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05-106
<正>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教授新著《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系统研究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的学术专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立足于当代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力研究科技文化及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逻辑地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以西方“他者”作为文化参照背景研究了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理论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缺陷,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大明  胡志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109-112,F004
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强调,必须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以便进一步增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能力[1].为此,在包括科技管理制度、奖励制度、激励机制、科技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都要围绕提升我国科学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目标来设置.其中的创新文化和科技奖励制度是两个相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主要通过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指出其对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可能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怀中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93-96,F0004
科技文化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既提升了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又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文化气息,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科技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水平,是国家文化力构成中的核心要素,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和先导,在全社会弘扬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内外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通过探讨制约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完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提供文化旅游高品质产品、强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为推动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的文化危机,走出危机首先必须转变文化观念。文化观念的转变必然引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而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坚持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必将催生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标志着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科技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创新文化的价值、文化对科技的影响和制度创新三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30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2、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3、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4、科技文化视野中的新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化的多元形态是自身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古代的科技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原初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西方近代科学以追求统一为目标,但是在认识方法上却显现了多元的模式。当下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密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实质上蕴涵着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将带来科技文化的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及其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繁荣我国科技文化研究 ,更好地为“科教兴国”服务 ,由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 ,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0月 15 - 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出版机构等有关方面的代表 30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1 科技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及基本理论问题。 2 科技文化与物质文明 ;科技文化与知识经济 ;科技文化与技术创新。 3 科技文化与精神文明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向会…  相似文献   

13.
夏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112-11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30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武汉理工大学领导同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国政教授,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高文武教授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与会人员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2.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3.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4.科技文化视野中的新发展观;5.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多样性;6.科学精神与"三个文明"建设.其中,关于"两种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普遍关注,讨论尤为热烈.  相似文献   

14.
“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既是科技工作,又是文化工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科学语言是建立在名词术语基础上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工作不仅要为科技强国做贡献,也要为文化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技名词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依法履责为根本导向,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指针,以协同创新为支撑,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历史责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主编的《科技文化反思丛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的选题、研究都是基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对科学技术做较为全面的哲学反思和更广泛的文化诠释,其选题从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和谐社会建构,从科学的形上追问到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批判,从科学确证的逻辑分析到科学社会学及科学思维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音乐器科技思想研究的是承载科技思想的南音乐器,以及体现在南音乐器中的科技思想.本文既研究这些内容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研究美妙的南音乐器所蕴涵的思想精髓.这里,音乐中的科技含量和科学技术对南音乐器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种研究,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研究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也是继2015年3月会议后第二次专门以香山科学会议的形式探讨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感谢徐冠华部长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到会,与相关部门一起探讨基础研究工作。去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过去一年,大家深入思考研究我们的科  相似文献   

19.
第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农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军队院校、科协等有关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科技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战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将其中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化(科学)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由统治集团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文体选择对科技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作者认为,汉代实施的“罢独”政策和唐后确立的科举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两次影响最大的文化选择,它们共同指向儒家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文化中心的统治思想,这不仅直接导致墨家科学的灭绝,使科学知识在社会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播中遭到轻视,而且也把一种不利于科技 文化价值观念置于社会思想的统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