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究的过程及科学成果的应用表明,科学的理性精神及其功利价值能够推动人类的道德建设。科学精神直接丰富和发展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而科技成果的应用,又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以其求“真”,求“美”的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与人类“善”道德的动机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论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道德的激烈冲突,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应对的新课题。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应遵循人本原则和生态原则,这两大原则具有内在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呈现科技与道德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存在,特别是基于生态存在的生态实践活动及其实践活动的生态化。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生态意识表征从传统意识遮蔽自然向现代意识彰显生境的时代转换,其深层实质乃是关于人们的生态存在的观念反映。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道德生物增强(MB)设想通过生理改造提高接受者的道德认知能力,获得特定的道德目的。从生物保守主义出发,对该思潮的一个主要批评是MB会削弱人类的"作恶的自由",但"作恶的自由"相比于"可供取舍的选择可能性(AP)"而言说服力更差,这让MB的批评者一度陷入被动。但即便面对来自使用AP的反驳,MB的支持者依然可以通过坚守相容论的立场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将试图从丹尼特的意识表征进化理论入手,提出一种新的道德生物保守主义视角,指出MB的支持者会陷入"MB无用论"同"废除人类直接意识控制的道德意义"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深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和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生态运动企图通过经济途径,以价值的先在性,通过哲学来阐明某些基本假定。浅生态和深生态运动不同。浅生态认为,离开了人类的需要,自然是没有价值的。深生态坚持认为自然不依赖人类的利益,它有自己的权力和价值。深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哲理。在深生态中,提出了二个最终规范(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平等论)和八项基本原则。同时,对基本原则,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人工道德智能体自主程度越来越高,其引发伦理困境的实质是自主机器系统的“技术偏见”与人类伦理价值的冲突.当前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建构依赖的特定技术模型或伦理理论并不完善.价值敏感性设计为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实现提供多维视角,是一种整体性、动态性的实践方法论.在该框架下,人类价值被系统性分析并被嵌入到人工道德智能体之中,但该方法仍...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与"绿"即"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分别是新全球化时代西方生态政治运动中公认的两大绿党主流派别.它们之所以成为不同于传统党派的新政治,最根本的在于双方围绕人类如何走出生态危机这一时代主题,展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即"红"与"绿"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主题--生态政治、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价值取向--"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这些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对于中国不断加强和提高政府和公众的生态政治意识、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责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价值观,其目标体现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目的性行为以及多目标多层次控制范式,为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与道德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视野和系统哲学思维。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应着力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绿色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自组织进化、序参量与价值突现进行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分析,将为我国绿色发展实践,特别是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生态观突出人的自为性,为满足无限的欲望生产者对自在的自然界无尽的掠夺,使消费异化变本加厉,进而造成公地悲剧和生态灾难。回归人与自然协同的生态本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对环境直接的道德义务,是当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视域内的生态价值与人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把价值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这是造成只重视主体价值,忽视生态价值的重要原因。只有把价值视为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益性关系,才能在强调主体价值的同时重视生态价值。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全球生态危机迫切需要自觉协调好当代人的价值与下代人的价值,局部价值与人类整体价值的关系,开创主体与客体互益,发展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学只建立了生态伦理(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的思维模式,而没有从理论上建立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行为模式。本文从人地关系角度,以行为地理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这是对生态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29-34,13
“自然价值”是反映、概括和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主体必定是人,只能是人;依据人的需要,自然具有四种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自然的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而且是自然生态进化的保护者和引导者。离开人类主体的需要去讨论自然价值,是对“自然价值”的曲解和误用,依据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所建构起来的所谓“生态伦理学”,其科学性是令  相似文献   

18.
在动物权利视域,人们对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持有不同立场,但他们似乎都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存有一定程度的曲解与误读。重新认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厘清自然选择与"弱肉强食"、物种差异与物种歧视、道德能力与道德权利的逻辑关系,对深入探讨动物权利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本文不主张动物拥有实质性的道德权利,但认为动物权利论是人类对动物道德本分与道德责任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生命自我扬弃与进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无疑,吴国盛先生的《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年版,以下简称《忧思》)是一部倡导环保的绿色书籍,但同时这里所提倡的环保意识又颇具学理根源,而使其区别于功利主义的浅生态思想.“一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浅层的根据是保护人类这个物种自身的生存和延续,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层的根据则来自对存在的、本质的、生命的意义和科学的价值的理解.”(《忧思》,第227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浅层生态思想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它仍以物质上的利害为考察维度,而并非关注于生命的意义本身.在这一点上,浅层的生态思想其实同支撑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真正能使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只能是深层生态思想,而《忧思》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深生态思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环境正义与生态正义是本质不同的概念。环境正义关注人类差异性主体对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正义,是局限于传统社会正义的理论范畴。生态正义则强调人类补偿对自然伤害的矫正正义,是表征人类与自然和谐秩序的范式创新。通过对生态与环境、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的深入辨析,可以看出环境正义的局限性和生态正义对环境正义的超越性;进而在生态正义的视野内基于对权力、资本、科技和价值等实践中介形式的考察,探索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