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农药的发展简史,辩证地分析了农药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危害正反两个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农药的未来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一场哲学伦理学的革命。这场革命在国内哲学研究中已被见端倪。为促进研究的深入,本文对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特点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文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文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不断实现,以及与自然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之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它是人类对自身数千年发展历程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可归结为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第三,如何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介绍。一、环境问题的由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与不安。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人类发展道路的讨论。把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也逐步形成。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从环境中取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从而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面对已经出现而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当认识到人类历史不仅是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历史,同时也需要资源与环境的再生产。所谓环境再生产,是指人口与经济再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再生产,也就是环境容量的再生产,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中国,环境再生产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补偿生态环境容量的损失,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生态环境功能方面的环境容量,借此来满足已经出现的人口以及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满足经济再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再生产是全面并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简而言之,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即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在于产值、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发展又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力为基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被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接受。巴西会议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此之后的1994年,我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成为指导中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规范人的行为,即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文化手段等的综合运用,去规范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使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同和把握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与实践中内容最为丰富、关系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与资源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每一部门,最终依赖于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1.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国内外许多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已开始研究和关注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关键,一是要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并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三是重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四是在现有技术组装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且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从而促进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在国家一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在国际一级,应探讨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以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工具。完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和决策制度。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的利益与协调发展问题。避免急功近利、以地方和部门利益为主导,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出台。重构中观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当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特别需要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实现降低能耗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摒弃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影响和破坏作用大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重组,结合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强环保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的研究,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系统的必然要求。如无氟家电生产技术的出现、环保型汽车的大量使用,已经充分显示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每一位公民也应当树立和培养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和社会习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2.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和社会上可行的经营运行机制。它起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一,确定和提出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自然基础;其二,将上述社会需求与自然基础相耦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保障这三大目标实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其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其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综合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适宜的政策与制度,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等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协调问题。据此,提出一个用以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4.
5.
最低环境代价生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科学的实在主义研究方法论出发 ,对当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质疑。研究结果发现了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得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哲学语言———可持续发展就是“不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证实 :最低限度的环境代价生存可以使人类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讨论,通过对可持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西方当代环境哲学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分标、环境哲学与其他思潮的交融,以及环境哲学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将当代西方主要的环境哲学思潮,包括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环境哲学、神学环境哲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论加以梳理,并对各自的主要观点加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塑料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科技发展,随之而来废塑料品的堆积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潜在危害。本文从这一关系出发,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目前国际及国内有关废塑料制品的处理及处置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今后塑料废物的处理处置及防治对策。再一次向人们警示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白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生态价值视野中的环境教育——从生态价值看我国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自然因素列入价值体系将完善传统的价值观;把自然价值纳入环境教育体系不仅完善现行的道德体系,而且将引起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的转变,引起人类知识体系的转变。工业革命以前的价值观以损害自然的形式表现,具有“反自然”性质。在此价值观的误导下,环境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应该探讨如何有效地完善现行的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透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既有表面的直接诱因,亦有深层次的必然性。本人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导致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直接现实因素;(2)罗马俱乐部的醒世报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3)现代工业文明自身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的环境与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环境保护中的根本性问题。在世界背景下,中国环境与发展思想了从传统发展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在环保战略上从最初的事后转向防治结合,到“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直到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则表现出和理论的较大差异。在理论上对“先污染后治理”方式的拒绝以及对发展权力的强调,形成了中国环境与发展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全面解构了现代性,同时又以一种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展示着生态后现代主义.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至少在批判精神、基本视野、思维方式、观念构架和话语表达等六大方面展示着这一后现代向度.它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挑战现代性,为走出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然而,环境伦理的后现代向度使其在理论上难以避免相对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上不免有"西方中心论"及"富人伦理"之嫌.所以,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在合理性与有效性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的超越与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在三个向度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自我意识与责任向全球空间的扩展,对狭隘的地域性、民族性“人类自我”的超越;是人类自我意识晌度的觉醒与延伸,人类对生命的一种终极眷注与关切;是人类自我向人之本源和本根的追寻,对“工具自然”价值理念的超越;是对人之完美形象,生存之理想境界的时空设定与展现。 相似文献
14.
怎样看待环境悲观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环境悲观主义的基本观点、环境悲观主义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环境悲观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今天的环境哲学研究中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些错误理解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哲学、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上诞生并得到不断发展,是和西方文化基因密不可分的。西方科学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一枝独秀,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文化基因的独特性。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概念不同于生态概念,它是以人为参照的。动物与环境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和封闭的,人的环境则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自然界没有专属于人的特定环境。环境价值是一种不同于资源价值、消费性价值的“存在性价值”。在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中,我们“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环境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科学实在论的走向郭贵春1992年8月至1993年9月,由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应我的导师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J.劳埃德教授的邀请,我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剑桥工作和学习了一年。离别四年,再返剑桥,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与许多... 相似文献
18.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表征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辨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却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客观辩证法,立足“实践一元论”发展了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使用的自然概念。在物质的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中,突出实践中介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合系统的最终参照物。宇宙中不存在纯客观规律,只存在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