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其生命大书《无名书》中,无名氏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西方和印度文化的精华,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以这样的文化建构,来阐释人类的"天命",解决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对超历史的生命永恒价值的追寻,使得无名氏作品的浪漫精神和20年代的崇尚激情的浪漫精神产生了质的区别,我称之为"神圣浪漫主义"。这样的神圣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使得《无名书》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了广博而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名氏在1946年着手撰写《无名书》,小说提出的“星球哲学”与“地球农场”表现出鲜明的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主义精神在无名氏的《亚细亚狂人》里其实已经萌芽,它以跨国族同理心的形式展现在《露西亚之恋》和《狩》的章节之中。《亚细亚狂人》见证了无名氏作品中世界主义精神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研究解读《无名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历时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所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特征。文章认为“五四”作家对浪漫派文学的吸收一是它所特有的暴烈的反抗精神;二是它感伤、忧郁和孤独的情调;三是对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接受;四是浪漫主义传奇性特色。在艺术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感情的抒发,强调自我表现,体式上的散文化和诗化及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等。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个人抒情小说和田园抒情小说及浪漫传奇小说都有了新发展。40年代以无名氏、徐评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可以算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最后一个余波。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6.
《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 ,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 ,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歌中所传达的愤激与焦灼这些青春期征兆 ,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 ,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 ,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 ,但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 ,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7.
具有审美性及独特生命美学价值的电影艺术才能长久地吸引受众,可见生命美学价值对于电影美学构成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与《金陵十三钗》的对比分析,从对人类生物生命的珍视、精神生命的超越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个方面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生命价值与其美学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审美文化的灵魂,当它实践于文学艺术,便会滋育一种“宇宙情怀”。从神秘体验中升华出神圣“宇宙情怀”,《红楼梦》与《边城》的景象描写堪称典范,它们分别以精湛的艺术表现诠释了自然“神秘”中的神圣“天人合一”,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宇宙情怀”这种文学精神的写作传承。  相似文献   

9.
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楚文化从强悍桀骜的民族心理和自由激越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上,从浓烈的地域色彩和地方语言上,更从巫祭文化的浪漫激情和审美范畴三方面对楚辞构成巨大影响,使楚辞呈现出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悲剧情怀。楚辞独特的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形式、“美人香草”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已成为后现代的主要文化特征:“元叙事”要么被视为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幻想,要么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战场。然而,对普世价值的追求,对“完整”、“同一”、“共识”、“普遍”的追求从未消失,相反,正是,也只有在一个普世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后巴比塔时代”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个体的相互理解、共享精神家园、共同憧憬人类幸福的最终实现,多元的文化才得以表达,异质的诉求才能得到倾听和关注。在这个层面上,翻译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元叙事”。  相似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西方文化符号,将诗意现实主义同主人公的生活意境有机联系在一起,再现了日本都市青年在彷徨和苦闷中尚存的浪漫主义自娱自乐生活精神。在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东西方诗意现实主义的交汇与碰撞,让读者既体验到了西方文学的浪漫氛围,又看到了东方文化雕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传统印记。  相似文献   

12.
《红字》是霍桑最具浪漫主义色彩,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小说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不仅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赋予了作品以丰富的涵义。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齐灵渥斯进行深入的解读,尝试寻找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如果说齐灵渥斯的结局说明了个人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最终会导致人自身的毁灭,《红字》则是用它的“尾声”提醒人们,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奇迹都可能发生。如今,随着DNA鉴定技术研究取得的突破性成功,几十年来一直无法辨别身份的无名战斗英雄的遗骸,将可能永远告别“无名氏之家”,而恢复自己的真名实姓,并从此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李成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4):142-144
如果要从众多的古籍经典中挑出一本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最有可读性的著作,我当仁不让会推《论语》。这部书不仅大体包括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内容,而且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形象感极强的文风数千年来一直脍炙读书人之口,许多思想即是在今天亦不失实用与值得推阐的意义。难怪古人一直都极为推崇这部儒家经典。东汉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辖辖,六艺之喉衿也。”宋人甚至把《论语》抬到一个吓人的高度,直视《论语》为“稻粱”,认为百姓不可一日无之,乃至说一日无《论语》,“天下其无人类矣;非无人类矣,有人类而无人心也,”  相似文献   

15.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8.
焦雪梅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55-57,60
作为浪漫主义珍品,《庄》、《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都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另外,在艺术手法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庄》、《骚》浪漫主义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对神话的接受形式亦多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建国后“弃文转行”,外部原因主要是他作为“自由主义”作家的民间价值立场与作为主流文化的左翼文化阵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部原因主要是他自己无法解决“思”(文学的超政治、超党派、超商业的神圣与纯洁)与未来新时代所要求的“信”(文学的社会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之间的矛盾。沈从文转入文物研究实际上另一种民间岗位的潜隐,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比较薄弱的文化领域,自觉与主流文学、与政治保持相对疏离的人生姿态,有意识地把自己“边缘化”,在寂寞澹泊之中保持了一份精神的自由与宁静,在文学之外的另一个文化空间里彰显生命价值,再造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I0001-I0001
美国科学家沃尔特·萨顿在其著作《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中说:科学精神“它几乎像人类自身一样古老。它充满了整个科学的发展,从早期人类极其简陋的实验直到现代物理学家最大胆的演绎。”他认为,这种精神比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更加宝贵,它是“科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