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美  韩旭阳 《科学之友》2013,(10):10-11
人类对那片广袤神秘的星空一直充满好奇,几乎每种文化中,都有飞天的神话传说,但人类真正飞出地球、进入太空,却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除月球之外,人类对其他星球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向太阳系所有行星(除地球外)发射了探测器。探测器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探测行星,即飞掠行星拍摄照片、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绕行星飞行和在行星上软着陆。  相似文献   

2.
要肯定或者否定研究者们所分析的那种假定的微生物,究竞是不是红色行星上过去的生命,确实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广泛的研究网络,将很快地产生结论。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科学年会(IHC上的论题,通常绝对是非生物学的。但是,今年有些假定的生命的微小踪迹,却排挤掉了所有的岩石行星、小行星,甚至由“们利略号”空间探测器传来的木星冰晶卫星上惊人的景象。行里科学家们在这里收集那些争论不休的月刊文章、谈话、通讯稿和门厅闲话,试图搞清楚去年8月《科学》杂志刊载的、使人震惊的论述:来自火星上的一块陨石,含…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颗能够代替地球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然而,不管是火星、月球或是木卫二,似乎都满足不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迄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众所周知,半径十光年以内的行星中唯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是一颗十分幸运的行星,要知道在银河系中孕育生命行星的几率只有数百亿分之一。地球缘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孕育生命的幸运行星呢?  相似文献   

4.
踏上未来的行星际旅程,真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未来的人们将有幸去月球、火星、木星、土星游玩,以饱览宇宙风光。人们浏览的第一站将是与我们地球朝夕相伴的月球,那时每星期会有两班往返地月之间的班机,全程只需要6h。  相似文献   

5.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6,(5):12-12
欧洲宇航局要把飞船射上月球;宇亩早期碳元素可能在恒星内产生;最新火星传回图片解析;美国2015年将建登月互联网;冷慧星中发现热岩石颠覆太阳系形成理论;美国科学家发现可能孕育行星的碎石碟。[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21世纪人类开发宇宙的第一个目标是月球,那么有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球——火星,它是除金星之外距离地球最近的另一颗行星,也将是新世纪人类征服宇宙的另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月球上肯定没有生命,而火星上则可能有。月球的条件不错,火星也不错,况且火星比月球大。那么,重返月球与送人去火星,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08,(3):12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专家们日前表示,人类征服其他行星的活动应首先从在月球南极地区建立补给基地开始。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间技术,探索月球·行星的地震环境,揭开各行星的构造之谜。  相似文献   

10.
飞往行星     
我们地球的近邻──金星和火星,以及其他行星上面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生物或“外星人”?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也是人们时常争论的话题。因此,对于行星的研究,历来就是天文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往在地面上用各种天文观测方法,所了解的行星的情况是很有限的,主要的障碍是地球的大气层。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考虑飞向行星,就近研究,甚至到别的行星上去实地考察,那该有多好啊!人类飞向行星是从1961年开始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向行星发射了各种探测器与宇宙飞船有数十次了。不少探测都取得了辉煌…  相似文献   

11.
袁迁  邓洪平 《科学通报》2023,(33):4445-4447
<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人类走向深空的第一站.月球的起源一直是地球和行星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目前广为接受的月球起源理论为40多年前提出的“大碰撞”假说.该理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曾有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被称为“忒伊亚”)高速(约10 km/s)撞击了原始地球,溅射出了大量碎片,而月球便从碎片盘中聚合生长而成[1,2].  相似文献   

12.
拉曼光谱是激光激发物质产生光子非弹性散射形成的分子振动光谱.作为矿物和有机物识别的“指纹”光谱,拉曼光谱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和地外样品研究中,以获得矿物种类、矿物化学、空间分布、岩矿成因等关键信息.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拉曼光谱通过采用主动激光激发获取光谱,在光谱信号获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可有效突破行星光照条件等环境的制约,因而被推荐用于月球、火星、小行星、金星、冰卫星等重要探测任务.我国嫦娥7号任务也将搭载拉曼光谱仪在月球南极区域开展就位物质成分探测.本文从拉曼光谱技术的物理原理和技术特点出发,阐述了拉曼光谱技术在月球和火星样品中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主要组成矿物的拉曼光谱特征;梳理了拉曼光谱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现状,简介了目前国际上主要拉曼光谱仪载荷设计情况,并分析了深空拉曼光谱探测中存在的难点约束;最后,对拉曼光谱技术在深空探测应用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载荷研发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探索红色的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芝萍 《自然杂志》2002,24(1):47-50
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第一颗行星 ,离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 5 5 0 0万千米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由来已久 ,特别在本世纪初随着“奥德赛”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登上火星 ,为人类探索和改造火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  相似文献   

14.
月球之谜     
中国空间技术已具备探测月球能力,准备在2000年前后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中科院的空间专家说,目前月球探索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对月球探索的第一阶段拟向月球发射一颗卫星。这颗卫星伴随月球围绕地球转,并对月球、地球及其它行星进行观测。人类为什么对月球的研究这么热?月球与地球有什么联系?本文揭示一些秘闻,试图为您作出破译。  相似文献   

15.
四海 《科学之友》2004,(2):26-28
虽然月球是宇宙飞船第一个探索的行星际天体,也是航天员惟一造访过的天体,但科学家对其历史、组成和内部构造仍然有许多未解的疑问。近年来,研究人员呼吁对月球重新展开探索。欧洲太空总署和日本正计划送探测器上月球轨道,而美国航天总署(NASA)正考虑派遣无人宇宙飞船在月球的远地面登陆。通过研究月球。这些任务也将揭露内太阳系所有固态行星的历史,包括水星、金星、火星,以及最重要的地球。因为月球表面在过去的30亿年间几乎未有任何改变,它将是我们了解内行星形成和演化之钥匙。  相似文献   

16.
上次乘坐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到月球上着陆已十二年了。现美国宇航局和科学家又在着手再去月球的工作。这比1986年发射大型太空望远镜去观察月球的办法更为有效得多。这项计划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基地,把月球当成是去其它遥远行星上的舷梯,并要从它那里获得到地球大气圈外去建立殖民地所需的物质,还准备用氮肥来改造月球的土壤,使月球站上的人能在那里自己生产食物。美国宇航局负责人詹姆士·贝格斯估计在25年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9,4(21):714-714
根据预定的科学研究計划,自动行星际站上拍摄月球背面照片和向地球发送照片的仪器,在10月7日莫斯科时間6时30分,开始工作。为了拍摄月球照片,自动行星际站上装备有定向系統和带有自动加工胶卷的专門設备的传真仪器。拍摄时間选择在沿軌道运行的行星际站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間,而太阳照射月球背面70%的时候。这时,行星际站距月球表面六万到七万公里。自动行星际站上的定向系統发出特別号令,使行星际站的照象机鏡头对准月球的背面,并发出开动照象机的号令。  相似文献   

18.
一谈到“来自宇宙之石”,就想起正好十年前通过阿波罗计划从月球采集来的岩石。对于月球岩石的研究,使行星学这个新的行星科学领域大大发展。在人们得到月球之石的1969年,墨西哥和澳大利亚境内落下了陨石。落在墨西哥的陨石给我们带来了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物质世界的情报,而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使人们第一次肯定了起源于地球外的有机物是存在的。此外,日本还收集了南极陨石一千六百块,一跃成为陨石大国。这些陨石的发现已成为一种引线,使陨石科学近十年开始提  相似文献   

19.
今年 3月 ,来自各地的行星学家聚集在位于休斯敦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 ,讨论关于太阳系中的岩石状 (和冰状 )物体问题。他们讨论的客体既包括像尘埃这样的微粒 ,也包括像地球这样含有陆地的行星。关于火星的问题 (包括像火星上的溪谷和分层的沉淀物是否是由水形成的 )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同时 ,因为在来自某些行星的岩石上发现了细菌 ,所以有人还提出了关于星际旅行的前景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德良 《科学之友》2007,(8A):16-16
从1991年后,行星科学家们就一直宣扬这个观点:火星上曾拥有面积约占该行星1/3的大片海洋,火星北半球两条长长的、类似海岸线的岩石地带边缘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但是专家们争辩说,两条岩石地带边缘多有起伏,无法说明它们就是古代海洋遗留的、理应平坦的海岸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