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文带着强烈的反叛欲望走上文坛.朱文以"性"作为其小说叙事的出发点与轴心,旨在对性禁忌进行尖锐的挑战、对我们现行伦理道德进行挑战.作为"断裂"者,朱文寻求自由的愿望是强烈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无力逃出现实文化挤压的心灵实质.朱文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城市或城市之间四处游走的边缘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运用乔治·里茨尔的"实在"与"虚无"理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解析丽江大研古城民居客栈的发展,以透视丽江古城民居文化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变迁。从"虚无地点""虚无人""虚无产品"和"虚无服务"这四个维度分析民居客栈的演化,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解释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环形废墟>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博尔赫斯受到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表达时间的虚无以及在虚无中的荒诞性;在荒诞和虚无中,死亡给生命注入意义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弗洛斯特的诗歌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虚无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借助星光意象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诗中"我"的精神升华:虚无与超越.这种"实现"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死亡意识、孤独意识和梦幻意识.诗人的虚无思想有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透镜的会聚与发散是几何光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判断透镜的会聚与发散是一个非成熟的问题,很多教材和文献都有明确的阐述,可根据光学系统的光焦度或象方主焦距的正负来确定透镜的会聚与发散。物理通报杂志刊发朱伯荣同志的"凸透镜和四透镜及其会聚与发散性"[1]一文(简称朱文)中提出一种判断厚透镜会聚与发散的"最佳判据",并指出,如果将厚透镜反过来使用,其会聚与发散性有可能改变。本文根据光学系统的系统理论,具体讨论说明厚透镜反置使用不会改变其会聚与发散性,并指出其错误的根源。1"最佳判据"的内容朱文认为用象方主焦距的正、负…  相似文献   

6.
《重新做人》是韩东于2012年底推出的一部新诗集,收录了他自2002年来写作的诗歌。这部诗集中仍然可以看到韩东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书写,也看到十年人生经历对韩东诗歌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韩东在诗歌中通过富有紧张感的张力表达出他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并由此揭示出"存在"的悖谬与虚无。但韩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拥抱这虚无,并试图超越,这个过程是通过他"走"和"看"的空间感受与"回忆"和"告别"的时间体验体现出的。韩东关注"此刻",同时也时常回忆"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韩东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前进。  相似文献   

7.
V.S.奈保尔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和境况。"自我追寻"和"家国寻根"的主题贯穿整个创作的过程,这一主题在他的讽刺长篇小说《模仿者》中得到了极富哲理的诠释。本文从小说的主题中凸显出来的殖民地人和移民者在强势宗主国文化下所表现的"幻想破灭的惆怅感"、"身处他乡的疏离感和回归故土的无归属感"以及"漂泊流放的虚无感"为切入点作深入探讨,揭示出现代社会是个荒谬、混乱、毫无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主体破碎,自我遭到扭曲和肢解,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点,以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分支的视角出发,指出海明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虚无"主题的描绘,表现他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存在的关注;他灵活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增加读者与小说人物内心思绪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虚无"的主题;同时,他通过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烘托着整个时代的社会主题。可见,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深入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城堡》中,卡夫卡实际阐述了这样一种世界观:存在是一种虚无。与这个观点相呼应,小说中的社会存在于两大层面上展示了其虚无性:上层建筑的"可望不可及"与社会主体的"可及不可解"。  相似文献   

10.
紫阳书院     
又名武夷书院,古称"朱文公祠",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书院始建于南来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正德七年(1512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另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  相似文献   

11.
1 "以事实为依据"原则的权威是建立在缺乏理性分析的信念之上。2 "案件事实"在司法领域和诉讼领域过程中是已经虚无化的存在。3 司法实践中实行的是"以证据为根据"的原则,但是,证据同"事实"本体有原则的区别。4 "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是阻碍中国证据规则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说家朱文有一部堪称经典的短中篇《三生修得同船渡》,文青胡续冬是否套用此典?只是朱文的小说使用的是木讷的荒诞风格,而任何东西,一到胡续冬笔下,都带上了色彩绚丽夸张的拉美文学的魔幻荒诞。观其文风,似乎他自早就与这片火热的大陆有缘。看看几个或许正常的拉美人是怎样在他的笔下似真似假起来的吧。刘国鹏这次紧赶慢赶未能到场,书场稍显冷清了些。我们仍旧“存目”,且待他下回好好表现。  相似文献   

13.
"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关注的核心是存在和生存的问题。以苦难、荒谬、虚无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以苦难为形态、以荒谬为本质、以虚无为归宿的存在处境和存在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纯情少女型、灵肉型、温良顺从型、变态型等四种类型。作家主要把女性当作纯粹生命来歌颂,为其唱出了一曲奇特的颂歌——虚无的爱情,虚无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6.
查一路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1):28-31,35
朱文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远离主流社会、传统伦理的性意识与低俗生活的叙事立场,显示了作家对传统的反叛姿态和现实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废园"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著名女作家施济美在烽火中国的感情栖息地与灵魂安定点,同时"废园"意识又让作者在精神上处于激烈的矛盾中:寻求安定还是直面混乱,守望还是死亡?作品着重塑造了守望精神与精神沦丧两类女性,她们有着各自的矛盾与痛苦,共同面临着爱情的消失与精神虚无.  相似文献   

18.
通过身份与爱欲两个角度,对《悲痛的往事》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意蕴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两种不同叙事法则:像达菲先生那样疏离身份,阉割爱欲,芳香的身体乃至死亡的强光也无法激活麻木的内心,称之为"虚无者叙事";像爱米丽小姐那样守护身份,捍卫爱欲,腐朽的死尸也抵挡不住她惊世骇俗的恒久激情,称之为"纪念碑叙事"。  相似文献   

19.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20.
<宗鉴堂法帖>六卷,集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丛帖,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摹刻,匡山(江西庐山)金轮(姑音)辑,慈水(浙江慈溪)王文光(字公亮)摹勒,近人容庚<丛帖目>第四册卷十八著录.据原石可知,本丛帖山两部分组成,即<右军六十帖>(晋王羲之书)三卷和<大令鹅群帖>(王献之书)三卷,各卷隶书题首,正书标臀卷次,卷首加钤"宗鉴堂"朱文椭圆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