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紫阳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2):81-89
晚清词社,较之以往,更加发达,不仅几乎包含了词坛所有重要人物,亦与当时的词学精神紧密关联。文章对从道光后期以至宣统年间的143个各色词社进行梳理,以为相应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小林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5(3):54-60
明末清初的西泠词坛,是指明末清初在西泠一地进行词学活动的词人群体,既包括西泠本郡词人,亦包括宦游于西泠的词人,是一个以地域、家族、师承为纽带,以明末盟社为契机,同时浸润西泠厚重的词学传统,在明代后期词坛特定的词学氛围中形成的词人群体。他们词学理论更为理性客观,尤其强调对词体本质的思辨,注重对词律词韵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对清词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末清初西泠词坛在词由元、明以来的衰弊,转向清代的复兴这一嬗递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受化和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晚清词人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出产”和区域“群居”格局。晚清词人的区域分布已从清初、清中叶江浙两省的一枝独秀变为江浙、岭南、湖湘、闽中、皖上五区的众花争放。岭南、湖湘、闽中、皖上词人奋力急追,和江浙词人一道,为晚清词学的繁荣共倾情思和心力。 相似文献
4.
梅溪词在清代影响深远,这与浙西词派的推崇及倡导密切相关。清初的时代风尚,使得梅溪词的风格为浙西词人所称赏并接受。由于他们多角度的对其词进行传播。到清中叶,形成了“家白石而户梅溪”的热潮。在清人的词话、词选、论词绝句中,对梅溪词的评价颇高。吏达祖词逐渐成为时人习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纳兰词化用数量很多,特别是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的地方较多。他化用的类型有“明化”有“暗化”、有“正化”有“反化”,化用的方法有原句话用、增字化用、减字化用、改写化用等方法,纳兰词中的化用达到了自然典雅、了无痕迹、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纱纱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3(3):73-77
晚清梦窗词风大盛,不善学者流于晦涩饾饤。为了挽救这种弊病,朱祖谋以“融苏入吴”为药石,用东坡的“疏”来调节梦窗的“密”。他通过校编《东坡乐府》和《宋词三百首》来揄扬东坡词,自作词也能做到疏密并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朱祖谋对东坡的接受,无论是对认清朱彊村个人的词学审美理想,还是对于理解当时词风和词学路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李有强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5(4):37-42
清初广陵词坛邹祗谟、王士禛、彭孙遹三位主将中,彭孙遹的词与词论,贯彻并发展了邹、王二人力图倡导的理论主张,是广陵词坛词学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人物。彭孙遹提出“艳丽”本色是词体特性的必然要求,艳情与雅正实为一体二端;彭孙遹的词学理论主张以自然为宗,但也主张要加以雕琢,所谓“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彭孙遹在批评词时虽然以“艳丽”为本色,但却并不排斥其他风格的作品,更能发现同一个词人身上并存的不同风貌。正是在清初那个特殊的背景中,横亘彭孙遹心头那难于说破、又无法释怀的士子情怀让他对稼轩词风的本质特质有了最切身的理解,从而也使其词风得稼轩三昧。 相似文献
8.
9.
西方传教士的《圣经》汉译在清末民初中国翻译史的第三次高潮期达到顶峰,而晚清姗姗来迟的一群在华美国传教士在所有西方教士中后来居上,他们以独特的翻译手段中西合壁地演绎了西方经典之作《圣经》,其《圣经》汉译的成就无不让他们的外国同行叹为观止,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0.
谢永芳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3(3):78-82
杨铁夫的词学活动包括词体创作、词学交游与词学研究等三个紧密勾连的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在师出名门基础上的梦窗词研究这条主线贯串起来。杨氏深受朱祖谋影响,所作极力摹习梦窗,是他肆力梦窗词研究的主要内在缘由。又借助与当代词宗的亲密师弟关系,快速融入主流词坛,抓住词界热点细致研讨,是其得以推出梦窗词研究方面标志性成果的重要外在推力。杨铁夫以梦窗词研究为中心的一系列词学活动,为近世广东乃至整个国内词学的完整建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具有独特的词史价值和词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闵定庆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1):78-85
《晚清四十家诗钞》三卷,是吴阎生完稿于民国十三年的诗选集,前两卷选录晚期桐城派若干关键人物的诗作,以相当大的篇幅建构了一个以吴汝纶为核心的北传桐城诗派的力量组合,对桐城派诗学源流的梳理与总结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海涛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3):64-6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3.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4)
比兴手法在清初遗民词人的手中获得了继承与新变,更为复杂多样的象征意象也随之出现在词作当中。这使得身处易代之际的遗民得以表现其幽隐而多元的心态,同时也赋予比兴手法以独特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钱志熙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5(1):82-92
夏氏在诗词艺术上有早熟的特点,早年风格绮丽,其词体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是在西安时期,自觉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以辛弃疾、元好问为代表的一派。夏词风格与境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他在严州中学任教的桐庐时期,这一时期他比较自觉地学习白石、碧山一派,创作充满了江湖情调、写景清空入神的山水词。抗战时期到四九年解放之前,是奠定其在当代词坛重要地位的关键时期,创作出一种将家国时事之忧与山水风光奇特地结合在一起的词风,代表了夏词艺术的成熟。部分词作采用传统的婉约体与比兴的方法,每以男女离合之事来委婉寄寓抗战时期一些离合浮沉的人事。解放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创作一系列高歌猛进的作品,艺术成就还是相当高的,继承了辛陈的风格,同时也接受革命浪漫主义的新美学的影响。文革中受冲击之后的创作,恢复了早年吟咏自适,从容淡定的风致,在艺术与思想感情上都富有老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22,(4):51-58
郭则沄的词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词话著作《清词玉屑》中,与清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的词作,郭则沄此书都乐于择取。在历史事实的叙述或评论中,郭则沄的史识确有独到之处,其史识有大、深、透的特征。与同乡前辈谢章铤主张作词学苏轼、辛弃疾不同,郭则沄欣赏的是姜夔、张炎、王沂孙等词人的词作,认为即使反映重大时事的词作,也要做到融化无迹,更要做到托感遥深。其词多咏物、社课、游览、赠答、次韵之作,都着上一层清遗民的底色,寄托他的忠君恋阙的旧梦以及对现实的悲感。郭则沄擅长用思力作词,情思被隐藏在清词丽句中,较少有词能让我们获得直接的感动。郭则沄词几乎不直接写现实中的重大时事,词量显得有些不足。其词作取向偏离了《清词玉屑》中的史识追求,主要是词坛风气影响所致。郭则沄词风高度一致,即雅丽清婉,少有例外者。 相似文献
16.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4)
在况周颐的词论中有一些与女性及其词作相关的内容,他不仅提出了应"别用一种眼光"来评女性词的观点,而且对于女性词的特点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况周颐在具体评论女性词时有时亦以对男性词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7.
曾大兴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5(2):103-111
二十世纪词学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词学流派——“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这种分类有两个依据:一,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事词学活动与词学研究的主要地域,二,他们的词学代表作的产生地域。本文关于二十世纪二十位已故词学名家的流派归属的认定,除了这两个依据之外,同时还依据他们的师承关系或其所接受的影响。文章从二十个方面揭示了这两个流派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从十五个方面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阐述了词学流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4)
钱芳标乃云间词派之后劲。他的《湘瑟词》以才气见长,乃才人之词。其词格调疏朗,多隐逸之思,但有帮闲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湘瑟词》标志着云间词派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1839年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引进近代国际法用以指导禁烟运动.从禁烟政策的必要性到禁烟政策的可行性,再到禁烟文书的拟制以及禁烟策略的形成,均表明国际法对禁烟运动提供了适时而重要的法律援助.林则徐将世界流行的近代国际法与厉行禁烟这一民族使命有机结合起来,首开近代公法外交之先风,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晚清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蔡雯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2):52-59
浙派中期词人厉鹗对南宋婉约词十分推重:在接受南宋婉约词清空词风时,厉鹗把张炎“清空”兼重的理论重心转移到“清”,创作上也尚清避妍,形成独特的清幽词风;在接受醇雅旨趣时则弱化词中的比兴内涵,追求有无之间的寄托境界;同时也通过谨慎择调体现出对音律传统的重视。厉鹗的创作体现出学人之词的鲜明特点,不仅影响和带动了整个中期浙派的创作取向,也成为有清一代学习南宋婉约词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