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制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物制造工程是以制造复杂组织和器官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运用现代制造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细胞的受控三维组装制造活的组织和器官,修复或替代人体的病损组织和器官。细胞组装技术是生物制造工程的关键技术,它包括两类技术路线:细胞直接组装和细胞间接组装。该文阐述了生物制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生物制造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生物制造产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物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生物制造对于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立绿色与可持续的产业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论述了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太空制造技术被世界各航天强国公认为是人类提升地外活动能力、开展深空探索任务的战略性关键技术之一,因而其也已成为世界主要航天强国最活跃的科学与应用前沿之一.空间站运营、月球基地建设、深空探测等任务对太空制造技术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太空特有的长时微重力、强辐照、高真空等环境特点给太空制造技术带来了新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同时,太空任务中的特殊应用场景对制造精度、制造装置的功耗和尺寸及智能化等提出的要求也面临着技术挑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太空制造的主要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基于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金属、陶瓷、生物等材料的太空制造技术发展,讨论了未来太空制造技术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为我国太空制造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内容广泛、多学科介入和交叉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固定化酶传感器为重点,对我国生物传感器技术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在生物活性元件的种类、固定化策略和推广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我国生物传感器实用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传感器酶品种缺乏、稳定性差以及检测底物范围受限等。以此为基础,在酶分子元件、生物电子器件、传感器制造技术及市场开发等几个方面,对今后发展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建议加强新型酶分子元件、生物电子器件的标准化和分析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批量定制——21世纪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3届大批量定制与个性化国际会议中国分会(The Workshop MCP 2005 in China)于2005年9月22-23日在浙江大学召开。主办单位包括: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E-works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会议学术负责人为祁国宁教授和曾明哲教授,与会中宾(含港、澳、台学者)54人,外宾2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42篇。会议主要交流和研讨大批量定制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型生产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开始向着更加先进的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综合性以及技术性较强,因而还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挖掘该学科更深入的潜力。文章主要这对我国目前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自动化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继而详细叙述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物数学与生态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数学是70年代诞生的新兴边缘学科,到现在仅20年的时间,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枝叶繁茂的庞大体系,这里只是概括性地介绍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情况,并着重介绍当前国内外生物数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和活跃分支,综述了科研方面的进展物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微系统的制造工艺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制造工艺限制了微系统的尺度.增强对微米、纳米或更小尺度材料单元的操纵能力将进一步缩小微机械的尺度.阐述了生物制造的涵义.将RPM设计学原理和微生物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快速生物制造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中心是由云南民族大学牵头,与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大学)、昆明思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琢新生物材料研究有限公司及云南南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主要围绕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单体)、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制品及生物医用材料4个研究方向。建设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单体)中试、生物基材料与制品研究及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0.
首先解释了生物介观仿真的重要性,然后简要介绍了生物介观仿真的两个基本方法,即微纳制造和微流控技术,并描述了将这两种技术应用于生物介观仿真的几个例子。鉴于生命科学中各学科领域的飞速发展,相信发展以微纳制造和微流控技术为基础的介观仿真工程对基础和应用研究都会有很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制造业及制造技术的地位和发展,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技术构成、体系结构、分类和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制造业在社会、经济、资源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省级特色学科建设团队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本着"扎根西部、服务民族、瞄准前沿、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佳绩。研究方向明确,科研成就喜人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特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病原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化制药与生物材料工程、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等学科研究方向。"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方向主要开展动物细胞悬浮驯化、生物反应器规模化悬浮培养和微载体培养平台建设、细胞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复合材料应用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热点,是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引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程训练平台的定位与作用,并探讨了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建立了"大工程观"下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建设方案和教学知识体系,为复合材料相关知识引入工程训练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窨井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细节,对窨井盖性能的研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分析了窨井盖行业市场。介绍了窨井盖的材料分类,各种材料井盖的性能,承载力分类和主要指标及试验项目。阐述窨井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现有的解决方法。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并由现有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各个方面提出发展方向,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70年起即开展太阳能及新能源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现已形成光伏科学与工程、太阳能热利用工程、生物质能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198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研究生4名。1996年开设“科技开发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相似文献   

16.
化工制造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家以混合工程、精馏工程和应用催化为研究方向,集化工过程的上中下游为一体,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验室,填补了我省在混合、流态化和精馏领域的空白.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世艾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宫宝安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工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分析了农业工程各分支的不同贡献,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条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业工程各分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分别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农业水土工程保障水土资源安全;土地整理工程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实施集约化生产,不与粮争地;农村能源与环境工程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工程减少粮食损耗、种子加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工程科技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综合协同左右,其重点研究方向为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推进种业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是综合性工程,统筹实施农业工程技术,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临床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设计构建了系列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GTR)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纳米药物载体、纳米金阵列和改性电极等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了材料组成和结构与生物学性能和效应等的相关性,为新型胶原基功能性GTR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实现高效低毒肿瘤治疗及合理设计,制造纳米生物器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智能系统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专家系统、智能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多知识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论述,指出了智能系统在石油工程应用中已取得的新进展。明确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生物制造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交叉领域,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日益受到来自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制造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的认同和参与。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制造工程已经显现出了诱人的前景,并日益得到了国家和专业学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