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取纯培养条件下的铜绿微囊藻水样,分别用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3种药剂作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烧杯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混凝效果优于其他2种药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30~40mg/L)、矾花形成快、矾花沉降性能好、除藻效率高等特点.在聚合氯化铝最佳混凝条件下,投加聚丙烯酰胺助凝试验,发现添加6mg/L的聚丙烯酰胺只使除藻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铜绿微囊藻水样的pH对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产生最佳混凝的pH值范围为6.0~7.0之间.  相似文献   

2.
低功率超声波去除铜绿微囊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污染问题,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等力学作用,研究不同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当超声频率为500 kHz,超声功率为80 W时,藻类的去除效果最好,超声5 min后,除藻率可达到94%,而且通过二次超声可进一步抑制残余藻类的生长,稳定除藻效果.最后,采用FDA-PI双色荧光法观察和识别经超声处理后藻细胞的存活形态和结构变化,研究超声除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混凝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对不同类型混凝剂混凝除藻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具有不同混凝特性和混凝除藻效果.EOM对混凝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即在混凝初期由于优先结合混凝剂,减小了有效投加量并阻碍电中和,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在混凝后期,初期与混凝剂结合的EOM具有增强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起到了提高絮体密实性和改善沉降性能等有利作用.综合而言,当EOM质量浓度处于3~5mg.L-1时,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最好.因此,合理利用EOM是提高混凝除藻效果、减少药剂投加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除藻剂及其工艺条件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取水体富营养化中最为常见、难去除、危害大的铜绿微囊藻为除藻处理对象,研究了以天然高分子淀粉通过丙烯酰胺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改性,制备除藻絮凝剂,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除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对含藻水体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并初步分析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对藻细胞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5.
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粒径0.28mm以下的沸石粉处理实验室培养、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水样,结果表明:沸石粉颗粒通过吸附一沉淀作用,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群体产生沉降,且沉降性能稳定,并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氨氮和活性磷,特别是对活性磷吸附牢固;沸石粉效果的显著性与其投加量有关,投加量越高,效果越显著;藻类自身特性对沸石粉的沉降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含野生型铜绿微囊藻天然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上向流生物膜反应器和混凝处理组合对藻总数、叶绿素a、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温度>20℃,滤速分别为4.0、6.0、8.0m/h时,藻总数去除率分别为73.33%~96.87%、70.00%~96.66%、88.24%~97.06%,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83.60%~96.43%、68.75%~95.45%、66.79%~89.80%,UV254去除率分别为27.38%~68.30%、16.86%~55.11%、49.60%~50.40%;当进水温度<20℃时,相同的滤速条件下,藻总数、叶绿素a、UV254去除效果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几种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3种除藻剂硫酸铜(CuSO4)、双氧水(H2O2)、二氯苯(基)二甲脲(DCMU)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2+浓度小于10-4mol/L时,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当浓度达到10-4mol/L时,铜绿微囊藻的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处理96 h后,2者值均趋近于0,说明该浓度的Cu2+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毒性效应。H2O2质量分数为0.002‰时,24 h内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之后抑制作用逐步减弱,铜绿微囊藻的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逐步恢复至起始水平;H2O2浓度为0.004‰时,随时间的延长,微囊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至96 h,OD750值趋近于0,叶绿素含量降至0.15μg/mL,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有效的毒性效应。DCMU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密度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至48 h,叶绿素含量降为0,说明10μmol/L DCMU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有效的抑制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锰铜复合除藻剂灭活铜绿微囊藻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盐和酸溶氯化亚铜复配制备了锰铜复合除藻剂(MCC),通过静态实验研究MCC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药效时间,考察了MCC除藻对水样pH值的影响,探讨其作为新型除藻剂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铜试剂A与锰试剂B的最佳复配比为0.5~1.5∶1.0;投药10d内浊度、OD420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67.82%,77.98%和97.04%;投药16d后浊度降到6.16NTU,叶绿素a降到1.048μg·L-1,去除率分别达到77.40%和99.48%;水样pH值随MCC中铜试剂的增加而降低,在最佳复配比时,pH值在7~8之间. 该研究为新型除藻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用于除藻的黏土矿物表面带负电荷,需通过改性提高黏土矿物的除藻能力,而改性材料会导致成本增加、产生二次污染等,因此研究了直接用表面带正电荷的黏土矿物进行除藻的可行性。通过共沉淀法制备Mg/Al 水滑石,并用其进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探究了吸附剂用量、搅拌时间、铜绿微囊藻初始浓度以及pH 值对Mg/Al 水滑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用量为1 g/L、搅拌1.5 h、pH=6~11 是Mg/Al 水滑石除藻的最佳条件;Mg/Al 水滑石对质量浓度为0.5~3.0 mg/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1.6×106cell/ml)的铜绿微囊藻能刺激金鱼藻生长,而高浓度(6.4×106cell/ml)铜绿微囊藻会抑制金鱼藻的生长,使其湿重减轻,叶绿素含量下降。在混合培养体系中,由于金鱼藻的克藻作用,铜绿微囊藻的密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低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使金鱼藻产生应激反应而生物量有所增加,高浓度铜绿微囊藻则抑制金鱼藻的生长,导致金鱼藻种群消退。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及藻毒素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饮用水中藻类与藻毒素去除技术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相似文献   

13.
沸石与聚合氯化铝复合处理水源水中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富营养化水源水的强化混凝技术进行研究,系统地对沸石与聚合氯化铝复配强化混凝除藻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与沸石的加入量均为40mg/L时,除藻效果最好,浊度、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分别为94.7%、69.1%和59.9%,絮体体积压缩达50%。  相似文献   

14.
以受污染湖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和生产试验,考察了预氯化/粉末活性炭(Cl2/PAC)与高锰酸盐复合剂(PPC)预氧化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藻类以及由其引起的臭、味的去除效能.通过色质联机分析,探讨了2种工艺的除污染特性.结果表明,由于PPC兼具氧化,吸附和架桥作用,PPC预氧化能够显著的提高对有机物,藻类及臭味的去除效率,处理效果明显优于Cl2/PAC工艺.  相似文献   

15.
渗滤液生化出水DOM在深度混凝过程中的去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高新絮凝剂, 对采集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生化单元出水的样品进行3个阶段的深度混凝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和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对3个阶段的样品中溶解有机物(DOM)进行表征, 以此来探究DOM在混凝过程中的去除转化特征。UV-Vi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混凝处理, 水中小分子物质的比例增大, 腐殖化程度降低, 缩合度降低。EEM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混凝处理后, 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FT-ICR MS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混凝阶段, 絮凝剂去除的DOM有较强的选择性。最终出水残留的DOM主要是一些分子量较小、含有大量杂原子、具有较低不饱和度、O/C <0.3和H/C>1.5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
复合铝混凝剂CPAC强化混凝去除藻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氯化铝和有机高分子PGA为原料,制备了复合混凝剂CPAC,并探讨了该种混凝剂对含藻水的强化混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混凝效果优于单独的无机混凝剂PAC,当混凝剂投加量(以Al质量计)为4.5 mg/L时,PAC的浊度去除率为84.3%,而CPAC的浊度去除率达到93.1%;CPAC对高浊度原水的去除效果好于低浊度原水,当原水浓度从30 NTU提高到1 000 NTU时,混凝剂投加量为4.5 mg/L,其浊度去除率相应的由81%提高到98.2%;混凝剂最挂投加量约为4.5 mg/L,在此浓度下,浊度和叶绿素a 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3.1%和82.5%;pH在5.0~9.0范围内,混凝效果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结合中国南方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现状,阐述了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它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表明,其排放废水的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尤其是含氮、磷较高的,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