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析矿区地质条件、煤岩及煤储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老厂矿区龙潭组和长兴组含煤性好,煤层厚度大并且分布稳定,煤质以无烟煤为主,生烃量大,生烃能力强;煤岩组分稳定,镜质组含量高,对甲烷吸附性强;煤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中等;解吸率和储层压力偏高,中等含气性,含气量在6.02 ~ 18.95 m3/t.研究区构造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围岩封盖及地下水封堵作用强,利于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老厂矿区属中型富甲烷煤层气目标区,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煤层气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神东矿区影响煤层煤质地质因素的分析,发现沉积环境是影响煤层煤质的主要地质因素,煤层灰分含量、灰成分以及煤显微组成、显微类型等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而煤化作用条件则通过后生矿物的形成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层的煤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磁西一号勘查区煤层气赋存的特征与开发的可行性,在矿区煤田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煤层气聚集的各地质因素,通过施工煤层气参数孔,获取2,4煤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根据等温吸附实验与含气性测试可知,研究区CH4含量为8.98~12.01 m3/t,煤层含气饱和度在50%左右;勘查区内断层发育,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而难于形成较大的降压漏斗;尤其是在煤层顶底板附近出现断层时,2,4煤层与奥灰含水层形成水力联系,储层压力难于降到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以下,难于形成工业气流。从现阶段的工艺技术条件和经济性考虑,研究区近期不适宜进行煤层气的地面开发,而应做好煤层气的井下抽排工作,做到煤与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呼和湖凹陷煤层样品开展低温氮吸附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和现场含气量测试,结合煤岩煤质和煤层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了呼和湖凹陷煤层气地质条件及其资源潜力。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主要煤层以褐煤为主,变质程度低,储层内微孔和小孔最为发育,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吸附能力,煤层顶底板泥岩厚度较大,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呼和湖凹陷煤层气资源潜力总体较好。综合考虑煤层厚度、含气性、储层物性、盖层因素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煤层气有利区评价标准,优选出3个煤层气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5.
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沁水盆地南部四个矿区不同深度的3号煤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试验方法对煤样的孔径、裂缝和孔隙连通性、渗透性以及吸附性进行表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以及水动力特征,研究该地区3号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地质因素。研究区处于一个大型复式向斜构造上,3号煤层煤样总比表面积和总比孔容积与煤层埋深呈负向关系。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生气能力较强,顶底板密封性较好。盆地接受大气降水,从向斜翼部流向轴部,有效阻止了煤层气的逸散。研究结果表明,该区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岩类型、孔裂隙结构、水动力特征以及顶底板封闭性,煤层气的富集是上述几项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广政 《科技信息》2011,(30):380-381,382
黑塘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煤层多,厚度变化大,根据区内钻孔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测井物性特征及煤质等对主要可采煤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解决黑塘煤矿煤层对比问题。采用多种参数指标对可采煤层稳定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释全煤层连续煤质参数,基于山西和顺煤层气区块4口煤层气井28层次的煤质及测井成果数据,运用岩石物理体积模型法和统计回归法,建立了15#煤层测井响应值与纯煤、灰分、水分间的体积模型和统计回归模型。选择另外2口煤层气井实测煤心煤质成果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煤质参数测井响应较为敏感的有中子、密度、自然伽玛曲线,岩石物理体积模型法较统计回归法拟合效果更好,且预测值在有效参考范围内;测井体积模型可用于研究区15#煤层连续的煤质参数预测,建议今后选取更为贴近原位煤层的煤质测试数据,并选取合适的煤岩骨架参数,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针对霍林河盆地良好的地质特征,为发展煤层气资源预测分析.指出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多在0.5%~0.6%之间,煤质含气量最高为7.7 m/t.煤质中煤层气含量以及煤层气中甲烷含量随深度加大而迅速增加.400 m以下为甲烷带,400m以上为甲烷-氮气带.并对含气量进行了预测,500m以下煤层气含量约3.0~7.7m3/t煤计,霍林河盆地煤层气远景储量在268.5×108~689.2×108m3之间.同时,指出了有利于煤层气形成和勘探的有利地段,9-73孔,21-11孔附近地区为最有利煤层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老厂矿区雨旺区块煤层气地质条件和6 口煤层气先导试验井产出水样品的常规离子测试,分析了区内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离子变化规律及其与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系含水层自老厂背斜核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整体称单斜向东南径流,并受次级褶皱和断层影响;煤层气井产出水阳离子以Na++K+为主,Ca2+、Mg2+含量较低,阴离子以HCO3-和Cl-为主,矿化度介于1 465~5 625 mg/L,水型主要为Na-HCO3·Cl和Na-Cl·HCO3,与压裂液水型相似.溶滤作用在研究区内普遍存在,脱硫酸作用强度较大,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强度较小,脱碳酸作用较弱综合分析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和研究区产能特征可知:当前煤层气井主要产出压裂液,煤层本身产水较低,导致压降漏斗扩展范围较小,降压效果较差,煤层气解吸量较少,产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支持向量机预测煤层含气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小样本理论的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测煤层含气量的计算模型。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目标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煤变质程度、储层压力、温度及煤质特征支持向量机模型并进行了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SVM模型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误差小,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是预测煤层含气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煤层气地面开采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刘家煤层气区块煤层气资源条件、煤层气地质条件、煤层气钻井工艺及排采工艺,研究了刘家区块开采取得成功的原因。阜新刘家煤层气藏埋藏适中、煤层多且厚;盖层和断层的封闭作用、岩浆岩的圈闭封阻作用以及变质作用使刘家区块形成了局部富集的小区块。刘家区块依据区内火成岩和断层布局建井,以及根据地质条件合理的进行煤层气钻井和排采工作,是刘家区地面开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家区块煤层气地面开采的成功为其他煤层气区块的地面开采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沁南的郑庄-樊庄区块和沁中南的长治-安泽区块为研究区,依据煤层气地质背景和气井排采资料,对各区块煤层气井的解吸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引起区块间解吸压力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沁南的郑庄-樊庄区块西、北部煤层气井的实际解吸压力明显高于东南部、中部;沁中南的长治-安泽区块,解吸压力总体呈东西两翼低中部高的条带状展布;实际解吸压力和临界解吸压力的对应关系一定程度上与煤级有关;煤级,灰分含量及煤体结构的差异是盆地南部与中南部解吸压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地质构造、埋深是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解吸压力局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埋深、地应力是沁水盆地中南部煤层气井解吸压力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沉积环境影响着煤层围岩的岩性组合、煤层埋深以及煤质的变化,因此研究其与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对矿井地质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阳泉矿区五矿太原组15#煤层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内岩石样品的观察和矿井瓦斯含量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五矿太原组内识别出2种沉积相和5种沉积亚相,并总结了其特征。从煤质、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及埋深4个方面探讨了沉积环境与瓦斯赋存的关系,发现煤自身变质程度越高瓦斯含量也越高,煤层厚度与瓦斯含量关系不大,而煤层的埋藏深度以及底板板泥岩厚度和顶板灰岩厚度都与瓦斯含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夏文龙 《科技信息》2010,(36):I0225-I0225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煤矿区煤质为31号不粘煤,具有煤层厚,煤质好,煤层储量大等特点,是新疆煤矿的重要产地,研究该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对该区后期煤田地质勘查及煤矿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虹 《科技信息》2012,(12):389-390
乌鲁木齐县马圈沟煤矿区煤质为46号气肥煤,具有煤层厚,煤质好,煤层储量大等特点,为新疆煤矿的重要产地,研究该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对该区后期煤田地质勘查及煤矿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深平 《科技信息》2011,(16):I0315-I0316
新疆伊梨尼勒克胡吉尔台地区,煤层埋藏深度适中,煤质变质程度较低,煤层厚度较大,是比较利于煤层气资源富集,开采的地区。本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煤层气含量测试实验,进一步得到煤层气含气量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7.
借助煤层气井开发的多年经验,初步探讨了煤层含气量测定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气含量测定、煤层气成分分析、煤质工业分析等三方面出发,阐述了探区煤层气开发前需进行的各项气含量分析工作,为煤层气大面积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数据,并可进行有利选区、优化井型设计。  相似文献   

18.
韩城北部矿区3#煤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煤层气成分、赋存状态、甲烷含量及压力等方面对韩城北区3#煤煤层气的赋存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揭示出褶皱构造等4个因素是控制3#煤层甲烷大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成果为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及定量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于贵州西部,相应开展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较多,但受制于地质认识不清,尚未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开采工艺,导致效果不明显。此次研究,根据贵州西部地区不同向斜的煤层气钻井及相关测试资料,从煤层气及其组分分布、煤储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层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区内上二叠统煤层含气量较高,所有样品平均含气量为14m~3/t,总体上六盘水毕节遵义。煤层兰氏体积较高,平均21.12m~3/t。六盘水地区煤层含气饱和度、临储比与含气量呈很好的正相关性,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结合济三煤矿地质特征以及瓦斯基础测试参数,对该矿3下煤层瓦斯地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3下煤层瓦斯赋存的因素主要包括煤系地层的暴露程度、构造、顶底板岩性特征、煤层厚度以及煤层埋深等。其中,埋深以及煤厚与煤层瓦斯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区内大断层多为开放性断层,不利于瓦斯的积聚,但小断层容易与煤层顶板泥岩共同作用对瓦斯起到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