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宗法制度与《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王国维先生分析殷周制度不同时说:“故夏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文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观堂集杯·殷周制度论》453-454页)他后来还对此制度初始的情景作过…  相似文献   

2.
高校中文系《文学概论》教材严重滞后,并使该学科的教学陷入困境,这是许多从事这一学科教学教师的共同感觉。一方面,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们不得不照本宣科,学生们为考分的合格,也不得不“教条主义”;但另一方面,基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等西方各种美学、文学思潮在这些年来蜂涌而入,国内文坛上的“新方法”、“主体性”、“文化热”、“语言年”、“解构性”、“后现代”诸浪潮此起彼伏,又不可能不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乃至出现教师课堂讲的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课外推崇的则是“艺术是原始性生命本能的骚动”这…  相似文献   

3.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提出“大欲通乎志”,而小欲则封于私。前者如汉高祖、魏武帝,后者如杜甫。大欲、小欲,都有一个升华过程,能得“一国之心”者,方可言“通乎志”。  相似文献   

5.
黄道周是明末一位正直的政治思想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怀抱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望。为此,他博览精思,从传统的思想武库中寻找改良现实的思想武器,企图用“尊天”、“法天”的观念和三代上下的“先王之道”来约束和限制君主的行动,从而构成了他政治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据此展开分析评论。一、究“天人之际”的尊天、法天思想黄道周不信佛、道之类的迷信,指出:“神仙为吾道之仆隶,释典为吾道之灰尘”。”他继承的是历代儒家究“万人之际”的思想传统,其《骄技别集序》写道;“凤年著书数十万言.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传统文化的延续发生了断裂。按照文化进化论的理论,一种文化传统发生断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内在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异。西方审美文化中的自然意识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基因。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主导意识是“人与自然亲和’的意识,而现代主义审美文化中的主导意识则是“自然异化”意识,故此笔者认为,正是自然意识的变异才导致了传统审美文化向现代主义审美文化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意—象—言的辩证关系上,分别对产品设计之“意”,产品形态之“象”和产品形象之“言”进行论述,通过从意到象到言的语义生成的道路,阐述了产品形象借助语义信息的传达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必然会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而西方文化则是以“自我”为棱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从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分析可观察到中西方人格差异及其表现,而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对于实现人格整合及塑造现代化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诗的生成问题,从二十世纪至今一直是诗歌界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绝大部分诗人、诗评家们认为,新诗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养分,得益于“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1]这一观点的主要倡导者有梁实秋,他认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2]。另外,还有些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的声音。而杨景龙先生的见解则比较独特,他认为“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应各占事实的两个方面,尽管中国新诗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西方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营养,但也不能不承认,几千年来的诗歌传统已经浸入诗人们…  相似文献   

10.
杜文系年     
鲁迅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介事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故治社请者,不可轻弃征文。笔者因参与《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工作之便,将杜甫三十篇赋笔来著校读一过,集前贤之成果,系年如下。但求眉目清楚,有助了解杜甫之全人及所处的社会状态,间有心得,亦录各批评。所据年谱,为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之《杜甫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杂述》之作,当在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之间。盖本文有云:“则鲁之张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聪明深察”①,又云:“太山冥冥以高,泗水清”。…  相似文献   

11.
王维婚姻问题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历以前的盛唐诗人中,其婚姻问题被堂堂正史所载入者,仅为王维一人。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典籍文化”现象。但王维的婚姻问题尽管为正史所载入,却十分简略,如《旧唐书·王维传》仅云:“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其后的《新唐书·王维传》,以及《容斋随笔》、《唐才子传》等,亦英不如此。本文对王维的婚姻问题试作换激素隐,或可还其历史之真实。一据上引《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可知王维在“妻亡”后不曾再娶,如果“抓后三十年以终”的“三十年”乃为实数,则其妻之丰就应在王维31岁的汗元十九年。这是因为,王维…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历来以元曲本色派大家见称,本文则认为,作为一个在儒家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汉族文人士大夫,他的许多散曲作品同样体现了传统诗歌所特有的情韵,举凡闲适、退隐、写景、咏物及至离情别绪诸多内容,均表现出传统文人长于抒情语言雅训之风格,与文采派几近,是典型的“诗家之曲”。前人所谓汉卿曲“激厉而少蕴藉”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元人周德清,向以所著《中原音韵》为世所知,时谓“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见地位之显。然其在曲学界影响最大者,则莫过于该书自序中如下一段话:乐府之盛,之各、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绅及门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现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寥寥数语,却颇有认识价值。首先,末二句为今天判定关汉卿等元曲大家之生卒年提供了重要佐证,确属不可多得。其次…  相似文献   

14.
《老子》全书仅用5534字,就将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形象、生动地阐述得明了透彻。本文特从(一)譬喻,(二)感叹,(三)顶针,(四)回文,(五)重言,(六)连问不答,先问后答,(七)正反相衬,(八)数字排列,(九)“不而”与“而不”,(十)排比,(十一)对比等方面的修辞艺术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文献取向主要表现为背景层与本事层文献的缺项。就背景层而言 ,偏激和固执是当政者王安石的政治作风 ,也是反对派苏轼的政治作风 ,前者为林氏所取 ,而后者为其所舍。就本事层而言 ,苏轼之“参与”和“超然”是林氏所取者 ,而其“徘徊在参与与畏祸之间”一段则为林氏所舍。这一文献取向是与接受主体的意蕴期待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汉赋辨说     
汉赋几个主要问题需加以辨说。一是赋之称名由物质经济领域到精神文化领域均经过从动词到名词的转化,而以“赋”名篇,即是作为登高演示行为,转化为指称这种行为对象的语言作品。二是传统赋类作品需要辨明文体,汉赋就是“散体赋”,“骚体赋”应归于“楚辞体”,而“诗体赋”事实上不存在。三是汉赋前身是楚赋,楚赋源于民间隐语和《庄子》寓言,具有游戏性与讽喻性特点,而楚赋走向汉赋受到纵横说辞影响,具有夸饰性倾向。辨明这些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汉赋以及整个汉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伦理性特征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它在思想政治上表现为“德治主义”,维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行为实践中则充分体现出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地形训》部分语辞的解释或可商榷:“陆径三千里”当作“陆注三千”;“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不必疑误;“沙棠、琅玕”并为树名;“渤海”为西域塞外之水名;“倍”即“照原数等加”之意,不必训为“陪”;“竹箭”为大名冠小名之例;“蛤”字不必疑误作“蚧”;“菽,豆”之训以汉时语释古语;“菽夏生”之注当作“菽,火也。火旺而生,水旺而死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把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传统文化中的两支主干儒家和道家虽说在鬼神观上存在差异,但对天──帝──玉皇的信仰上又有其共性。以玉皇信仰为楔入点,考察探求儒道的同异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儒教对“天”‘上帝”的信仰诚然孔子早就提出“近人事而轻鬼神”的看法,《论语·雍也》曰:“敬鬼神而远之”,但孔子也言天,《八》云:‘如在,祭神如神在”。“四书五经”是儒者们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