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的词作,饱含幽情与艳色,这同他的诗歌散文的书写内容有着强烈的反差.“六一词”的写作与欧阳修的情感生活是同一的,这种生活情趣与创作冲动有违于儒家“止乎礼义”清规戒律,反映出古代文人学士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2.
从《清平山堂话本》看被欲望吞噬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莎  李姝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53-56
《清平山堂话本》中对情爱的描写寥寥无几,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真实命运,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爱情被各种欲望吞噬,在世俗文化的熏染之后,她们表现出来的所谓爱情,实质就是男女之间的各种欲望的纠结。究其根源,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受众的阅读需求有关,并隐含了女色害人的意义,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性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以父母子女之间的伦常关系为普遍性和永久性的题材而伟大,通过子女的忠孝与忤逆反映了一段最基本的人性而流传古今。从和谐的视角,在社会、家庭和人的内心等层面剖析了《李尔王》悲剧的成因,不仅具有特定时期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题句是一种把句首的成分年看成是话题加以评说的句型。显然用句子形式作谓语表解释汉语“话题-评论语”型句子构造,是符合汉语的真实情况,也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即古汉语虚词的研究应逐渐自觉地把虚词同现的语言结构段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词性的标注使义项的划分趋于细密化,并使句法功能标准由隐性变为显性,对义项的划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周的乐教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乐”使人外在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培养达到符合“礼”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关于王夫之章节中的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对其发生进行了理论考察。按着作者的“发现”,把考察的中心着眼于王夫之的阐释意图和近代西方学者的阐释理论的巧合点的探求和考证上,并从源头文本——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和迦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开始追寻和对比,最终发现其中的那个模糊的焦距,即在“读者中心”上二人的观念上的“不完全的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丑为美”是韩愈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后人也多学习并仿效他的这种诗风。本文从多个角度浅析它的成因:“荡”“怪”的社会风气,“尚奇伟”的个性,仕途的挫折,荒僻险怪的自然景观和巫术文化体系的文明,继承并发扬奇倔诗风,学习李白和杜甫,孟郊奇异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程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风行于明清的小说选本《今古奇观》为例,从故事内容之奇、艺术结构之奇、哲学观点之奇几方面探究了在古人眼中,何人何事何文谓之"奇"。  相似文献   

13.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古籍中表“率领”义的“以”字以往均释为介词。本文从甲骨文“以”字字形所示本义及用法、词义引申、语法分布、与矾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以及“以”字同动词同义连文诸方面 ,论证了其动词性炙 ,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  相似文献   

15.
船山诗学,与中国古典文论一同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语义的含糊性。通过辨析《姜斋诗话》中船山先生正横渠之学、斥佛老申韩的具体情况,得出对船山诗学的定义,即纯正的正统思想,而又直面现实正析善恶的伦理诗学。由船山的诗学观得出一些启示,即中国传统思想突破之难和中国诗学的实践理性之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6.
《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除过形式上大量用诗歌对答之外,更为特别之处在于用赋的笔法大量铺叙所见之景、所在之境,此为该小说增色不少。这种以赋为文的创作笔法渊源于赋对小说的兴起的影响,而唐人小说又是在前人小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此,赋与唐人小说的关系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17.
爱德华·赛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西方对东方错误再现塑造出的东方学只是西方的东方学,并不代表东方。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界线划分,共同参与多元文化的共建。  相似文献   

18.
以乐论文是《文赋》所采用的一种表述方式,陆机用音乐来论述文章,涉及到了文章各个方面,有文章之音声;文章之情感;文章之和谐;文章之文采与雅正等等。用音乐来比喻文章,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形象具体化,深入浅出,感发人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一表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诗》说《诗》"是一种探寻《诗经》本义的阐释方法,突破了汉代由《诗序》所确立的将《诗经》政治化的阐释传统,为《诗经》的审美阐释开辟了道路。在这种阐释原则的主导下,朱熹重申了《诗经》的情感本质和"言有尽而意无余"的审美兴味。对《诗经》本质的重新阐释,使得朱熹建立起一套与《诗序》所确立的"《诗》教"传统迥然不同的诗教体系,把诗歌教育的发生与实现机制理解为以"情"为枢纽的感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读者"思无邪"。  相似文献   

20.
杨珂 《创新科技》2014,(18):127-127
篮球运动在我国是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在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弊端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篮球专项课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