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风红豆楼词》是晚清诗词名家张鸣珂的早年词集,从此词集的题材、体式和一些具体篇章,可见张氏早年词作的特征,见出他对南宋姜夔、张炎和清初浙西词派的研习,若与张氏后来结集刊刻的《寒松阁词》相比较,又可见张氏前后词作题材、风格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前期的词论家主要是围绕陆词主体风格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陈维崧、王士祯、贺裳等人都对陆游及其词风的体派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到清代中期,陆词遭遇了浙、常二派的相对冷落,而《四库提要》对陆词“以诗为词”特点的论述则成为此一时期陆词批评的亮点;相较之下,以陈廷焯、刘熙载为代表的清代后期词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陆词的风格特征、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成就和局限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今天研究陆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绝佳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3.
清初广陵词坛邹祗谟、王士禛、彭孙遹三位主将中,彭孙遹的词与词论,贯彻并发展了邹、王二人力图倡导的理论主张,是广陵词坛词学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人物。彭孙遹提出“艳丽”本色是词体特性的必然要求,艳情与雅正实为一体二端;彭孙遹的词学理论主张以自然为宗,但也主张要加以雕琢,所谓“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彭孙遹在批评词时虽然以“艳丽”为本色,但却并不排斥其他风格的作品,更能发现同一个词人身上并存的不同风貌。正是在清初那个特殊的背景中,横亘彭孙遹心头那难于说破、又无法释怀的士子情怀让他对稼轩词风的本质特质有了最切身的理解,从而也使其词风得稼轩三昧。  相似文献   

4.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5.
《小嫏嬛词话》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词学理论专著,淹没无闻二百馀年,它的发现为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料。从文献考证和理论梳理对这部词话进行考察,可知:新发现《小嫏嬛词话》的版本情况;作者王初桐及其词学主张;《小嫏嬛词话》的浙西词派词学观;词话的理论特色和闳通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6.
所谓粤西词人,应该是指籍贯为粤西的词人群体。但是,粤西词的发生,却源于中原文化的浸润与沾溉。故前人有"粤西词,始于宋代"之说。按粤西地域细分,粤西词派有两个统系:一个是以临桂为中心的桂北词人群;一个是以容县为中心的桂东南词人群。由明入清的词家谢良琦认为"诗馀虽小,亦文之一体,既已为之,则亦不敢漫然从事矣"的创作实践,为粤西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笃实而平稳的道路;后起的况周颐认为"吾粤西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可传以此,不传亦以此",则道出粤西词传承流变之迹。  相似文献   

7.
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载道”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说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性的真与诚为目标。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超越鸳蝴派走向浪漫抒情-苏曼殊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对鸳湖派产生了深刻影响,又超越了鸳蝴派。在架构情智冲突、抒情性、自叙体色彩、散式结构、皈依自然、感伤情调等方面开启20年代浪漫抒情派小说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李东阳《联句录》一书在学术界鲜为人知,经考证,《联句录》原书并序跋共86页,缺第45页,存诗255首,残缺诗3句,涉及44名诗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茶陵派成员。同时,《联句录》主要反映了茶陵派斋居宴饮之乐,赠别怀友之情和怡游玩赏之悦,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茶陵派的创作思想。《联句录》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茶陵派的群体文学活动、提供李东阳新的生平史料以补史传之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即使极力推崇西方文学、极欲打倒传统的新潮派诗人,也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诗词的影响。因此,近百年来中华诗词在顽强地坚守,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有杰出诗家和优秀作品问世。中华诗词事实上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新诗词,包括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词、散曲,这些古老的形式,都焕发了新的生机,足可与自由体的新诗争芳斗艳。广大诗人可以用自己适宜的表达方式,去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各种体式的诗歌作品。重新确认中华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纳兰词化用数量很多,特别是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的地方较多。他化用的类型有“明化”有“暗化”、有“正化”有“反化”,化用的方法有原句话用、增字化用、减字化用、改写化用等方法,纳兰词中的化用达到了自然典雅、了无痕迹、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词学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词学流派——“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这种分类有两个依据:一,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事词学活动与词学研究的主要地域,二,他们的词学代表作的产生地域。本文关于二十世纪二十位已故词学名家的流派归属的认定,除了这两个依据之外,同时还依据他们的师承关系或其所接受的影响。文章从二十个方面揭示了这两个流派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从十五个方面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阐述了词学流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西晋二陆开启的区域人文传统绵延相传,松江文人结社之风蔚然盛行,文化家族薪火相承,使云间成为明末清初“文藻之渊薮。”而正是这一区域文化,孕育出了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云间词派。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5.
词体结构论     
本文共分四部分:一,词体研究中的两个倾向及两类研究关联的不足和建构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的必要性。二,借鉴新的文体理论成果梳理词体概念,为词体结构层次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三,词体结构论,将词体结构层次命名为体制、体用、体貌和体性,并给出词体结构关系框架图。四,词体结构论的理论应用价值及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6.
郭麐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词人,他以诗词古文知名于世,论词以浙派为宗。纵观早中晚期词作,其词风经历了从追步花间到宗尚南宋终归于浙西词派的渐变过程。晚年检讨得失,词风越出浙派范围,抒写性情,自成一格。其写心、适性的词学观点纠正了浙派末流的重形式轻性情的流弊,浙词为之一变。纵观郭麐的词学理论与浙派的离合,既是对浙西词风的革新,亦标志着浙派走向颓势。  相似文献   

17.
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诗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诗薮》还论及宋玉作品的真伪,其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诗歌发展观反映了明代诗学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8.
王国钦先生就诗词入史问题的商榷文章,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树对立面,歪曲甚至篡改我的文章,比“断章取义”还要“不公道、不厚道”。现代人的古体诗词该不该入现代文学史,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主张慎入,是根据文学史的经典性原则、诗词传播接受的大众语言基础、现代性标准和五四传统的意义而提出的,但又坚定地认为旧体诗词在其辉煌的历史上会永远地活着,而且对今人的旧体诗词也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梅溪词在清代影响深远,这与浙西词派的推崇及倡导密切相关。清初的时代风尚,使得梅溪词的风格为浙西词人所称赏并接受。由于他们多角度的对其词进行传播。到清中叶,形成了“家白石而户梅溪”的热潮。在清人的词话、词选、论词绝句中,对梅溪词的评价颇高。吏达祖词逐渐成为时人习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