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热带气旋(台风、热带风暴)、暴雨、干旱、冰雹、大雾、高温、低温冷害、雪灾,寒潮,沙尘暴、雷电、龙卷风、大风等气象灾害每年交替发生。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空间插值法等,对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的种类、等级、时空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645次,主要灾害类型为旱灾、水灾、雹灾和寒冻低温灾害,将自然灾害划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7.4%、66.4%和6.2%.自然灾害10 a频次呈显著波动增加趋势,最大值发生在1830—1839年,分为频次最少-频次较高-快速上升3个阶段,单一季节灾害多在秋季和夏季,跨季节灾害多为夏秋连发、春夏连发且灾害等级较高.灾害发生具有2~3 a,5~8 a,10~13 a的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榆林、绥德、延安为3个高频中心,黄陵、吴起则为低频中心.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旱灾在米脂、绥德频繁,水灾、雹灾、寒冻低温及风灾以榆林为最突出,虫灾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黄陵.气候的寒冷干旱,以及由于屯垦、砍伐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日益加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湟水流域是青海省主要的农牧交错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河谷地区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本文选择湟水上游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村对其农户进行了调查,通过对340份问卷进行分析发现:(1)冰雹、干旱、虫灾、低温冷害等四种灾害是湟水谷地上游农户感知到的近十年以来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虫灾是农户感知最为强烈的以往不常见的灾种.(2)在湟水上游,随着海拔的升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增大.(3)农户为了防灾而做出更换作物品种而做出的选择在空间上呈现出:距离城镇越近,不假思索直接采用的比例越高;距离城镇越远,在选择上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  相似文献   

4.
黄忠杰 《科技信息》2012,(15):363-363,393
据气象专家和地质专家预测,近几年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年.如台风、洪涝、旱灾、风暴、冰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地域广、强度大、损失重.总体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5.
农业气象灾害是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起抑制作用或破坏作用,并造成一定农业损失的天气(或气候),对农作物的生育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四平市1951—2010年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农业气象灾害分析研究得出,四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低温冷害、霜冻害、干旱和暴雨烘涝、大风、冰雹等,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抑制或破坏作用及生育和产量产生的影响.结论给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合理化建议,为提高我市的粮食产量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概念体系的指导下,以灾害系统基本单元为最小空间单位,选取对湖南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水灾、旱灾、低温冷害、风雹灾及病虫害5种自然灾害,以民政部1978~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并以综合农业灾情强度(16年年平均状况)为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自下而上”逐级综合,提出了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区划方案,将全省划分为东西分异的3个一级区及18个二级亚区.通过检验,分区方案合理,较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有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地形地势导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湖南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地形地势导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概念体系的指导下,以灾害系统基本单元为最小空间单位,选取对湖南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水灾、旱灾、低温冷害、风雹灾及病虫害5种自然灾害,以民政部1978 ̄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并以综合农业灾情强度(16年年平均状况)为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自下而上”逐级综合,提出了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区划方案,将全省划分为东西分异的3个一级区及18个二级亚区。通过检  相似文献   

10.
对互助县近50年气象灾害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气象灾害为冰雹、洪灾、连阴雨、干旱和霜冻等,发生机率依次为43%、26%、15.2%、13%和2.8%;80年代以后灾害发生趋势明显上升,干旱、冰雹、霜冻、洪灾及连阴雨发生次数分别是70年代以前的2.9、2.4、2.2和1.8倍,成灾率由80年代的76.3%上升至90年代的83.4%。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科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长期以来,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失衡,旱灾、涝渍、霜冻等灾害更加频发,其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与日俱增。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建立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体制机制,对安徽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灾害主要是指灾害主体侵害农用动植物、危害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生产环境,阻碍农业正常生产,造成农业灾情、影响人类生存或利益的过程。安徽省因其地形一、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情况概述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我市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籽含油高,菜饼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有机肥料,油菜花中富含蜜汁,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因此,油菜在汉中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油菜在种植过程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各种自然灾害,如低温、霜冻、连阴雨、大风、冰雹、高温等的频繁发生,是影响油菜产量不稳定的雷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象灾害是重庆市主要自然灾害中影响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庆市气象灾害虽然类型多,但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雾害也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重点分析、阐述了重庆市旱灾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以掌握重庆市旱灾、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分布规律,为有关部门在制定制旱防洪措施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用1984—2007年青海气象灾害资料,分析影响青海旅游活动的暴雨洪涝、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和雪灾等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青海旅游气象灾害中,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总灾害次数的42.8%;雷电发生的机率最小,占总灾害次数的7.9%。在地域上,海东地区和西宁市是青海旅游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海西州发生旅游气象灾害机率最小。6~8月份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灾害为5~7月份)发生机率最大,占总数的79.2%~90.9%。暴雨洪涝、雷电、冰雹灾害期与适宜旅游期重叠,是影响青海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承德市冬季日光温室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利用承德市1971~2017年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极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承德市冬季气温、日照时数、低温日数、寡照日数的变化和主要日光温室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来承德市冬季有变暖的趋势,2017年低温日数与最长低温持续天数分别较1971年减少了49.2%和52.9%;冬季日光温室主要灾害以低温冷害为主,近47年来发生次数逐渐减少;轻度连阴天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减少,同时中、重度连阴天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增加;低温寡照灾害以轻度灾害发生为主,近年来发生次数呈增加的趋势;大风气象灾害发生次数逐渐增多,2011~2017年年均发生轻、中度灾害分别是1971~1980年的2.0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21个气象站5-9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按照低温冷害气候学标准,分别对吉林省5-9月各月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发生类型、时空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没有出现突变,都在减少,但显著性水平各不相同.各月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具有3~5 a的短周期特征,5月、6月、7月、9月中发生的低温冷害有10~15 a的中周期,长周期表现不明显,受局部地貌等因素影响,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在5月表现为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6月、7月则呈现全面多发的态势;8月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9月则呈现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吉林省低温冷害型多表现出低温多雨和低温少日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原州区处于干旱半干旱片带,植被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冰雹、沙尘暴、霜冻、热干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旱灾,是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发利用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以下简称"五小水利"工程)是解决原州区山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研究的基本成果,重点讨论了我国旱灾、暴雨洪灾,高温热浪、霜冻、低温冷害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指出:在过去50多年气候明显变暖的背景下,华南,西北东部和东北东部随着降水量的减少,降水日数也显著减少,干旱化倾向十分明显;长江流域的强降水过程明显趋于增多,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也趋于增加。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无霜期显著增加。虽然在过去50多年中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和范围总体趋于减少,但由于持续干旱的影响,使得1998年以来又出现沙尘暴增加的势头。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庆市1901—201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均体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10年为周期对1901—2010年全部冰雹灾害进行分析还发现,重庆市在上世纪前40年冰雹灾害较少,以后每个年代均大幅度增加,直到70年代达到最高,之后近30多年来重庆市年降雹日数有所减少;重庆市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可能有冰雹灾害;降雹主要集中在3月~8月,4月发生日数最多;冰雹主要发生在14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个时段;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同时渝东北比渝东南发生冰雹灾害的机率大。研究认为,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和冷空气前行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 ,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 ;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 ;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 ;而一旦旱灾发生 ,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