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间集序》中所批评的对象是在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口中所唱出的,产生于坊曲里巷乐工妓女之手的歌辞。"言之不文"是说其没有文采,"秀而不实"是指处于词体初期阶段,还未成熟。花间集序的主旨是通过对歌辞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勾勒和描述来为花间词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认为花间词要继承的是歌辞文采上的精美,音乐上的和律,功能上的娱乐性;要创新的是用相对文雅的文人词来对鄙俗的市井之词进行"雅化",这种雅化是相对的,是进士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从单纯的"娱宾"到"娱宾"、"遣兴"并存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琴操”     
“琴操”与琴乐密切相联,为和琴曲而歌之辞。琴操“本词”多托名或托言先秦圣贤。以圣贤因遭忧罹患、遇合无际而致的郁思嗟怨为其主要内容,故而多或显或隐地与王朝政治之清明与污浊、宗庙社稷之兴衰与递嬗等相联。后人同题之作亦多为摹圣贤之言以抒己志。琴操“本词”情感意旨已相当狭囿,作诗讲求正宗的后人更难有施展才气的空间,这极大限制了“琴操”之“体”的演变。琴操非古诗,非骚词,又似古诗,似骚词,其诗“体”形式也限制了自身的演变。琴这种乐器所承载的道德和政治意蕴的雅正也使得琴曲“曲高和寡”,而为琴曲歌辞之一属的“琴操”更是被限囿于狭小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创作承汉乐府而来,且与当代制乐发生着某种交互关系。通过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制作的计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文人乐府制作的一般规律及某些特殊现象。进而可以对文学史发展进程做出更为合理细腻的分析与判断,如朝廷制乐与文人乐府创作的关系,相和经典地位的形成与文人拟作的关系,以及杂曲与文人新变能力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萧先生立足于汉魏六朝人的生活,以学史家之敏锐眼光,熔史识、学于一炉,动态地多主位地挖掘了汉魏六朝人的灵魂。就其对民间乐府的重视及挖掘之深而言,堪为汉魏六朝平民灵魂的历史。这首先表现在以研究实绩为民间乐府正名,其次是以作品本事与背景的阐发、作品产生年代和本事的考订、词语典故的解析、诗源之辨体及作品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并总结了汉魏六朝民间乐府的历史价值与学价值,既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成就卓越的分体学史作,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学批评史专。  相似文献   

5.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萧先生立足于汉魏六朝人的生活,以文学史家之敏锐眼光,熔史识、文学于一炉,动态地多方位地挖掘了汉魏六朝人的灵魂。就其对民间乐府的重视及挖掘之深而言,堪为汉魏六朝平民灵魂的历史。这首先表现在以研究实绩为民间乐府正名,其次是以作品本事与背景的阐发、作品产生年代和本事的考订、词语典故的解析、诗源之辨体及作品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并总结了汉魏六朝民间乐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既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成就卓越的分体文学史著作,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文学批评史专著。  相似文献   

7.
古人写文章,首先要求辞能达意。孔子曰:“辞,达而己也。”古人主张“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意谓感情要真挚,遣词要工巧,如果言辞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所以在准确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古人十分注意追求用字工巧,甚至突破文字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逻辑学的常规,追求行文新颖、生动、形象、含蓄,以最简约的文字表达最丰富浑厚、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于是在言而有物、言而有序之外,炼字炼句、修饰词语就成为古代文人骚客追求奇巧的表达效果。古…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22,(3):78-89
通过秦汉简牍,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三十八句的《九九乘法歌》,以横向分列书写方式为主,汉代出现了纵向书写方式和仅有乘积的歌诀,并可知该歌诀随着秦汉时期疆域的拓展而传播到了河西地区和南海郡。通过楼兰文书,可知魏晋时期出现了四十五句的乘法歌,并传播到了西域地区。通过敦煌吐鲁番写本,可知唐代四十五句的乘法歌已经成为常态,书写形式以纵向为主,不仅出现了大写数字本、吐蕃文本及“大九九”,而且还在歌诀中加入平方、加法、除法运算及数码,呈现了唐五代宋初敦煌及西域地区的算术教育状况。通过日本木简,可知八世纪四十五句的乘法歌已经在日本各地普及。  相似文献   

9.
皇韦占初年,太常博士沈遵游览滁州醉翁亭后,谱写琴曲《醉翁吟》。嘉祐元年,欧阳修、梅尧臣以及后来王令等人,为之填写了楚辞体的歌辞。元丰年间,苏轼又因庐山玉涧道人崔闲之请,将《醉翁吟》改名为《醉翁操》,并重新为之填词,使其成为词体《醉翁操》。之后郭祥正、楼钥以及辛弃疾等人根据苏轼词的格律谱填词,将其形式固定下来,变成一个词调名。这其间因为文献记载的矛盾,使得整个过程模糊不清,所以需要探究。而考察琴曲演变为词牌的过程,不仅对一个词牌的形成有所了解,而且对文学如何与音乐结合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梦窗词风大盛,不善学者流于晦涩饾饤。为了挽救这种弊病,朱祖谋以“融苏入吴”为药石,用东坡的“疏”来调节梦窗的“密”。他通过校编《东坡乐府》和《宋词三百首》来揄扬东坡词,自作词也能做到疏密并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朱祖谋对东坡的接受,无论是对认清朱彊村个人的词学审美理想,还是对于理解当时词风和词学路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关于梁鼓角横吹曲的解题,陈释智匠编纂的《古今乐录》并没有辑入《木兰诗》,也没有“录其题”。依据《木兰诗》文本,从兵制、名物、语言、音韵诸方面的大量文史资料,可以得出《木兰诗》是初唐产生的民歌。从诗歌史着眼,拿《木兰诗》和《木兰歌》的内容同初唐的战争史实对照,可得出《木兰诗》产生的具体时代是初唐高宗或稍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奇怪的国外新年习俗奇怪的拜年哥伦比亚的除夕之夜,每条街道上都摆着一个精心缝傀儡一一“旧年”,然后向旧年辞拜道别,并宣读“旧年”遗言,这些遗言常常引得人家捧腹大笑。半夜把“傀儡”烧掉,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人家互相祝贺、亲吻、跳舞和唱歌。在比利时的农村,...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推尊儒术,但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这一政策促进了南北化以及各民族化间的交融。正由于此,武帝时歌舞百戏众艺非繁荣,赋也颇为兴盛,赋在武帝时具有技艺的性质,这也是赋求奇、求丽、着意的辞之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诗歌丰富多彩,受南北朝诗人及陈子昂的影响,表现出清新质朴的特点。他又大胆运用民间语言,容纳乐府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近自然。  相似文献   

15.
诔是汉魏六朝人写作的一种重要的体形式,诔作为一种体形式,形成于两汉之交。以扬雄《元后诔》为代表。诔体形式的形成,是先秦丧祭命谥诔辞与铭颂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最近《科技日报》、《开封日报》等几家报刊先后报道了“全国优秀包装科技工作者”陈宝元的事迹,于是,我们便慕名拜访了他。初次见面,不敢相信面前这位衣着朴素,不善言谈,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竟是一连串荣誉的获得者。他是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名列《中国发明家大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的格律由六朝发展到唐初已趋成熟,而于杜甫等大诗人手中登峰造极,此后一千多年汉语诗歌的格律基本沿袭未改。与此同时,古体诗歌也一直获得诗人们的青睐,得以延续与发展。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分,本来是很明晰的,但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并不一定严守这种区分,中唐诗人刘长卿即是一例,细读其五言诗,确能发现不同一般的诗体。本文即对此特殊诗体试作论述,并用之于文献的校勘。而文体或诗体的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本质,其研究价值及有待开拓的空间,于此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骚体赋是对屈宋作品尤其是屈原作品的模拟,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句式、语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都有交叉,而又自成特色。因此,要弄清骚体赋的定义,就需要先把“辞”、“骚”、“赋”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从而使骚体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范围,然后从句式、文体、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将其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试图对它的概念做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19.
《漳州师院学报》2021,(2):56-63
吟诵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诗文进行学习、创作和欣赏的艺术形式,琴歌是古代在诗文吟诵的基础上配以音乐进行演唱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闽南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唐宋中古音的语音元素,运用闽南方言来演唱琴歌,从咬字发音和歌曲韵味上更接近于琴歌所产生的时代。以古代琴歌《长相思》为例,通过对比《长相思》的闽南语吟诵谱和琴歌谱,找出二者的异同,继而参考闽南语吟诵的语音语调来演绎《长相思》这首琴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比分析了克拉克和绍克拉克的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认为学习和教学是人类的非常复杂的活动,随着技术在教育中日益广泛使用,对人的认知、交往、情感、行为等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技术与教育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教育工作者没必要卷入“学媒之争”这样一场论战,也没有必要在一个新媒体出现的时候,费尽心机去对新旧媒体进行比较研究来证明新媒体是否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每一种媒体的运用都会在某些方面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