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十年前那场翻天覆地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对这一段历史虽有所表现,但重视不够,也缺少研究.本文作者从各方面搜集了一批新资料,为研究整个辛亥革命文学史提供了新思路,也填补了近代文学后期研究中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应该从辛亥革命开始;辛亥革命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贫穷落后依旧,政局更加动荡,对其历史意义与作用提出质疑。其实,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逻辑关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复杂繁难,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古今中外各国历史证明,无论人们是否喜欢,革命都是要发生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固然需要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但人们的出发点应是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继续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我们固然应该看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但同样也应看到其成功的一面,承认其历史的意义,这才是客观唯物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4,(1):41-43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做的一种选择,具有一定目的和意识的主体选择性,因而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事件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具体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学》之中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部分。作从散、诗歌、报告学三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学作了研究和探讨。其中许多资料极具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填补了近代学的空白,并且使《辛亥革命时期的学》这一论题,从过去作家论的角度,移向了历史时期作品论的角度。这种研究角度也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模式,有助于促进中国近代学研究的深入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他们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根据面临的时代课题,在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从不同角度剖析辛亥革命,并从中汲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理论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9.
张齐政 《衡阳师专学报》2012,(4):F0003-F0003
近日有幸认真拜读了由薛其林教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主编的《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感受颇深。人们常说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它最好的写照,因为它有着湖湘文化千年传承的文脉。余以为长沙还是一座“英雄之城”,自近代以来,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志士和革命领袖;是一座“坐标之城”,近代以来,长沙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往往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一座“军事之城”,不仅仅是近代以来它产生了无数的军事家,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近代军队湘军和中国现代革命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源地。读完该丛书,使我们对此有着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余以为,《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斗志,铸就了广为赞颂的辛亥精神。而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凝铸成更具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正是这一时代精神,不仅拓展了辛亥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层意蕴,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紧握时代脉搏,将凸显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继续拓展提升,进而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更为巨大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深入,陆军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从开始的边缘地带而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学界最初从重视新军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到90年代以后进一步重视各种军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以及各军的制度;2000年后研究更多集中在旧军整顿、各地新军与辛亥革命、旧军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上。从研究趋势上看,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角度更加细化,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研究中也有一些不足,如忽略军队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学术研究简单化,这一研究现状与辛亥革命中陆军被忽视有一定关系,陆军研究缺少应有的客观评价。展望未来,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进一步开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l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神州大地上首次树起了共和国的旗帜。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辛亥:摇晃的中国》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辛亥革命,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辛亥革命;反思百年沧桑,质疑辛亥革命的神圣与光荣,启迪了读者的思维;而关于如何真正实现辛亥革命的百年超越则是一个更为深刻和有意义的问题。毕竟,人类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斗争成果和新建政权的国家性质,是辛亥革命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直接纪录。以往一些评论或者由于划定历史时间的差错,或者把“史”与“论”混淆起来,模糊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地位。  相似文献   

15.
会党是辛亥革命的四大支柱(会党、新军、学界与华侨)之一,浙江又是当时全国会党最集中的四大地区(浙江、两广、两湖与川贵)之一。浙江的会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光复会的直接同盟军。探讨辛亥革命时期浙江会党的一些问题,对研究全国会党、研究辛亥革命在浙江的历史,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拟对当时浙江的会党作概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文探讨了华中师范大学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及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贡献,并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因研究范式的改变,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开辟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把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历史功绩永载史册.列宁赞誉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旧式的骚动”终于“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毛泽东则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表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但就辛亥革命所担负的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而言,它又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究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辛亥革命在无锡的胜利 ,有它的历史大背景 ,动力来自革命前夜的社会变迁。本文分别从无锡城市功能的转化 ,市民社会的诞生 ,教育制度的改变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以及民风民情的蜕变加以论证 ,说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工人在这一时期罢工频繁,除规模小、以经济斗争为主和工人秘密结社势力强大外,还出现了同盟性罢工、政治斗争等新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开展辛亥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研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在研究路径、研...  相似文献   

20.
浙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与繁荣等阶段,呈现出现实纪念、历史复原、学术探究的有机结合;文献整理、口传征集与纪念场域修复,形成其厚实的研究基础.在社会背景、建立民国和辛亥人物等方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成为全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代表性走向之一.研究平台建设是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支撑体系之一,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整合科研力量、加强人才培养等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