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爱因斯坦和玻尔式的科学工作在年轻时为圆诺贝尔奖之梦而创造性地忘我工作着。由于1968年之前尚无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与我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不会有此工作动因。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苏联物理学家朗道(L. D. Landau)认为,物理学家必须“头脑敏锐、基础深广”。而在本世纪的物理学家中真正够得上这个标准的,只有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人。的确,他们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贡献,称得上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和指导性的,他们的影响所及,超越了与他们同时代的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水清 《世界科学》1999,(11):41-42
纵观对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以此遣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一一W振宁本月份刚刚公布的今年度诺贝尔奖再度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科学最高奖——诺贝尔奖的热烈讨论,其实我国学界前辈对此早有见解。首先,是创新说。卢鹤级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张钟华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模仿,压制创造,要求人们读‘圣贤书’,不鼓励独…  相似文献   

4.
“愚弄我一次,你要害羞;愚弄我两次,我该害羞。”《星际旅行》里的斯科特先生明智地说。不幸的是,斯科特从来不说清楚对愚弄两个以上的人,谁应该感到羞愧。瞧一瞧1996年10月颁发的第6届贻咯诺贝尔奖吧,只好假设有许多人齐羞共愧了。 本年度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获奖者一如既往是“其成果不能或不应重复的个人”。两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德利  相似文献   

5.
边峰 《科学之友》2005,(12):39-41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5项诺贝尔奖。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1889年11月11日,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时首次提到了遗嘱问题:“我的一位老侍者总在问,我死后他是否能得到什么。但他哪里知道  相似文献   

6.
袁钧瑛 《科学通报》2003,48(3):211-212
1895年11月27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 黎签署了遗嘱.在遗嘱中他设立了五个奖项, 奖励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一直与科学和文学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联系在一起. 赢得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和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们的梦想. “怎样才能赢得诺贝尔奖?”—— 前不久,一名稚气的中国学生向Sydney Brenn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8.
美国《幸福》杂志1986年10月份发表专文,评介了作出较大贡献、并有可能在2000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10名科学家。文章强调了处于大科学时代的今天个人研究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他们所以作出重大发现的共性,以及他们的主要工作和学术观点,并由此提示了最有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9.
何京 《世界科学》2004,(6):32-33
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的一页纸 ,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 ,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 ,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 ,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 ,加上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总共设有六大奖项 ,颁发给最杰出的时代精英们。隆重的仪式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中学生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得冠军,但是代表一个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诺贝尔奖,却为什么至今仍与我们无缘?几乎达成共识的是,也许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奥赛”使用的知识是现成的,靠的是扎实的知识与灵活运用,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搞过  相似文献   

12.
读到毕东海先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文章 ,很有启迪 ,也与毕先生一样对王育竹院士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遭遇深感遗憾。往者已矣 ,来者可追。我们不能停止于遗憾 ,更为重要是探索怎样避免或者减少类似的遗憾。要回答这一问题很是困难 ,因为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 ,难以尽述。我在这篇短文中只想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因素 ,希望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共同来进行探讨。要说炎黄子孙的创造力 ,我想应该不成问题。别的不说 ,就说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中 ,不是也不乏海外的华人吗 ?为什么国内就产生不出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 ?一个带根本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问起 ,加利福尼亚是如何把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招募去的呢 ?因为现在有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加州工作。加州的气候、文化以及致力于卓越的理念就是原因所在。加利福尼亚不仅产生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且也从世界各地吸引来了许多。今年 ,它也将热烈庆祝诺贝尔奖的百年华诞。加州与诺贝尔奖有着令人艳羡的关系。它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密集的地区———在过去 1 0年里 ,大约 2 5 %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与加州有关。诺贝尔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大卫·巴尔蒂默有一些关于为什么加州既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又能吸引他们…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奖以来,中间除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几年暂停颁发以外,已历时95年,先后有9位女性荣获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科学殿堂里的精英。她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为妇女在科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为科学界的女士们开辟了一条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是在纽约新罗谢尔长大的,有一次我在布告牌上看到一幅照片,上面是玛丽·居里:她坐在一棵榆树下面的凳子上,一手搂着她的两岁女儿伊夫,一手搂着她的9岁女儿艾琳,当时我对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的事情不甚了解。后来才知道了,作为女性,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历  相似文献   

16.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于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为了使更多无法前来参观的观众也能了解展览的内容,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还特别通过LED大屏幕开通了展览网站,并启动了象征神奇的生命之门的DNA双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7.
数说诺奖     
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正式颁发以来,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岁月。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围绕诺贝尔奖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个有趣的数字一起来看看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一面吧:  相似文献   

18.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尹龙 《科学之友》2002,(1):16-16
2001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诺贝尔奖本年度颁奖仪式和百年庆祝典礼。所有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部被邀请前往参加这次百年盛典。与此同时,在中国也开展了—系列的庆祝活动。诺贝尔奖根据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设立,原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奖项,1969年,由瑞典银行捐款开设经济学奖。从1901年首次颁奖至2001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一百年来,全部六个奖项共有714人获奖(另有20个和平奖授予如红十字会、联合国等团体或组织)。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总要吸  相似文献   

20.
白杉 《科学之友》2003,(1):34-34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在促进科技和人类社会进步、保护人类生命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诺贝尔奖不仅是得奖个人登上巅峰的标志,甚至也成了送给得奖者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厚礼。它能推动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评价标准。但诺贝尔奖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