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原子核结合能公式,给出了可能存在的最重的原子核的,Z值和偏离稳定线最远的原子核的Z值。  相似文献   

2.
钟平东 《广东科技》2012,21(15):260-260
经过47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笔者提出新的原子核模型:①稳定原子核和粒子:电子、质子、α粒子是稳定的粒子,质子和α粒子是稳定的原子核。  相似文献   

3.
基于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QMD)输运理论模型,研究中能重离子碰撞的初始化问题。成功的初始化可以很好地减少碰撞过程中出现的非物理涨落和虚粒子发射,有利于两体碰撞过程顺利进行。计算发现,不同的对称势对原子核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选取不同质量数的Fe,Kr,Sn元素及其同位素,通过其在自身平均场中随时间的演化来验证原子核的稳定性,统计出初始化稳定原子核的数量,选取出最为稳定的对称势。发现平方项的对称势U2最为稳定,其对应的斜率L、不可压缩系数Ksym都在已知的约束范围内,表现出同位旋相关平均场取硬势时,原子核更为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将^12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分解成核内α粒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和α粒子本身的形状因子的乘积,利用已知的原子核跃迁密度,得出了^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的解析式,该跃迁密度能很好地拟合^12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原子能级时,常把原子核作为点电荷处理,实际上原子核有一定大小,并非点电荷。就原子的能级而言,视原子核为点电荷和非点电荷两种情况,理论结果差异会有多大?即研究原子能级时是否有必要考虑原子核的大小。本文以类氢原子为例,得出结论是:对氢原子,考虑核的大...  相似文献   

6.
壳层模型是原子核结构研究领域最为成功的模型之一,制约其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某些原子核,其组态空间太大.原子核配对壳模型的提出,使得利用壳模型讨论中重质量原子核的性质成为可能.介绍如何在原子核配对壳模型中引入Lanczos算法,以便未来利用该模型讨论中重原子核的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Colddhaber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测量中微子螺旋性的新方法,即利用原子核的极化方法来测量中微子的螺旋性.  相似文献   

8.
以Weizs?cker公式为基础,使用协方差分析的研究方法,重新计算了原子核结合能中的体积项、表面项等5个系数,使原子核的结合能平均误差降至最低。在此基础上,利用Fattoyev给出的协方差方法,给出了各项系数的误差范围、各项系数与原子核结合能之间的关联系数、各项系数之间的关联系数。研究表明,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对称能、表面能、库仑能有很大关系,而且对称能系数的误差很大,这里隐含着3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原子核可能存在四极形变;库仑能的大小可能因为四极形变而改变;可能存在中子皮、质子皮等影响对称能的大小。可以通过该项研究,对比系数间的关联性,合并减少系数的个数;得到结合能与体积项、表面项、对称能之间的密切程度等信息,为得出更为精确的原子核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稳定原子核的质子壳层模型,模型假设原子核中质子位于核的外表一层,建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数学表达式,给出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后列出由模型推演出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0.
原子核是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会发生形变?本将通过核结构模型来讨论原子核的形变问题(指由球形核变为非球形核),并把它与普通物理学中某一力学习题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原子核的形变。  相似文献   

11.
各向异性谐振子有其独特的能级简并和对称性,且在一定的近似条件下可过渡到各向同性振子。在原子核结构理论中用各向异性谐振子讨论核形变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12.
选用母核和子核的自旋都不为零的原子核放置在超低温并外加强磁场条件下来实现原子核极化,由测量沿外磁场方向时光子的计数和沿外磁场相反方向时光子的计数来确定中微子的螺旋值,进而确定中微子是否有静止质量.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不考虑其它误差的情况下,中微子的静止质量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动能为800Mev的质子由基态铅核(^208Pb)的弹性散射的角分布的分析给出了原子核半径(R)与核半径常数(ro)的值,这些值与从其它的测量原子核半径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量子群 SU(?)(2)对稀土区和锕系区的原子核转动谱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能与实验结果较好符合的能谱公式.  相似文献   

15.
利用推广x重新标度模型,考查了原子核内核子的胶子分布函数。计算了Sn核和C核胶子分布函数之比值,所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后的一段时间,科学家只知道原子核是一个很小的带正电的团块,仅此而已。卢瑟福继续进行他的利用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结果在1917年又得到了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获得类锂离子体系1s2 nl从LiⅠ到NeⅧ(2≤n≤5,l=s,p,d,f)激发态的波函数,利用所获得的波函数求得电子在核处密度算符的期待值.根据原子核体积效应对能级结构修正公式获得原子核体积效应对类锂离子体系激发态能级结构的影响.为获得高精度三电子体系能谱提供理论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求原子核稳定线公式,结合液滴模型,得出核电荷的上限.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研究了^187,189Tl的原子核形状,形变和对力由形状对关联自洽方法处理.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总的位能面(TRS),单粒子能量由形变的Woods-Saxon势得到,对力由Lipkin-Nogami(LN)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重现.集体扁椭球转动和高K长椭球转动同时存在于^187,189Tl原子核中,计算中还预言了超形变长椭球形状的形变参数,分析了原子核转动惯量变化的微观机制,对^187,189Tl原子核的形状的形成和演化给出了一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第四统计力学——JRG群子统计理论,首次提出了形成原子核结构的四项原理及相应的原子核周期律。这四项原理为:一是原子核有群子结构单元;二是形成原子核时群子通过热核聚合反应过程使核素结构有严格的排列顺序;三是原子核内群子结构间有动态共振作用;四是偶数群子稳定,而非偶数群子是引起总角动量和β+-衰变的根源。基于上述四项原理,提出了核群子结构基本单元有(PB),(PB2),(P2B3),并随着质子数Z的增加,核群子结构由(PB)k过渡到(PB)k(P2B3)l;由(PB)n(PB2)m过渡到(P2B3)s(PB2)t。从而导出了k(-t)=2n(s)-Z,k(-t)=Z-2l(m)的关系式。基于此,可以画出等腰三角形原子核群子周期律。还发现,不管A,N,Z如何变化,有下列严格关系式:Z/N=(n+m)/(n+2m)或Z/N=(k+l)/(k+3l)并且Z=n+l。此公式高度地反映了所有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分布的整数规律。还可以通过等腰三角形周期律得知:k,l,m,n,s,t均与核素群子(PB),(PB2), (P2B3),(P3B4)的2,3,5,7整数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