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柔性转子无试重平衡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转子动平衡技术需多次试重起车的不足。研究了柔性转子在无试重起车情况下进行动平衡的理论和方法。无线重平均法采用了影响系数法的平衡目标和优化思想,通过转子在选定测点及转还上不平衡响应的理论计算及原始不平衡振动量的实际测量,利用遗传算法进行配重的优化搜索,使转子在选定测点及转速上的残余振动量达到最小。动平衡实例表明,无试重平均法能有效地降低转子残余不平衡振动量,在转子现场动平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现场动平衡是大型旋转机械安装调试和维修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型旋转机械现场动平衡拆卸试重困难、残留试重影响动平衡效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响系数法的不卸试重现场动平衡算法。该方法是利用配重平衡转子原始不平衡和未卸下的试重,同时也可以在算法中利用同一机组上次动平衡实验的影响系数。根据该算法开发了一套动平衡系统,经现场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平衡精度,简化了现场动平衡试验的操作步骤,减少了现场动平衡的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3.
机床柔性主轴转子低速无试重动平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机床柔性主轴转子动平衡过程中需要在高速下试重的问题,提出一种柔性主轴转子低速无试重动平衡方法。在构建机床主轴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刚体力学理论,通过对不平衡量与振动响应之间映射关系的提取,实现了工作转速下采集一次振动数据即可完成不平衡量的无试重识别;为了在非真实失衡面对呈现柔性特征的主轴转子失衡振动进行有效抑制,分析了柔性状态下的不平衡主轴模态振动行为,并基于此提出了不平衡量校正位置迁移方法。在高速柔性电主轴动平衡平台上进行了仿真与实验分析,实验在7 200r/min时进行,结果表明:基于一阶临界转速下所采集的振动数据,可得到迁移至两侧配重平面的等效不平衡量,对该不平衡量予以校正之后,一阶临界转速下主轴振动幅值下降了74.7%,且临界转速前后的振动降幅也较为明显,有效抑制了高速振型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转子的全息动平衡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转子动力学理论分析并解释了转子全算动平衡方法;提出了测点模态比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结构非对称转子的全息动平衡;分析了测点模态比获取的可能性及方法,并由此提出了不同的平衡方案。经动平衡实例验证,平衡法能有效地实施转 子现场动平衡,在工程实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型电磁动平衡装置的动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转子不平衡产生振动超标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静磁场的电磁在线动平衡装置;详细讨论了该动平衡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实体模型,计算并分析了设计参数对该装置所施加电磁力的影响.以转子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通过缩减不平衡响应与不平衡量之间的关系矩阵,采用无试重法识别出转子集中不平衡量的大小,最后通过搭建动平衡试验台实现了转子的动平衡,从而验证了该新型电磁动平衡装置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动平衡装置可以产生用于动平衡的电磁力,并且能够根据无试重法识别出的不平衡量值施加电磁力于高速转子,有效地抑制振动幅值.由于受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限制,该电磁动平衡装置更适用于高速精密转子的在线动平衡.  相似文献   

6.
利用ANSYS转子动力学计算工具,可对烧结风机转子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当前失衡模式与所需配重,使试重效果更为明显,大大减少启停机次数,缩短现场检修时间与费用。该文介绍了如何通过ANSYS对烧结机主要尺寸和质量参数进行建模,从而精确计算引发不平衡的质量,并结合影响系数法对烧结机转子进行现场动平衡,通过结合现场实际案例,证实该方法可大量减少现场工作时间及成本。该方法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现场平衡中极大的提升了试重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机器刚性转子现场双面动平衡问题的新方法,即双试重法。该方法与现有方法,即单试重法相比,所能提高的工作效率和降低的能源消托,均可达百分之四十以上。文中从振动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地推导了加双试重测算转子双面动不平衡量大小和方向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对不同支承形式的处理方法。用在动平衡机上的模拟对比实验和对现场的电机转子系统的平衡实例,证明了这一新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刚性转子采用影响系数法双面动平衡需要多次开停机、动平衡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软支承刚性转子无试重动平衡方法的研究.首先对动平衡机进行不平衡响应测试,获得转子两端的初始不平衡响应信号.然后基于有限元软件Nastran建立动平衡机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两个平衡面上分别试加配重,测得不平衡响应信号.最后,根据刚性转子影响系数法双面动平衡原理,运用Matlab计算两个平面试加配重对两个测点的影响系数,求解出该转子的不平衡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影响系数法并结合有限元模型,可求解出动平衡机上刚性转子的平衡配重,实现一次开机完成动平衡.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采用单双试重组合的,现场测试刚性转子动不平衡量的新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程序。通过模拟和对比实验,,还验证了该方法能明显提高转子不平衡量的现场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采用单双试重组合的,现场测试刚性转子双面动不平衡量的新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程序。通过模拟和对比实验,还验证了该方法能明显提高转子不平衡量的现场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研制初期,飞机结构设计参数存在严重不确定性,颤振设计工作难以快速有效推进的问题,开展了方案设计阶段飞机颤振快速分析方法研究。采用虚拟质量法,通过在原结构一定位置施加虚拟质量,建立可覆盖局部结构参数变化的统一模态振型,然后将此虚拟质量从质量矩阵中移除,以防止影响原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并采用虚拟质量模态振型对不同参数下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以及气动力矩阵进行广义化,建立虚拟质量模态空间下的颤振方程,并采用g法求解,得到不同参数下的飞机颤振速度。建立了一种飞机颤振快速分析方法,在面对大量参数开展敏感性研究分析时,能有效减少模态分析次数,提高飞机方案设计阶段分析效率。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可知,该方法计算精度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转换矩阵法,根据弹性支承点处的协调条件,推导得到跨度不同、各跨刚度不同、单位长度质量不同、中间带弹性支承、不同边界条件下剪切梁的特征方程,并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数值算例,探讨了边界条件对剪切梁模态的影响,给出了剪切梁与欧拉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把复模态分析法推广到刚度矩阵可以奇导且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均不必为对称的情形。利用常微分方程组理论在较一般条件下求出了线性有阻尼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对任意外激励的精确响应。在较特殊的条件下,与复模态分析法的结果是一致。  相似文献   

14.
首先根据倍捻锭子的实际结构建立起计算模型,并详细介绍模态综合法对倍捻锭子的计算过程;另外传递矩阵法作为处理回转轴系的传统方法,这里只作简单介绍;最后运用模态测试技术对理论计算进行了校核.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模态测试值基本吻合,这为今后对倍捻锭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复模态理论基础上引入系统传递函数矩阵及其留数矩阵的概念,推证了传递函数矩阵展式,通过展式导出系统振动响应的实数表达式可用于计算具有重特征值的阻尼线性系统振动响应,从而解决了涉及重特征值的振动求解问题,文中对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留数矩阵做了探讨,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6.
考虑连续质量的扭振系统的传递矩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地分析主轴尺寸和质量相对较大的轴盘扭振系统的扭振特性,将连续质量模型引入扭振系统,推导出了考虑连续质量的扭振系统的传递矩阵,即用考虑连续质量的轴段传递矩阵替代轴盘扭振系统中的场传递矩阵。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符合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多孔介质中可逆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到流体同固体骨架间的化学反应对多孔介质内的传递过程有很大影响,在导出微元体的综合速率表达式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当流体同固体骨架间存在可逆化学反应时多孔介质内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运用有效容积隐式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求解·针对固定床中铁矿石的间接还原反应,分析了流速、颗粒半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等主要参数以及Peclet数和Thiele数的相对大小对床层内气体浓度分布和固体转化率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常温下充分发展湍流传递方程组 ,研究了壁面常质量流管内湍流传质损的机理 ,计算了由于粘性耗散、径向和轴向传质不可逆性引起的损率随流体的性质、雷诺数、边界条件数及空间位置的变化规律 .对单位长度总损率的计算表明 ,对给定的流体 ,单位长度总损率是传质单元几何参数、边界条件和雷诺数的多元函数 ,由此可通过损率最小化设计和优化传质过程与单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损伤定位方法,将其命名为“指数幂逼近-集中质量法”.首先,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梁结构为例建立集中质量模型;然后通过理论求解获得未损伤梁的刚度矩阵,结合测试获得的固有频率和正则化的模态振型数据,获得梁结构损伤后的残差力向量,并将其作为关键定位指标;并基于指数幂思想对损伤梁结构的质量块数量进行划分,提出损伤位置逼近判定准则,确定一套规范的损伤定位流程.最后,对带有不同纤维断裂损伤的T300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梁进行实例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可有效辨识获得复合材料梁的损伤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