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不确定性发展,人机信任机制的建立刻不容缓。人机信任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向度的信任关系阶段、单向度的不信任关系阶段与双向度的不信任关系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不断演化揭示了人工智能算法经历了由简单智能算法向复杂智能算法的转变与由复杂智能算法向混合式智能算法的转变。研究显示,以有效的算法信任为基础,将智能机器的"机体"算法与"心灵"算法相统一,规范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是建立人机之间信任关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被区分为五种形式:宇宙论的、目的论的、认识论的、生物学的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论的和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已解决问题,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却被看成是不可反驳的.本文认为这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可以讨论的,而且也同样是可以被反驳的.  相似文献   

3.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质学概念的“人类世”,有着丰富的人文意涵。在对“人类世”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将其误解为支持“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需要对以上误解进行澄清:“人类世”并未过分强调人的独特价值,与“人类中心主义”无关;“人类世”并非完全遵从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在对概念澄清的基础之上,进而研究“人类世”的核心涵义,即:“人类世”更加关注“人-技术-自然”的整体力量,强调多元联结和凸显关系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澄清和阐释“人类世”的核心内涵,其将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例如如何看待人类世中人与技术的一体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等。综合理解人类世涵义,有助于理解变化,借助契机重构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形成与地球共同发展的新的稳定态。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关于人类增强的争论常常被归纳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大阵营之争。而神经伦理学家卡布雷拉却将人类增强的应用范式划分为生物医学范式和超人类主义范式,主张二者在人类增强的目的、应用领域、实施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人类增强的生物医学范式与超人类主义范式的争锋是从肯定的方面来探讨和解决人类增强问题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她提出了第三种可能范式,即社会范式,并主张这是一种看待和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的新视角,它跨越了两大主流范式的争论框架并弥补了其局限。并且,卡布雷拉还据此对人类增强的三种范式进行了优先性排序。不过,她所提出的人类增强的社会范式在实践可行性、技术基础、优先性依据、概念命名以及对解决相关争议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反思和论证,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哲学家约纳斯撰写的《责任的命令:寻求技术时代的伦理》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名著,德文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重印了九次,销售了20万册,"责任的命令"成了德国绿党及其同情者的口令。自费希特与黑格尔以来,从未有哪一本哲学著作如此大地影响公众生活。本文基于该著的解读,认为约纳斯的技术伦理克服了现代虚无主义,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的纷争,为环境伦理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主要分为现象学进路和心灵哲学进路.前者以"意向性"为核心,具体在人工智能道德地位领域主要研究其与人类之间的同构关系,并不认可人工智能的独立道德地位;后者以"心智"概念为核心,研究人工智能能否具备与人类相当的心智水平,认为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心智.然而,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主动劳动并创造和使用工具来提高自身劳动的效率。这种本质性的区别直接体现在,人类自身进化过程中从接受大自然恩赐之时起就已渐渐地开始建立起了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即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以改变外在事物、环境,不断努力地使用自己的才能所得到对自己有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新兴技术是仍有开发潜力、即将或刚进入应用市场,处于社会融合初期的尖端技术。一方面,它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引起了社会的担忧,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与社会融合的可能性,为新兴技术不确定性中的合理性研究提供了思路。鉴于新兴技术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新兴技术与伦理信任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特征,论述了伦理规约和社会融合对新兴技术发展的必要性,确证了道德信用、伦理信任之间的间断平衡关系,并围绕影响新兴技术伦理信任的维度和因素,探讨了新兴技术伦理信任的路径。本文认为,负责任创新与可持续转型、基于容错机制建立共识和道德情绪,是培育新兴技术伦理信任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探究机器人道德意义的进程中,机器人伦理学内部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和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建立在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之基础上,这既使它陷入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又使它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实践悖论。通过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与机器人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呈现于人类意识面前的表观特征相关联,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优势:它不仅避免了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实践悖论,而且还对人类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确证了从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走向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哈拉维提出的赛博格概念被认为是后人类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哈拉维却否认自己是一个后人类主义者.后人类主义认为赛博格化就是人类转变为机器的过程,但是这种对人类的理解中隐含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形而上学的二分.对人与动物/机器的区分源自于笛卡尔,而林奈从博物学的角度论证了人与动物并无区别.海德格尔把人与动物的区分恢复为了一个哲学问...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114-118
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的成果在世界科学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关注,国际科学界很快对此做出预警性反应,并通过国际会议和联合声明等形式划定相关的研究"底线",禁止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探讨负责任地开展人类胚胎编辑研究的规制框架。  相似文献   

14.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科学和信仰的辨证关系,缺乏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本文试着对此三者及其关系进行一次现象学的研究,以期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西方科学哲学并不是科学哲学唯一的形式,20世纪俄(苏)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发掘、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贡献,并通过比较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优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西方与俄(苏)两种相对"异质"的科学哲学进行比较,前提是科学的自在本性与科学哲学的超越性和观念性。科学的自在本性保证了科学哲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科学哲学的超越性是可比较的基础,观念性是差异的根源。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通过三种路径进行,发生学路径凸显两者在历史语境、研究导向上的差异与一致,结构学路径显现出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的分歧与共性,过程学路径从历史角度展示他们各自发展道路的个性与趋同。  相似文献   

18.
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理据、基本特质和实施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2):100-1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地要求学术理论界对我国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展开深度研究。本文按照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怎样更好地发展科技"问题,从本然依据、应然规范、实然途径诸层面,论述了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理据、基本特质和实施路径,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转型升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相似文献   

20.
艾蒂安-弗朗索瓦·若弗鲁瓦是18世纪初期的著名法国化学家,以其1718年发表的《物质间关系表》闻名于世,开启了法国的亲合力化学研究。本文发现,在若弗鲁瓦涉足亲合力化学研究之前,他一方面采纳了原子论化学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利用元素论构建了其化学物质理论并以之研究金属构成问题。在发表《物质间关系表》之后,他则将他从经验中归纳出的“物质间关系”称为“理论”,并将其用于普鲁士蓝研究。综观若弗鲁瓦的化学研究,他始终将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无意提出一套总括全局的化学形而上学或化学理论。他既不是牛顿主义者,也没有开启“化学革命”,而是一位既有学说的综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