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ActA基因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ActA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对21个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长度为820bp的片段。PCR产物经过纯化后直接测序,并对其中的506bp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分离株具有5个明显不同的克隆谱系,每个谱系的同源性均在95%~100%。16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奶相关和环境分离株可被分成4个谱系,其中2个谱系(C、D)均为奶相关分离株和成品奶分离株;加工厂地面污水分离株为独立的一个谱系。初步表明,成品奶中污染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来自于奶牛场,而非加工环境。  相似文献   

2.
ERIC-PCR方法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工作共收集食物样品6种62份,从中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可疑菌落,用ERIC PCR方法进行鉴定。并用国际生化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结论完全一致,证明使用ERIC-PCR技术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是可行的,并且耗时短,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对张掖市盐碱土壤中放线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分离到9株菌.不同氯化钠浓度的CM培养基对9株菌进行嗜盐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A2、A5、A6属于弱嗜盐放线菌,另外5株属于中度嗜盐放线菌.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菌株A1、A2、A4、A5、A7、A8和A9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tes),A3为链轮丝菌属(Streptoverticillum),A6为诺卡氏菌属(Nocardia).  相似文献   

4.
维西香茶菜二萜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产维西香茶菜(Rabdosia weisiensis C.Y.Wu)的干茎叶中分离出5个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用波谱学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依次为:Kamebacetal A(Ⅰ),Kamebanin(Ⅱ),Weisiensin B(Ⅲ),Macrocalyxin D(Ⅳ),Excisanin K(Ⅴ).用SRB法分别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Ⅰ~Ⅴ对癌细胞株Bel-740,HO-8910都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青海柯柯盐湖16株细菌的ARDRA筛选及系统发育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海柯柯盐湖泥样中分离的16株细菌,用2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进行ARDRA分析,其中12株菌的酶切带谱有较大差异.根据这12株菌的16S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2株菌有11株分布于芽孢杆菌科中的Halobacillus,Gracibacillus,Amphibacillus,Virgibacillus,Bacillus,Salibacillus和1个潜在的新属中,另1株属于Proteobacteria的Gamma亚群Halomonadaceae科,Halomonas属.而且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提示这些菌株中存在3个新种和1个新属的可能.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应用ARDRA来初步筛选菌株是可行的;青海柯柯盐湖这一极端环境中存在较丰富的新的芽孢菌种类.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来自4个商场的20种海鱼,共120个样品,按3管MPN计数法每100 g鱼肉中李斯特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的平均值分别为396.72和214.78,平均出现率各为80.8%和43.3%,其中4月份的李斯特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数量远高于其它月份;按季节分,则各数值从大到小依次是春季、秋季、夏季和冬季;检测次数在3次以上的不同种类海鱼中都有李斯特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的检出,其数量和出现率与海鱼的种类密切相关,其中海鲶中的感染最严重;各个商场的海鱼都有李斯特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的检出;所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的血清型以1型和4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桑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从广东省桑园发生青枯病的桑树根部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G12-9;经鉴定确定该菌为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该病原菌在TZC固体培养基上呈圆形及不规则圆形,菌落中央呈现淡红色,革兰氏染色成阴性。对G12-9分离株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桑青枯菌G12-9内切葡聚糖酶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2。青枯菌最重要的致病性分泌系统为Ⅱ、Ⅲ、Ⅳ型分泌系统,内切葡聚糖酶属于细菌Ⅱ型分泌系统,内切葡聚糖酶对于青枯菌的定植及寄主植物的致病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该酶在糖基水解酶家族的分类地位对桑青枯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验提取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DNA,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对Eco RⅠ酶切片段进行分子克隆.结果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分子量为113.78kb;实验成功克隆出10个病毒DNA Eco RⅠ酶切片段.上述结果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F107菌毛A亚单位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PCR技术,从水肿病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扩增出F107A亚单位基因(fedA)的510bp的全序列。将该PCR扩增产物在BamHⅠ和EcoR Ⅰ位点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TG1,再根据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筛选出含有fedA的重组质粒pf107G。将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此重组质粒中的插入序列与发表的fedA是一致的,证明该重组质粒就是含有fedA基因的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10.
长爪沙鼠线粒体DNA经分离提纯,采用BzmHI,BglⅡ,EcoRⅠ和*PstⅠ四种内切酶对13只长爪鼠mtDMA进行了酶切分析。其中大多数长爪沙鼠酶切图谱相同,用上述四种酶切分别产生1、5、6、和3个片段,我们称之为A型;另3只氏爪沙鼠经BglⅡi和EcoR酶切后分别产生4个片段,称为B型。利用λ—DNAHindⅢ、ΦX—l74HAEⅢ、λ—DNABstEⅡ酶切片段作为标准,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出长爪沙鼠mtDNA内切片段大小,各种酶切片段分子量加起来均为16.05kb。经多次BamHⅠ对mtDNA单酶切,发现只有一个切点,以此切点为零点,分别与其它三种酶组合进行双酶切时,均未改变原来各酶单酶切片段大小,这说明另外三个酶均有一个切点接近零点。我们根据双酶解和不完全酶解片段的大小分析确定了各酶切片段之间的相对位置,绘制了mtDNA的物理图谱。本次得到的长爪沙鼠的mtDNA物理图谱是以BamHⅠ酶切点为零点,PstⅠ酶切片段c→a为顺时针方向,由四种内切酶对mtDNA的水解结果而得到的15个片段组成,其中大部内切酶切点的相对位置是用双酶解结果来定位的,小部分切点(6个)则是利用不完全酶解结果定位的。15个位点  相似文献   

11.
巴氏杀菌奶是国际上公认的由生鲜奶低热加工杀菌的风味新鲜纯正、营养全面的牛奶制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90%以上的液体乳产品为巴氏杀菌奶。我国巴氏杀菌奶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增长率保持25%以上,是今后乳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产品类别,将成为城市乳业的主导产品,成为乳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适合巴氏杀菌奶加工的原料乳选择、加工主要技术、货架期、巴氏杀菌奶中主要腐败微生物及检测、巴氏杀菌奶的鉴别及使用微滤技术提高巴氏杀菌奶品质和货架期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原料奶安全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原料乳生产阶段的危害分析,检测生产线上各工序、设备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了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原料奶生产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干酪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乳制品之一,其安全和品质问题影响众多消费者的营养健康。自20世纪90年代,干酪食品被病原微生物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污染的食品安全事件仍频繁发生。我国干酪产业刚刚起步,随着近年来干酪消费量快速增长,了解当前国内外干酪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于构建我国自身干酪安全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我国干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原料乳、添加剂、干酪工艺和干酪包装等方面,综述了干酪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及干酪品质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原料乳蛋白多态性、膜过滤、超高压处理、酶工程、红外在线监测和抑菌新材料新技术等在干酪安全和品质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SDS-PAGE分析了麦洼牦牛和犏牛乳中上皮粘蛋白PAS-Ⅰ,结果凝胶经银染色后PAS-I仅显示出一条区带,其分子量与中国荷斯坦牛乳中PAS-I相近.实验还观察到乳中PAS-I的含量及在SDS-PAGE上的迁移率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从商业乳酸菌发酵剂分离纯化的8株乳酸菌在羊奶中的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b-300和L.b-800菌株的产酸能力较强,S.t-499菌株的产黏能力较强,L.b-300和S.t-800菌株的产香能力较强,8株乳酸菌的后酸化能力均较弱.L.b-300和S.t-499菌株是适合发酵羊奶酸奶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6.
以945株食品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ocytogens,L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KB法筛选出喹诺酮类耐药的LM,利用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分析其外排泵的作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结合血清组对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株耐药菌株中gyrA、gyrB、parC与parE的QRDR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且未检测到PMQR相关基因;而7株fepR基因发现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外排泵基因lde在耐药LM中皆有检出,78.1%(25/32)LM加入利血平后MIC值降低至原MIC的1/2以下,lde可能是导致LM对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血清组分析发现32株耐药菌株分属血清组I.1、I.2、II.1、II.2和III,MLST共分为10种ST型,其中ST87、ST9和ST8为优势株,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lde是LM产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但LM潜在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同时其潜在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E G Pamer  J T Harty  M J Bevan 《Nature》1991,353(6347):852-855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Gram-positive bacterium which grows in the cytoplasm of eukaryotic cells and can cause severe disease in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In murine systems CD8+ T lymphocyt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important effectors of acquired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L. monocytogenes. Class I MHC-restricted CD8+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 which lyse J774 macrophage-like targets infected with L. monocytogenes, are induced following in vivo injection of live organisms. Natural peptide epitopes derived from L. monocytogenes can be acid-extracted from heavily infected BALB/c spleens and detected by CTL. A CTL clone, B9, derived from a (BALB/c x C57BL/6)F1 (H-2dxb) mouse, recognizes one of these natural epitopes in an H-2Kd-restricted fashion. B9 also recognizes P815 (H-2d) mastocytom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listeriolysin gene. To identify the region of the listeriolysin recognized by CTL we used the H-2Kd peptide-binding motif described by Rammensee and colleagues to synthesize 11 nonamer peptides. One of these peptides, listeriolysin 91-99, was recognized very efficiently by B9. This represents the first identified class I MHC-restricted epitope of bacteria and demonstrates the utility of the allele-specific motif for predicting CTL epitop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原料奶中5种阴离子(Cl-,NO3-,HPO42-,SO42-,SCN-)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将原料奶经乙腈沉淀蛋白质后离心过滤处理进行离子色谱检测.色谱条件,淋洗液:NaHCO3(1.0mmol/L),Na2CO3(3.2mmol/L),体积分数为15%的丙酮超纯水混合液.流速为1.0mL/min,检测器为电导检测器.该方法对5种离子的电导检出限均为0.02mg/L.在线性范围内r=0.997 6及以上.5种离子的精密度RSD为0.08%~9.58%,各阴离子的回收率均为80%~120%,变异系数在10%以内.该方法具有方便、准确、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