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坟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价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  相似文献   

2.
埃克尔斯认为物理主义并非心灵自然化径路的科学范式,心脑同一论也只是基于认知理想的主观理论约定且缺乏必要的脑科学事实根据。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提出心元-树突丛结构、模块假说、微位假说等解释范畴和理论假说,构建"二元-交互作用论"理论模型,对心灵的本体论地位,心脑互动等传统二元论难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二元-交互作用论"在更新二元论理论形式和论证方式,构建二元论新模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脑科学多样解读性和新试验成果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早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士仍然把真理看做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绝对正确的知道,但他认为没有任何基础保证我们现有的信念是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认识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行为主义的哲学困境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广泛的哲学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为主义拒绝正视人类精神存在的批评。行为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是其极端的哲学本体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由于它内丰物理主义的本体论,结果成了一种“无头脑”和“无心理”的心理学。它在方法论上则片面追求物理的客观性,将客观性与主观特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取消主义的反辩证法的立场。行为主义的困境告诉我们,当今的唯物主义必须正视人类精神,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在世  相似文献   

5.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上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干仍然把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  相似文献   

6.
李楠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19-23,108,125
当代心灵哲学中反驳物理主义的最著名论证之一就是障痹论证,笔者试图在本文中对这个论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表明它关于概念二元论的论证是成功的,而关于属性二元论的论证是失败的,进而从一种物理主义的角度对障痹论证给出回应。  相似文献   

7.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年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2014年5月中下旬在上海召开"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0.
论功能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主义在当前有关心的哲学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支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功能主义为心身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功能主义实际上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尽管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和同一论存在重要的区别,但它在像行为主义和同一论一样不能说明心的本质。而且,功能主义失败的原因正在于重蹈了为行主义的覆辙。  相似文献   

11.
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伦是当代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量子力学和客观性:海森伯的物理哲学》和《空间知觉和科学哲学》,以及他关于诠释学与现象论的科学哲学的一系列论述:(1)从生活世界、存在出发,超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主张视域实在论。(2)强调生活世界中意向性的主客观统一,主张视角主义认识论。(3)主张诠释学的方法论、诠释学循环(或螺旋形的上升)。(4)主张海德格尔的去蔽的真理观。(5)强调意义与价值,强调比喻的作用,主张科学哲学要研究科学发现、科学伦理等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物理主义是当前哲学界最为盛行的本体论学说。然而,物理主义的确切内涵却因"物理的"难以界定而暧昧不明。本文认为,要给出一个关于物理主义的清晰、明确的定义,就不能将物理主义视为一个具有真值的本体论学说,而应将其当作一个用以确立合适的本体论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如何处理技术的本质主义解释与建构论说明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技术哲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对于社会建构论,以温纳为首的本质主义者拒斥它;而以芬伯格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主张有条件的接受它。然而,芬伯格对本质主义和建构论的调和却遭到了这两个阵营的强烈反应与激烈批判。在重构这一争论的基础上,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主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介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对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类对心理结构、本质与奥秘的认识,主观特性假说提出的新的难题不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它向新的境界迈进的契机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物理主义尽管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二元论在死灰复燃之后也呈上升之势。除传统的理论形态经辩护重新粉墨登场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量子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到达二元论结论的途径和论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突现论就是其中的一种。M.尼达-鲁梅林等人在根据随附性理论对突现概念做出重新阐释的基础上,不仅承诺存在着物质性身体和作为个体的经验主体这样两类实体,而且强调它们各有自己不能相互归并的属性。查默斯等人在对突现论做出区分的基础上强调:弱突现论一致于物理主义,而强突现论则只会导致二元论的结论。新二元论者的突现论研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心灵哲学的研究,而且为突现论本身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奉献。  相似文献   

16.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17.
非还原物理主义思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魁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4):30-34,,17,
非还原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自七、八十代以来涌现出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它企图避免传统物理主义所无法避免的还原论困境,本文考察了非不寄托的理思潮的起源、实质及其理论困境,并结合后现代有化探讨了它的发展前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神经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的“心身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今的“心脑问题”。然而心智的“主体性”困境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解释难题依旧存在。还原性与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在解决心脑关系问题上同样难以摆脱心物对立的藩篱。因此,我们尝试在本体论层面对心智和大脑进行考察,进而对二者的本体论关系进行哲学重构,并为神经哲学最终解决心脑关系问题,揭开人类心智和认知之谜提供可能径路。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大多数哲学家对知识论证的反驳是不成功的,根源于他们无法割舍现象知识背后的二元论直觉。现象知识就是普通民众在比照物理知识基础上,通过直觉的臆测、猜想而对现象事实加工形成的。当代神经生物学成果表明,现象事实是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综合信息表征,是通过人类内在感官所呈现出来的。因此,人们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大脑神经活动的,可称为视角物理主义。视角物理主义反驳了知识论证,也说明了心理感受性等现象事实的实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