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一、中西方对红黄二色在情感上的差异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至今,黄色仍是古老中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清初词人焦袁熹的论词组词《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五十六首是词史上第一组论词组词。结合焦袁熹的其他词论资料,可以看到焦袁熹论词并非前人所说不脱浙西派窠臼,而足称浙西派之诤友,他在浙西词派风靡词坛之后重新提出尊柳、尊周,认为词是以“嘲弄风月”来“空中传恨”,提出词中所传之情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对这种词境早于况周颐近二百年进行了描述,凡此皆在词论史上颇具开创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词体诗化理论”涵义有二: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促进词体雅化。以其理论主张之不同,金元词学家可分为诗化派和曲词派。受北方文化、苏学北行、儒学传统、北曲兴起等因素影响,金元词学形成诗化派偏盛的发展格局。诗化派的词体诗化理论主张,集中表现在对诗词一理观的自觉认同、抒情与言志并重、强烈的词史意识和推崇豪放词风等几个方面;曲词派仍努力维护词体的曲词特性,并在自然为词、探讨词味、维护词体三方面构建自己的词体特征论。承认诗词同源,追求雅正品格,强调自然为词,重视情志协调,是金元诗化、曲词二派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4.
晚清梦窗词风大盛,不善学者流于晦涩饾饤。为了挽救这种弊病,朱祖谋以“融苏入吴”为药石,用东坡的“疏”来调节梦窗的“密”。他通过校编《东坡乐府》和《宋词三百首》来揄扬东坡词,自作词也能做到疏密并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朱祖谋对东坡的接受,无论是对认清朱彊村个人的词学审美理想,还是对于理解当时词风和词学路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黄孟文在其“毛果山”系列微型小说中肆意地铺张着“大中华文化的幻象”;他虽然迷失在中华文化的幻象之中,但同时,他已经开始在对“异邦”的反思中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境遇,在两难选择的矛盾心态中寻找身份的认同,并进行文化的自我定位。黄孟文文化选择的困境是华裔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生态中的必然遭遇。  相似文献   

6.
在文人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下,自然山水逐渐成为宋词的重要内容。宋代山水词中包含了道德、情感、哲学等多重文化内涵。从道德层面而言,词人们继承了儒家"山水比德"的传统,并使山水词承载了新的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从情感层面而言,词人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赋予自然山水浓厚亲切的人情味和非比寻常的精神气魄;从哲学层面而言,宋代词人深受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响,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他们领悟自我存在的价值,实现了人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7.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8.
论“琴操”     
“琴操”与琴乐密切相联,为和琴曲而歌之辞。琴操“本词”多托名或托言先秦圣贤。以圣贤因遭忧罹患、遇合无际而致的郁思嗟怨为其主要内容,故而多或显或隐地与王朝政治之清明与污浊、宗庙社稷之兴衰与递嬗等相联。后人同题之作亦多为摹圣贤之言以抒己志。琴操“本词”情感意旨已相当狭囿,作诗讲求正宗的后人更难有施展才气的空间,这极大限制了“琴操”之“体”的演变。琴操非古诗,非骚词,又似古诗,似骚词,其诗“体”形式也限制了自身的演变。琴这种乐器所承载的道德和政治意蕴的雅正也使得琴曲“曲高和寡”,而为琴曲歌辞之一属的“琴操”更是被限囿于狭小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郭麐新论     
浙派发展到郭麐而风气始变,他认识到了浙派弊端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专学姜、张。因此,郭麐主张取径南宋诸家,以将浙派的师法门户拓宽。面对浙派盛行造成词坛千人一面的状况,郭麐提出“标举风华,发明逸态”,这实质是对“清空醇雅”的发明与创造,目的是通过探讨词风词体的多样性,推动浙派词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创作中,为实现“发明逸态”,郭麐引入了“自抒襟灵”的诗歌理论,从而为词坛摆脱模拟因袭的积习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和闻名于时的张说一起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其入蜀诗是指他被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体现了初盛唐诗歌交替转换的痕迹,跃动着文学新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西晋二陆开启的区域人文传统绵延相传,松江文人结社之风蔚然盛行,文化家族薪火相承,使云间成为明末清初“文藻之渊薮。”而正是这一区域文化,孕育出了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云间词派。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诗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诗薮》还论及宋玉作品的真伪,其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诗歌发展观反映了明代诗学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化诗学”解读《浮士德》之文本,深入考察马洛《浮士德博士》与歌德《浮士德》的文本差异,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文化因素及浮士德的民间文化渊源,对其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歌德《浮士德》的指向是一种终极关怀,同时它蕴含了一种泛神论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黄道周是明代一位具有强烈现实精神和时代意识的诗人。《黄漳浦集》中载有诗歌十四卷,其中古诗律诗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亩兼赅,形式多样广泛。就诗歌的题材内容看,更是丰富多彩,而且都强烈地喷发出一股浓烈的忧患之倩,令人读来,直感到一股沉甸甸的郁愤、感伤直逼而来,形成黄道局请取特有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这或可说就是黄道周诗歌灵魂之所在吧。黄道周是位勇敢的斗士。生当朱明王朝衰世,他以积极的用世精神,直面人生,关心社会政治。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①,不仅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才能,而且培…  相似文献   

15.
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为目标,重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这种价值追求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忽视了中国大学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质。结合国家政体的“实然”状态来探讨“应然”的情境。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不少当代旧体词作者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热点”,忽略了词文学的艺术性,批量产生趋时应景、贴标签的“口号词”,误以为是“以词存史证史”。“词亦有史”不同于教科书上说的历史意义。词反映的历史,首先是词人的精神史,其次是民众的生活史和人性史。澄清“词亦有史”的概念,明确词的艺术性在于这种古典的文学形式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问题意识和引发觉悟的动力,才能发现“盲点”。现实中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社会,词能够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和达不到的深度显现社会问题。以“弱德之美”展露批判的锋芒、以沉郁低徊的声音表达对理想的执着正是词文体把握时代精神的独特性。富有现代气息的当代词与先锋小说和新生代作品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期而遇发掘着寻找英雄和精神重塑的母题。沉默已久的词文体正从边缘向中心潜移,多元并存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正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花间集序》中所批评的对象是在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口中所唱出的,产生于坊曲里巷乐工妓女之手的歌辞。"言之不文"是说其没有文采,"秀而不实"是指处于词体初期阶段,还未成熟。花间集序的主旨是通过对歌辞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勾勒和描述来为花间词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认为花间词要继承的是歌辞文采上的精美,音乐上的和律,功能上的娱乐性;要创新的是用相对文雅的文人词来对鄙俗的市井之词进行"雅化",这种雅化是相对的,是进士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从单纯的"娱宾"到"娱宾"、"遣兴"并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了大量随笔、小说、传记,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他在传播中采取哪些传播策略?笔者认为,林语堂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之一是:他中西兼融,视野开阔,语言幽默,适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另一个优势是精通英语。这就为他传播中国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林语堂在文化传播中,选题独特,写作有的放矢;写作时会考虑海外读者当下的文化视野和兴趣;直接用英文写作,直接在美国出版,这些成功的传播策略使他的书几度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创造了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袁枚诗作中有一类是吟咏女性的,他通过对女性的吟咏来表示自己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他对女性的关爱与歌颂态度则源于母性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袁枚也正是通过这些描绘女性的诗歌来表示他对个性、真情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