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指出:科学推动文化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演化过程,即由自然文化经机械文化发展到人的文化在科学的基础上,文化由物质组织,制度到精神逐步生成。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活动,阐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旨,认为爱固斯坦的科学实践体现了由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实效精神所构成的科学精神与由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进而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通、两种精神的统一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拉卡托斯认为的一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科学研究纲领。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硬核和保护带构成,科学纲领的发展和调整遵循反面启发和正面启发法两种方法论原则。呈现动态发展的模式。本文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考察学习理论观点的演变,探讨各派学习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基本规范。以期对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发对学习理论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9):121-127
科学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科学大概念的引入源于对当前科学教育陷入学科间割裂化与学科内碎片化状态,并同时降低对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教育要求的困境反思。科学大概念是基于科学事实基础的,但同时又超越科学事实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观念抽象概括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念性认识。研究通过HPS与学习进阶视角对科学大概念进行结构考察,认为科学大概念应包含知识体系、哲学观念与方法原则三个部分,并指出科学大概念可以作为科学教材编写的逻辑基础以及科学教师教学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文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真理观,效率观和批判精神的统一。本文基于“培育”意义上的文化视角,分析了蕴涵在科学体制或科学资源配置方式中的科学文化效率观,指出这种效率观的核心是建立投入与产出分析基础上的权力分散化机制和时间观念,是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重建及其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介入科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科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进而建构女性主义科学。从女性主义一般概念入手,论述了女性主义对主流科学的批判和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构想,从中揭示了女性主义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7.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制造与实验室研究:—诺尔的科学建构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科学如何制造知识的问题,诺尔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诺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实验实验室中科学事实的建构科学论文的建构,由决定与商谈之链条所构成,其中话语互动、资源关系、利益的融合瑕分裂等具有重要作用。诺尔还从理论概念的层次系统地阐述了“实验室研究”的特征与扩展,并形成了对知识社会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翘楚,这个时期在不少文章中论及对科学的看法。本文围绕他关于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科学破产和科学万能、科学与人生观诸问题的理解加以介绍和评论,并表明笔者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计算哲学: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计算”不再是一个数学的专门概念,而己上升为一个极为普适的哲学范畴,成为人们为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尤其将对21世纪的自然观、生命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济学是什么?"的各种回答,都可以归结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文化思潮上,所以,应该从其底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依我看来,从科学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的理解.从人文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人文,这是对经济学的高层次的理解.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即科学文化。正是科学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成为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本文从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的角度,对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教育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科学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原因,对三种常见的文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影响创新系统创新效的深层问题主要是从文化问题,并认为适宜的文化模式,学术自由的精神,灵活、畅通的科学交流系统和协互承认、相互新生的氛围是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工程精神     
工程精神是人们从工程活动过程及工程建构成果中凝炼和升华出来的为工程共同体及工程人自身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工程从业者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工程精神的6个特点和6种功能;然后,从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这三个递进的层次,重点探讨了工程精神的10个构成要素,即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学习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风险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和进取精神;最后,提出了培育工程精神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夏劲  陈茜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4):13-18,12
本文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在科学探索动机、地理知识和造船航海技术诸方面的差异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影响,认为尽管郑和航海在规模、航路和航海技术等实用科学层面上远远领先于西方,但在科学探索动机、科学精神和理论知识背景等科学文化层面上却大大逊色于西方,两种科学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中西航海活动不同结局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弗莱克学术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莱克是介于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型人物。他提出了核心概念:“思维集体”“思维模式”。借助于这两个核心概念,他取消了事实在科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描述了一幅科学事实起源和发展的动态图景,本文将对弗莱克的学术形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结构的多维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含义及其构成的六大要素,即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开放精神,深入地分析了科学精神诸要素在知识层、活动层和社会层上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它们在各层次相应的结合方式。最后本文构建了科学精神的立体网络结构,即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为基本点,以竞争精神为动力,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开放精神为保证的立体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