→河流; 30~0 m段,沉积环境逐步趋于稳定,沉积相为沼泽→湖泊→沼泽.地层岩性表现出:青灰色粉质黏土在从南至北方向上呈现出深度变深,终止深度变浅,在钻孔ZK3←→ZK4←→ZK7间均出现量级的转折变化;黄褐、褐黄色粉砂、细砂在从南至北方向上整体出现深度在20~30 m,浮动不大,终止深度变深.田庄断裂断错地层主要有3套,均为晚更新世地层,未穿透上更新统,由此判定目标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从上到下,断错地层错距逐渐加大,依次为0.4 m、3.5 m、7.2 m,错距在钻孔所揭露深度内有两次3 m左右的同震位移,可以判断在该识别层内发生两次主错动事件,这为分析田庄断裂的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昌化—普陀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通过小波多尺度方法对布格重力数据进行有效分离,并基于重力、航磁数据分析其深部结构,结合历史地震及前人人工地震资料进一步探讨该断裂的活动性。重力小波细节图表明,该断裂南倾,切穿中上地壳到达下地壳,在下地壳该断裂仍与孝丰—三门湾断裂相切;航磁场揭示该断裂具有比较强烈的活动性,推测昌化—临安段断裂是右旋走滑断裂。综合重力、航磁及前人资料可知,该断裂是杭州地区一条南倾的深大构造断裂,切穿底部基岩至下地壳,控制和影响第四纪地层沉积,至今仍具备一定的活动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特征及其通道工程选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海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沿,地壳活动强烈,地震也时有发生。海峡主体属台西盆地,西界为滨海断裂带,与闽浙隆起相邻。海峡中部主要断裂,包括晋江凹陷东界主断层(F2)和九龙江凹陷东南界主断层(F3),可能在晚上新世,甚至第四纪仍有活动。海峡南北部地形明显不同,北部地形走向为NE向,总体呈槽隆相间的格局,最大水深约90m;南部相对平坦,地形走向NS-NNW,最大水深68~70m。从拟选通道线附近的地震剖面来看,A、B、C三线附近海底均有断层,其中A、B两线F2断层明显,至少切到上新统顶界,甚至可能切入第四系;C线断层切至上新统顶界部,但主断层F3似止于上新统中部,第四纪后不再活动。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南部强于北部。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震特征及设想隧道选线看,北线可能优于中线和南线。但由于现有资料不足以确定海底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建议对海峡进一步开展以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为目的的中比例尺调查,为通道工程的科学选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 发现中条山北麓中段虞乡镇西南山前洪积扇上发育走向NW290°的陡坎。野外差分GPS测量和DEM数据分析得到其最大高度为13 m, 最小高度只有3 m, 高度的差别主要与陡坎所在的地貌面的发育先后有关, 早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大, 晚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小。另外, 断层下降盘冲沟扇状堆积也影响同一期洪积扇面上陡坎的高度, 离开冲沟越远, 堆积作用越弱, 陡坎就高一些。探槽研究揭示, 虞乡镇西南洪积扇上断层陡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 断层第一次活动时间在16720±70 aBP以后, 7700±40 aBP之前, 接近16720±70 aBP; 断层第二次活动的时间在7700±40~7020±40 aBP之间, 垂直断距大于2.2 m, 说明该陡坎为全新世断层陡坎。对比研究估计, 该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9 mm/a。  相似文献   

13.
熊保颂  李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848-10855
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利用SfM方法重建地表三维场景;通过软件自动提取和人工目视判读方式获取冲沟地貌;基于错断地貌复位测量方法,利用LaDiCaoz测量获取位错距离。本文以阿尔金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近100组地貌位错数据,发现了5次疑似古地震造成的地表冲沟错断证据。  相似文献   

14.
饶峥  刘晓东  刘帅  龚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5):10170-10176
内蒙古塔木素地区地处中蒙边境,位于阿拉善右旗,是高放废物粘土岩处置库的预选场址。预选区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发育多条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对于预选区有利地段的最终确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塔木素地区北部靠近控盆断裂的塔木素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定年技术研究该断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发现塔木素断裂东段错段一条干枯的河流,我们对河流阶地采集光释光样品,测得光释光年龄为56.8±5.2ka,结合河流阶地的高程曲线可以看出塔木素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野外考察和有关分析资料,阐述了昆明盆地的泥炭赋存特征及其成因,並对聚煤环境进行了类比分析。从成炭机理的类同性大致反映出古地理演变的基本过程,亦为寻找和勘探泥炭与褐煤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临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一些露头剖面的观察,通过对LK10孔钻孔剖面的岩性,粘土矿物、地球化学、孢粉等古环境标志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临汾盆地自上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的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元谋断裂带砂脉发育的层位、成份、形态、围岩变形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和古气候环境, 以及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结合释光年代学测试结果, 讨论砂脉的成因机理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元谋断裂带地表或近地表发育的砂脉较多, 产状近直立, 延伸较长, 沿断裂中?北段构造面平行展布。综合分析砂脉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围岩和断层的空间关系, 揭示砂脉的形成应是断裂带强烈运动或地震活动引起的断层带上、次级断裂面上以及构造面附近局部节理面砂土液化的结果, 或为伸展构造面裂隙充填物, 且可能为同一期地质事件所为, 形成时间约为7 kaBP。这些砂脉构造对断裂活动的时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是元谋断裂晚第四纪一次强烈活动的伴生产物。  相似文献   

18.
The Quaternary fault in Jiamu area,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  Huafu  Wang  Shengli  Suppe  J.  Hubert-Ferarri  A.  Jia  Dong  Yan  Fuli  Yin  Donghao  Chen  Jia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2,47(6):494-499
The Quaternary Tailan River fault has been found in the Tianshan foothills area,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t is the recent boundary fault of the Tarim Basin coupling with the West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light of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slip which cuts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of different ages, the Quaternary kinematic figures of the Tailan River fault are estimated as follows: crustal shortening 3.7 km and shortening rate 1.59 mm/a, uplift of Tianshan Mountains 1.34 km and uplift rate 0.56 mm/a, and additional relief of 900 m. Conside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umubiezi anticline close to the south of the Tailan River fault, the Quaternar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shortening rate of the Jiamu area are 4.8 km and 2 mm/a respectively.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coincide with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calculated from the growth strata in the Kuqa area, as well as the GPS measurements in the Lake Issyk area and the Korla-Urumqi area, reflecting the fast thrusting period within the shortening tectonic processes of the rejuvenation foreland basin in front of the southern foothill of the West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Neo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